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身處現今繁忙的社會,時間最為寶貴。我們如何運用時間的方式,反映了我們生命中的優先次序。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總是能撥出時間去努力,也願意付出心力去完成。所以,我們如何運用時間,就能說明我們心中是否對這件事真正看重?我們對時間的運用,代表我們心中的優先次序,也表明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因此,我們如何分配時間這項寶貴的資源,代表我們心中的重要與價值。
教會也是如此。教會對於時間如何運用,顯示教會生活的核心,也反映了教會信仰的優先次序。若是想要了解基督徒信仰的內涵,只要看看他們如何運用時間,便可以一目瞭然。教會對時間的運用,最看重的是耶穌基督的生平、死亡和復活,以及耶穌復活升天後,聖靈降臨並持續帶領教會的成長,直到耶穌基督的再臨。這些重要的強調,正是教會年曆或教會節期安排的基礎。
教會節期簡介
教會的節期,通常以「待降節第一主日」為開始,以「基督君王主日」作為結束。教會的節期,是以耶穌基督的生平、死亡和復活的事件為最重要的核心,可以分為聖誕週期、復活週期兩個重要的周期。在這二個週期之後,各有一段常年的節期。以下將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聖誕週期
我們首先介紹「聖誕週期」,強調耶穌基督是上帝的愛子,我們在他來臨之前,需要謙卑、敬虔地預備自己的心,並且在他降生在這個世界時,歡欣鼓舞地慶祝,因為上帝已經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實現了拯救世人的目的。
「聖誕週期」包括待降節期、聖誕節期以及主顯日。
所謂的「待降節期」,是指在聖誕節之前的四個主日。在這段期間:教會鼓勵信徒等待將來彌賽亞的來臨,以及耶穌基督帶來新天新地的工作。因此在待降節期當中,我們不只準備迎接主耶穌的降生,而且熱切期盼祂第二次的降臨。我們發現許多教會在這段期間,常常已經吟唱聖誕節的詩歌。實際上,教會需要教導信徒有關等待的功課,這段期間應多吟唱待降節的詩歌,而非聖誕節之歌曲。
現在有些教會重視敬拜當中的禮儀,常在禮拜當中點燃不同顏色的蠟燭,來代表不同的強調及特色。教會在「待降節期」,會點燃紫色的蠟燭,因為紫色是古代代表君王的顏色,一方面象徵主耶穌基督的尊貴、權柄和主,另一方面也象徵在等待祂來臨的期間,我們需要深切地懺悔和警醒。
經過四個禮拜的耐心等待,教會來到了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聖誕節期」。教會信徒常常以為聖誕節的慶祝只有一天,其實按照教會節期的安排,「聖誕節期」是從12月25日至1月6日(亦即「主顯日」,慶祝主耶穌基督在人類當中顯現自己),總共有十二天。教會在這段期間慶祝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為跟我們一樣的人,我們深深感謝祂帶來的盼望及喜樂。如同約翰福音1章14節所敘述:「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我們看見了他的榮耀,這榮耀正是父親的獨子所當得的。」
第一段「常年節期」
「聖誕節期」之後,是第一段的「常年節期」。從1月7日至「聖灰週三(AshWednesday)」(每年日期不一樣)之前一天。有些信徒誤解所謂的「常年節期」,是普通、平常、不重要的節期。實際上,這個節期看重每一個主日,因為每個主日都是慶祝主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日子。
這段「常年節期」當中,有幾個重要的日子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第一個日子為「主受洗主日」(「主顯現日」1月6日之後的那個主日)。這個主日是紀念並慶祝主耶穌的受洗。若是教會講道是按照主日經課表安排的經文,當天福音書的經文就是福音書主耶穌接受洗禮的記載,教會信徒有機會透過對該段經文的默想,再次深入思考洗禮的意義。因此在教會生活當中,這個主日非常適合教會舉行洗禮。若是該主日沒有人接受洗禮,亦可藉著對經文的說明,提醒教會當中已經受洗的信徒,更加明白洗禮的意義和基督徒的身分。
另外,因為按照福音書當中的記載,主耶穌在接受洗禮之後,才公開傳揚上帝國的福音。加上這個主日在一月的第一或第二主日,教會可以在特別重要的日子,舉行教會長執和屬下機構首長的就任禮。這段常年期的最後一個主日,是「變貌主日」,是彰顯主耶穌基督神聖的權柄。
復活週期
我們接著介紹教會節期另一個重要的週期,亦即「復活週期」,包括大齋節期、復活節期以及聖靈降臨節。這些節期將焦點放在基督的生平、受難、復活及升天。
大齋節期。大齋節期總共有四十天。在聖經裡面,「四十」是重要的數字。譬如創世紀記載四十晝夜的雨水,帶來大洪水淹沒全地。或是希伯來人進入上主所應許的迦南美地之前,曾經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或是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所賜的十誡之前,曾禁食四十天。另外,主耶穌在預備傳揚上帝國的道理之前,也曾在曠野禁食四十天。因此,大齋節期總共有四十天。
大齋節期是自「聖灰週三」(3月2日)開始,直到主復活主日之前的週六。這四十天的計算,並不包括這段期間的六個主日。大齋節期當中,教會鼓勵信徒常常保持安靜、重視靈修操練,以及自我的反省及悔改。
有些教會在「聖灰周三」當天的白天或是晚上會舉行禮拜,牧師會在禮拜當中,用聖灰在參加禮拜的人的額頭,劃一個黑色的十字架。牧師在這時會說:「當記得你是塵土所做,將來也會歸入塵土!」(創世記3章19節)這代表人需要承認的軟弱和有限,都需要面對死亡的命運,因此信徒需要常常為著我們自己所犯的罪憂傷、痛悔。
有些教會的傳統會在大齋節期,鼓勵信徒選擇用禁食的方法,或是在這段期間不吃某些食物或是不飲酒來操練自我的靈命。在這個深受現代科技影響的時代,許多人都因為被手機束縛,導致無法專注於當下,容易產生焦慮、失眠等問題。當今有些牧者為了提醒信徒擺脫這種束縛,提倡在大齋節期當中,應該盡量少用手機及電腦,藉以減少現代科技的束縛。在「大齋節期」當中,鼓勵大家用更多的時間,默想上帝的話語及祈禱,看重信仰反省及悔改的節期,重視靈修和禮拜。
大齋節期第六個主日,是「棕樹主日」或「受難主日」,是受難週的開始。受難週亦稱「聖週」,可說是教會節期中最重要的一週。棕樹主日當天的禮拜,一方面慶祝主基督凱旋地進入耶路撒冷,並且受到眾人的歡迎。但是另一方面,教會在這一天也同時強調,這位受到眾人歡迎的主耶穌,會很快地面臨苦難及死亡的命運。
受難週的週四,教會稱為「洗腳日」。教會在該日舉行的禮拜當中,鼓勵兄姊效法主耶穌成為奴僕的榜樣,為門徒們洗腳。通常牧者會為信徒的代表洗腳,表明要遵行主耶穌所賜彼此相愛的新命令。受難週的週五是通稱的「主受難日」,記念主耶穌為了世界及眾人的罪,願意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顯明上帝極大的仁慈和恩典。
復活節期。復活節期是自復活主日開始起七個主日,共計五十天。有些教會在主復活主日前的夜晚舉行「復活主日守夜禮拜」,並在這場禮拜當中舉行洗禮及聖餐。復活節期的每一個主日,都在慶祝上帝運用大能力,使主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為人類帶來平安、喜樂及盼望。「聖靈降臨節」是復活節期的最後一日,強調聖靈使我們成為合、熱切和熱切的信仰團體,能明白上帝在世界中的作為,並有能力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教會在主復活四十天後慶祝「升天日」,亦可在隨後的主日慶祝。升天日慶祝並再次肯定耶穌基督是全世界的主宰。
第二段「常年節期」
「復活週期」之後,是第二段的「常年節期」,這是教會節期當中最長的節期,有將近半年之久。它從聖靈降臨節之後的週一,一直延伸到待降節第一主日之前的週六。這段期間如同上面提及第一段的常年節期,看重每一個主日,因為每個主日都是慶祝主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日子。它同時也是強調在聖靈的動工之下,教會雖有艱難和考驗,但是仍會持續成長及發展。這段期間有幾個值得注意的日子。
「三一主日」(聖靈降臨節後的主日)是這段常年節期的第一個主日為,強調三一上帝在教會及我我們信仰生活當中的重要性。再者,教會會在11月1日或11月第一主日慶祝「聖徒主日」,這個主日原本的目的,是紀念為了信仰而犧牲的殉道者。但是現在的教會生活當中,它也用來提醒每一位受洗的基督徒,都是上帝眼中的「聖徒」。教會可以在這個主日禮拜中,懷念教會在過去一年間蒙主恩召的忠實信徒。
「基督君王主日」為教會節期的最後一個主日,它強調我們相信、順服的耶穌基督,是宇宙和世界當中掌權的君王,擁有擊敗撒但、邪惡勢力的權柄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