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市市中心,民權西路捷運站出來後,經過一個車水馬龍的承德民權路口,不用五分鐘就可以抵達「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一進入博物館,先映入眼簾的是「起始區」,展示牆上有展示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緣起、與阿嬤們的因緣,轉身透過聲音管聽見阿嬤們的聲音,牆上 59 位阿嬤的名字可以讓參觀者沉澱心情,用心傾聽阿嬤們的故事;透過常設展四個展區——「認識年少的阿嬤們」、「誘騙與脅迫」、「我們就是她們」、「面對歧視的韌性」,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設計意象。展區的鐵網有如阿嬤們遭誘騙成「慰安婦」時,牢籠般無法逃離被禁錮的人生;房子以及皮箱串聯家的意象,象徵劫難後終於回到家的溫暖以及封閉自我的衝突;阿嬤們的藝術創作更代表人生過程中面對歧視的辛酸,經過身心工作坊之後擁抱傷痛、接納過去。每個展區都有其傳達的深刻理念,參觀博物館的同時讓大家跟著阿嬤們的人生軌跡,一步一步感受他們的種種遭遇以及心境上的成長與改變。
除了常設展外,還有每半年更換主題性特展,依據阿嬤的遭遇歷史事件、生命歷程與現代的性別暴力、戰爭、人權等議題結合延伸,例如 111 年 #metoo 先行者特展、112 年復援你的心——性暴力被害人創傷與復原特展、誠徵人口販運被害人——終止現代奴隸悲歌特展,以及 113 年 1 – 6 月多元家庭特展、7 – 12 月 2000 年東京大審——國際女性戰犯法庭特展等,不只展示過去歷史真相,也是展示現在與每個人都有關的議題,引發民眾反思、討論。
慰安婦/軍事性奴隸紀念館——阿嬤家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由來
「慰安婦」是稱呼在太平洋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從殖民地或佔領地以欺騙、徵召或暴力的方式,以軍事制度強迫替日軍或行政長官從事性服務的女性。當戰爭結束後,這些女性承受性暴力帶來的傷害,以及複雜身世所帶來的歧視,留下身體傷痕、心理創傷及來自社會壓力等諸多後遺症。許多受害者不願意提及過往經歷,直到 1991 年 8 月 14 日,韓國的金學順女士承認自己曾經是「慰安婦」,勇敢地站出來指控二戰時日軍作為,成為全球首位公開「慰安婦」身分的倖存者。在金學順作出指控後,越來越多的「慰安婦」站出來公開了自己曾經的遭遇。
在臺灣,自 1992 年起,得知臺灣有慰安婦制度下被害人後,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成立申訴專線,展開前臺籍「慰安婦」調查以及進行對日求償人權運動,十幾年下來,保存了許多阿嬤們的生命故事、相關影音、文物。也在經過多年的籌備之後,於 2016 年正式成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博物館內收錄了臺灣 59 位「慰安婦」阿嬤們經過苦難淬煉後的生命故事,是臺灣首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並展示性別與人權的博物館。婦援會以「阿嬤」來稱呼我們所陪伴服務的「慰安婦」倖存者,是因為當 1990 年代「慰安婦」史實曝光後,倖存者已經是 60、70 歲的長者。阿嬤是大多數人稱呼自己祖母或年長女性的方式,採用「阿嬤家」來命名博物館,象徵這些女性既溫柔又堅強的特質。
戰爭下的性暴力
「慰安婦」是戰爭下的性暴力受害者,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有計畫、有組織的徵集女子,迫使她們成為「軍事性奴隸」,向軍隊提供洩慾的性服務。如今,已知的臺籍「慰安婦」倖存者都已經離世,那些曾經受過的傷痛也已得到新生。當我們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傾聽阿嬤們的故事的時候,也應該了解到戰爭洪流下生命的無常與強韌。
至今,全世界各處仍有許多正在發生武裝衝突,例如以巴衝突、烏俄戰爭等。在戰爭這種苛刻的環境中,充斥著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高度崇拜陽剛氣概的情境,以及對於死亡的不確定感所造成各種情緒壓力,這些因素都成了暴力的溫床。士兵們被鼓勵將面對的敵人去人性化,使得一切暴力、侵犯與殺戮受到合理化,甚至將對女性的性暴力當成一種獎勵,成為一種發洩情緒並證明自身陽剛氣質的方式,用於羞辱敵軍、羞辱敵方的社會民族以及種族清洗的手段。
我們也可以看到聖經中描述戰爭後女性被當成「戰利品」的例子,像是《民數記》中可以看到以色列軍隊在戰勝米甸的戰役之後「擄了米甸人的婦女孩子,並將他們的牲畜、羊群,和所有的財物都奪了來,當作擄物」、「把一切的男孩和所有已嫁的女子都殺了」、「但女孩子中,凡沒有出嫁的,你們都可以存留他的活命。」(民數記三十一章9、17、18 節)在民數記的那個年代,我們看到一段殘酷的歷史──戰勝方只留下未出嫁的女孩不殺當成戰利品,殺掉其他已婚的婦人跟男生。但無奈的是,一直到今天人類仍不斷重演著各種戰爭與性暴力行為。
性暴力的創傷與復原
「慰安婦」世界各國通用的意象是蝴蝶,象徵著「慰安婦」阿嬤們破繭而出,重獲自由與尊嚴。在臺灣還有蘆葦的意象,出自經文中的「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以賽亞書四十二章 3 節),堅韌的蘆葦象徵著阿嬤們堅忍、百折不撓的內心。在「慰安婦」阿嬤身上,可以看到這股強大的女性能量激發,即使遇到逆境也如同蘆葦般不被折斷。
性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承受著深重的身心創傷,其復原過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關愛。復原並不僅僅是消除身體上的傷痕,更是重建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自尊。許多受害人經歷過性暴力後,小至羞愧感、懊悔自責,大至經常緊張、焦慮、憂鬱、失眠、注意力無法集中或難以信任他人等反應,甚至嚴重到影響受害人的就學、就業或日常生活。要走出這一過程並不容易,受害者需要逐步的走出陰影,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特別是「慰安婦」阿嬤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遭受很嚴重的身心創傷,要得到復原會更不容易。阿嬤們身為性暴力倖存者,面臨社會歧視,社會責難的氛圍,隱瞞過往受性暴力的經歷。因為性暴力在文化中的污名,覺得被傷害的自己是骯髒可恥的,擔憂別人會怎麼評價自己。
許多阿嬤都有宗教信仰,宗教的能量帶給她們不少支持。像是信仰基督教的沈中阿嬤,床旁邊會放一本日本語的聖經。沈中阿嬤終身深為噩夢所苦,經常夢見自己深在黑暗的洞穴中,耳邊滿是爆炸聲,直到有了信仰後,才擺脫陰影的糾纏。除了信仰,受害者還需要來自專業人員服務陪伴和社會的支持系統。專業的支持,會是受害者復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社工師、心理諮商師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痛苦和恐懼,幫助受害者處理創傷後的情緒和心理問題,受害者可以逐步重建自我價值感,恢復對人際關係的信任。婦援會自 1996 年起開辦「阿嬤身心照顧工作坊」,協助阿嬤走出生命中的創痛,讓受傷的身心得到撫慰。
臺籍慰安婦是臺灣的歷史,應被記載、保存與教育推動112 年 5 月台北婦女救援基金會所陪伴 59 位中最後一位慰安婦阿嬤離世。
她們的離世,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我們有責任傳承歷史,銘記她們的付出,繼續努力爭取性別平等和人權尊嚴。我們除了持續透過博物館經營和推廣性別與人權教育外,也期待未來臺籍慰安婦事件在台灣歷史定位應是對女性人權的嚴重侵害,國史和歷史書籍要記載;108 課綱應加入慰安婦/軍事性奴隸事件,每位學生有權知道歷史真相與獲得女性人權教育;設置國家婦女人權館,保存相關文物和展示歷史真相、人權教育推動。
博物館資訊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Ama Museum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 32 號 5 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早上 10:00 至下午 17:00
票價:門票 $ 30 / 一人;6 歲以下孩童、65 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者及其一位陪同者、低收入戶,享免費參觀優惠(請出示相關證明)。
電話:(02) 2553-7133
官網:www.amamuseum.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