本章作者馬利亞.歐尼爾(MaryAquinO’Neill)從女性主義神學視角批判傳統基督教人類學的男性中心主義,並試圖建構更具包容性的神學框架。本文不僅揭示傳統神學的性別偏見,更透過重新詮釋聖經文本、肯定身體神聖性,以及強調男女相互關係,為女性神學神學發展提供新視角。
歐尼爾指出,第一個創造故事強調「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造男造女」,將兩性同時置於神聖藍圖的核心。然而,第二個故事(創2:18-25)中亞當的「孤獨」,卻常被傳統解讀強化男性優先性。歐尼爾犀利地反駁這種誤讀:夏娃的出現並非次等,而是神對「關係性存在」的終極肯定—唯有在「他者」的臨在中,人才能真正實現「治理大地」的使命。
傳統神學人類學長期將「人」的概念等同於男性經驗,忽略女性作為神形像承載者的獨特性。創世記的雙重創造敘事揭示:神的形像需透過男女共同體現,而非單一性別。這種二元性在墮落敘事中更顯矛盾—女人對男人的順從被詮釋為罪的結果,而非創造秩序,此觀點顛覆了將性別階級制度合理化的傳統神學基礎。
然而,在新約中,也有類似的矛盾與困境:保羅書信中「在基督裡不分男女」(加3:28)的理想,如何與「男人是女人的頭」(林前11:3)的教導共存?歐尼爾指出,這種張力源於早期教會對文化的妥協。當耶穌以男性之身道成肉身,傳統神學便將「救贖者」形象限縮於男性特質,甚至衍生出「女性需透過男性中介得救」的謬誤。
對此,歐尼爾援引女性主義者DorothySayers的觀察:福音書中的耶穌顛覆了當時的性別規範—耶穌與婦女對話時既不居高臨下,亦不帶性別偏見,這種「無意識的平等」正是神國度的預表。然而,歐尼爾也批判將耶穌簡化為「女性主義者」的危險,「因為在這種神學想像裡面潛藏的個人主義……〔耶穌〕獨自一人,不必從婦女接受任何東西就可以取得超凡能力」(193-194頁)。歐尼爾強調,真正的救贖在於打破「男性=神聖」的二元框架,讓兩性共同彰顯基督的形像。
歐尼爾也分析,當代文化思潮常以「雌雄同體」(androgyny)或「無男女之別」(unisex)作為性別平等的終極理想,若強行消除性別特徵,將導致下列問題:
首先,雌雄同體假設單一個體能涵蓋所有性別特質,此種「自我完整」的想像,與聖經中「群體性形像」的啟示相衝突。
其次,無性別論述常以「中性化」掩蓋權力結構問題。歷史上「男性為人類規範」的預設,正是藉由消除女性特質來鞏固男性中心地位。檔案以阿奎那神學為例,指出其將女性定義為「有缺陷的男性」,實質是透過否定差異來維持階級。這種「互補性人類學」將兩性本質對立—男性是理性主動的,而女性是感性被動—進一步鞏固了教會與社會的父權結構。
最後,兩者皆無法回應「道成肉身」的具體性。基督以男性身分降世,馬利亞以女性身分孕育神子,此差異並非偶然,而是啟示「在具體化中實現救贖」的神學原則。若否定性別差異,將動搖聖禮有效性基礎—正如天主教會堅持男性司祭代表基督,卻未能解釋馬利亞在救恩史中的必要角色。
傳統神學將基督論與男性中心主義綁定,導致「男性代表基督,女性效法馬利亞」的二元分裂。歐尼爾透過耶穌與馬利亞的關係論證:基督的完整人性需女性參與,馬利亞不僅是生物母親,更是神學意義上的救贖夥伴。這種相互性顛覆單一性別救贖論,指出「唯有男女共同參與,方能完整揭露救贖真理」。歐尼爾反對「雌雄同體」或「無性別」的烏托邦,也拒斥「互補性」的階層框架,轉而主張:真正的合一存於差異中的對話。就像三一神的關係性本質,男女應在「給予與接受」的動態中,共同見證神的榮耀。
她認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突破傳統二元論,主張身體是聖禮記號,其男性與女性特質共同彰顯心靈的奧秘。這種神學將婚姻意義擴展至所有人際關係,強調透過身體的給予與領受,人類得以實踐神聖使命。教宗更提出顛覆性見解:性別認知來自與他者的關係,而非孤立存在。這直接挑戰單一性別群體(如神職人員)的封閉性,指出其可能導致人性認知畸形。
在此脈絡下,雌雄同體理念暴露其內在矛盾—若將神形像理解為個體內在的性別特質混合,忽略關係性才是人類存在的本質。而無男女之別的意識形態,透過消除生理差異強制平等,反而否定神創造多樣性的恩典。歐尼爾強調,真正的解放應建基於「差異中的相互成全」,而非性別特質的消除或混合。
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身體神學》中強調「身體的聖事性」,歐尼爾更進一步指出:唯有打破「男性=頭/女性=身體」的隱喻,才能恢復身體作為神聖媒介的整全意義。
本章雖具開創性,仍存在一些限制:文章聚焦男女二元差異,但對跨性別、雙性人的神學定位幾無著墨。近年同志神學發展顯示,需更細膩處理「生物性別」與「社會性別」的複雜互動。作者對女性主義神學的內部差異論述不足。如黑人女性主義者批判「白人中心」的解放敘事,或拉丁美洲女性神學強調的「窮人優先」視角,皆需納入對話以完善理論。
資料來源:《突破傳統框架的神學:女性主義觀點的神學要義》(FreeingTheology:TheEssentialsofTheologyinFeministPerspective)。CatherineMowryLaCugna編。譯者:林秀娟,2015年11月初版,台北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頁183-210。
討論題目
1.在創世記的創造經文中,女性的角色經常被傳統神學詮釋為「從屬」或「次等」。你如何理解「神照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這一經文?在你的信仰與教會經驗中,女性如何能夠更完整地彰顯神的形像?
2.當代社會常以「雌雄同體」(androgyny)或「無男女之別」(unisex)作為性別平等的理想。你認為基督信仰應如何回應這樣的文化趨勢?在強調男女差異與互補的同時,如何避免落入性別刻板印象或壓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