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78期 接地氣的好消息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網路時代的次文化
世代差異中,教會怎么處理文化、團契事宜。
關鍵字:
◎ 作者 /劉哲瑋 (傳道師/新竹大專學生中心)

       在這一個科技發展達到巔峰的世代裡,人人都有手機或是可以上網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大社群媒體開始出現,從早期的雅虎奇摩家族、無名小站、噗浪、PTT到現在的臉書、IG、Threads;即時聊天從MSN、即時通再到現在的Line、Message、Discord等;串流影音平台有Youtube、Netflix等。這些社群媒體被大家廣泛地使用,而漸漸的,人們會在網路上面找到屬於自己的群體,並且開始慢慢形成只屬於這個群體的文化,而這樣的文化,通常被稱之為「次文化」。

       次文化,是相對於主流文化而存在的特殊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常出現在不同的社會層面,如種族、宗教、性別、階級等。它可能對主流文化形成挑戰,帶來改變或反抗。次文化通常由團體傳播,透過認同與共享在社會中擴散,因此人們同時受主流文化與次文化影響。而在主流文化與次文化當中,時常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性,往往會造成許多的衝突甚至是挑戰。特別是現代開始出現許多網路原住民、網路移民等各種現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在這樣網路時代的文化衝擊之下,教會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呢?

       現在,讓我們從兩部影視的作品談起。

       2021年,日本導演細田守推出動畫電影《龍與雀斑公主》。故事主角小鈴是位沉默寡言的高中女生,自幼喪母、與父親疏遠,封閉了內心。她唯一的寄託是創作音樂。在朋友鼓勵下,她進入虛擬世界「U」,化身為能自由歌唱的虛擬角色「貝兒」,並在虛擬世界中迅速爆紅。某次演唱會中,她邂逅了神秘又痛苦的「龍」,兩人開始建立連結,小鈴逐漸從虛擬世界得到力量,重新面對現實、與父親和解,並在真實中恢復歌唱的勇氣。

       相較之下,英國2025年影集《混沌少年時》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故事。主角傑米是一位13歲少年,因涉嫌謀殺同學而被警方逮捕。隨著劇情展開,觀眾看見他在網路社群中遭遇霸凌、在家庭中缺乏支持、在成長過程中被扭曲的性別觀與孤獨感吞噬。最終,他與家人一同面對罪行的後果與社會的撻伐,展現出一個破碎家庭無力卻誠實的痛苦。

       這兩部作品的主角,都因現實的失落而走入虛擬世界尋求歸屬。一位在其中找回力量,一位則深陷迷失與毀壞。這不只是戲劇情節,而是我們身邊真實發生的故事。

       現代是一個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生活在一個主流文化、次文化分明、族群多樣的世界中。特別在教會、團契裡,世代之間的差異愈來愈明顯。年輕人擁抱網路、社群平台、迷因文化、虛擬世界;長輩們雖然可能較依賴實體聚會、熟悉的敬拜方式與查經模式。這樣的差異不只是表面上的「喜好不同」或是「習慣不同」,而是形成了彼此難以溝通的文化鴻溝。教會常在團契生活中面臨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維持信仰的教導和本質,同時又能接納彼此不同的文化與表達方式?我們可能會問:「這些年輕人怎麼這樣?」、「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為什麼他們都不來教會聚會了?」或者反過來,年輕人也可能覺得:「教會好老派,沒有人了解我們!」當我們彼此不理解時,團契便會變得表面、斷裂,甚至變成「我們教我們的、你玩你的」。

       筆者認為可以從路加福音19:1-10撒該的故事來探討。

       撒該的故事可以來思考關於「因文化不同而被接納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撒該身為稅吏長,在當時的猶太社會中是被視為背叛民族、為羅馬政府工作的「罪人」、「叛徒」。他雖然擁有許多的財富,但是撒該被他自己的民族孤立,他的內心渴望被關心、被接納。當他知道耶穌到耶利哥城時,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爬上樹梢,只為了看見耶穌一眼。耶穌在眾人之中,發現了在樹上的撒該,耶穌看見撒該是多麼的孤單、無助。耶穌看見他內心的渴望,對撒該說:「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耶穌主動打破當時文化的籓籬,主動進入到一般人認為「罪人」的家中。

       在大家的注目之下,耶穌竟然與「罪人」同住、同吃,令人非常震驚。但是在耶穌的眼中,撒該不是「文化邊緣人」,而是需要被接納、關懷、福音的人。撒該的悔改與更新,不是因為耶穌定罪了他,而是因為耶穌走近他,住在他那個「文化被拒」的空間裡。這就是愛的力量,也正是教會需要重新學習的榜樣。

       撒該的故事提醒我們,福音不是存在於某種文化當中,也不屬於某一個年齡層。耶穌願意跨越文化的隔閡,只為找到那些「爬上樹」的人。今天的年輕世代,也許不像以前大家所習慣的樣子來敬拜上主、認識上主,但我們要依然相信他們心中也有一份渴望—「我想認識耶穌」。教會的傳統性固然重要,但若只堅守原有形式,不願貼近年輕人的語言與文化,就可能錯過了那群其實已經「爬到樹上」的人。

       他們可能在社群媒體、串流影音平台甚至在深夜的匿名聊天室裡。他們不是遠離福音的人,他們只是還沒被看見、還沒被呼喚。耶穌今天也在呼喚我們:「快下來!」快下來離開你習慣的模式,快下來靠近那些文化邊緣的人。福音不是讓人先改變才被接納,而是因為被接納才願意改變。這對教會來說,是一份挑戰,也是恩典的邀請。

       撒該的故事提醒我們,耶穌不是站在遠方呼喚,而是「走近」,進入撒該的家中。今天,教會也應當走近那些「在樹上」的人,不管他們屬於哪個世代、來自哪種文化。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讓所有人都變得一樣,而是讓彼此在基督裡相遇、共融。教會可以試著這樣去回應這個世代:

1.主動靠近,不等人來適應

       耶穌主動找撒該,不是等他變好才邀請他。我們也需要走出舒適圈,主動走近年輕世代—可能是在青年的社群平台留言,參加他們有興趣的活動,或是在聊天中多問「為什麼你喜歡這個?」而不是「你怎麼會喜歡這個?」靠近,不代表贊成一切,而是表示「你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2.建立對話的平台,而非辯論的場域

       世代之間需要的不是更多說教,而是更多傾聽。我們可以營造空間,讓年輕人分享自己的信仰掙扎與生活文化,也讓長輩們述說他們的經驗與智慧。教會可以成為一個彼此學習、彼此牧養的地方,而非只有單向教導的場所。

3.重新想像團契的形式與可能

       不是只有查經、唱詩、聚餐才能叫做團契。團契可以是一場桌遊晚會、一次動漫神學對談、一個迷因製作小組,也可以是線上祈禱室或虛擬查經小組。關鍵不在形式,而是在於是否建立真實的屬靈關係。

4.以福音為核心,不以風格為界線

       文化會變,風格會換,但福音不變。我們不是要所有人都接受同一種敬拜風格或服事方式,而是幫助每個人,無論風格如何,在基督裡找回身分與使命。當教會以福音為核心,就能容納多樣、包容差異,卻仍同心同行。

       不論你是習慣唱詩班的年長者,還是沉浸在虛擬世界的Z世代青年,教會都是你屬靈的家。我們不是彼此的對立文化,而是在基督裡同蒙恩典的肢體。讓我們放下「你們這一代怎樣怎樣」的話語,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一起怎麼走這條路。」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網路時代的次文化 (第 478 期)

原文來自 https://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78 期 接地氣的好消息 (4-16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78期  2025年  7月 接地氣的好消息 478
本期主題:接地氣的好消息
發行日期:2025/7/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落地生根的福音 
主題探討/共下來寮(一起來坐坐) 來看看現在的台灣!
主題探討/Pulingaw(靈媒)和基督文化
主題探討/網路時代的次文化
主題探討/在跨文化的氛圍中與孩子一起成長
主題探討/教會節期和基督徒生活
婦女神學/《突破傳統框架的神學》
小錢祈禱網/健全的自我,願為受苦者伸張公義
小錢祈禱網/身心靈的福祉
悅讀繪本/母職,母值嗎?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 ∕ 禱告讓我們相遇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東部中會婦女事工部靈修會
第四屆華人婦女神學工作坊學習心得
幸福家庭徵文佳作作品/幸福在我家
幸福家庭徵文佳作作品/幸福的樂曲
舉起禱告的手/從演到新,化為祈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