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7期 週休二日與教會 |
|
|
潮流.脈動 |
新婚姻觀念世代的臨到:晚婚為例 |
|
關鍵字: |
作者/林鴻祐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忠明教會牧師。)
|
|
|
社會急速轉變,人們的想法與意識型態也隨著改變。以台灣而言,整個舊社會的倫理傳統,面臨極大的衝擊與改變,各方面都顯現出台灣急欲掙脫舊傳統的束縛,而接受所謂西方現代化的社會價值觀。以婚姻一事來說,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男女關係出現在台灣社會,例如:晚婚、婚而不子、獨身不婚、同居、不婚而子、分偶(departnership,即男女既不婚也不同居,但卻又定期在一起,甚至有孩子依然還是不婚也不同居。往往兩人分居兩地,定期在某一方或第三地會面相處,過男女的生活,事後又各歸各地。)、同性婚姻等。許多新型式的男女關係,衝擊著台灣社會的傳統價值觀。
雖然我們說台灣社會漸漸地西方化,在經濟自主與民主自由的意識型態下,許多各式的價值觀也引入台灣。本文所要探討的晚婚現象,也是其中較不具爭議性的一種。對於晚婚的現象,我們簡單地分成兩類:一是當事人找不到合適對象,所謂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而晚婚,另一是當事人刻意主觀地晚婚。而這兩種,不管當事人認為有其主、客觀的條件限制所使然,我們卻認為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點的轉變,都促使著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多。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而其所指涉的年紀頂多十八、九歲。然而那是農業社會的標準,在今日的工商社會,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假如今日我們問人們說你認為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應當指幾歲?這絕不會是指十八、九歲或更早。倒是夾在傳統與現代兩代之間的父母,往往為子女的婚姻而焦急,但孩子卻一點也不在乎已經二十八、二十九歲了。本文想從社會的轉變來探討這個雖是個人選擇之問題,但卻有其社會結構轉變之影響。
※ 先立業,再成家 首先,我們從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社會談起,今日的人們追求且在意的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而追求個人的經濟條件優渥,更是這樣的信念之表現。許多社會青年,不論男女,心中總有個盤算:我要先立業,再成家。而這個「先立業」指什麼呢?曾經參加過某個長青團契同工會,大家討論學期聚會主題時,有人主張來談談人生的生涯規劃,像說舉辦「如何賺得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之演講。結果,在大家一言一語的討論過程後,得到結論:一百萬太少了,題目應該改為「如何賺取人生的第一個一千萬」!顯然地,在年輕學子的心目中,賺取第一個一千萬才是大學時代的目標。若這真是多數年輕學子願望的話,一旦出社會就業,還要如何才是「先立業」?豈不要成為經理、董事長之流,才完成所謂的立業之目標呢! 追求個人的經濟條件,成為今日社會新鮮人的首要目標。至於婚姻,顯然就被列在較後的選擇。晚婚之現象會出現,我們也就不足為奇了。何況社會青年往往藏身於大都會裏,與家庭分居,不必天天接受父母耳提面命終身大事,更自然地,選擇晚婚也是必然的趨勢。 再者,現代青年看清楚家庭之成立,必須建立在兩人協同配合之上。然而這樣的協同配合,簡直就是個人主義追求自我滿足最大的障礙與累贅。況且一旦家庭有了孩子,則更是大「麻煩」,就極端個人主義的角度而言。因此,兩相衡量之後,常見青年人的選擇就變成:等我把經濟搞好後,再來考慮婚姻的問題。可是,個人經濟何時才能搞好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資本主義的競爭社會裏,一個人若能急速的發跡富有,必然有許多外在的條件配合,絕不是靠一個人的赤手空拳所能成就的。自然地,社會中晚婚的現象漸漸多。
※ 極端個人主義的擇偶 其實,假如我們再從婚姻的角度論下去,明明人們知道婚姻是兩人的結合,但今日的都會男女卻更清楚:不只親兄弟明算帳,連枕邊人也要明算帳,橋歸橋,路歸路。許多的夫妻分帳分產的作法,常見於今日社會。這樣的作法,固然對於雙方都有保障,且各人對自己的收支負責。可是,另一方面,夫妻彼此之間的提防與戒心會不會因此而過頭了呢?防夫或防妻如同防國稅局一般,還有什麼夫妻之間的坦白與信任可言呢?若是提防過重,則婚姻之全然信任關係,顯然地無法持續下去。當然,提防過頭,根本連擇偶對象的經濟條件也計算進去,人人都算計合乎自己的條件的,又如何能坦白相處呢!顧慮過多,不晚婚才難呀! 極端的個人主義觀念下,現代的都會男女要求自己找尋到一位合適自己的對象。然而問題開始了:你要找到合適你的對象,我要找到合適我的對象。那麼,人人都在找適合自己的那一位,又有誰願意犧牲自己來成為適合對方的那一半呢?當然,照這樣的結果來推論,都會男女再怎麼找另一半,也很困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對象。因為大家都要求別人成為適合自己的,又有誰願意先放棄自己的堅持!何況,假若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位適合自己的對象,但我們卻無法保證對方所想要的的合適對象會是我呢!雙方都以自己為出發,則兩相適合之機會微乎其微。長久下來,要不晚婚也難。甚至,獨身不婚、單身貴族的世代已經悄悄臨到台灣了呢!
※ 虛擬的人際關係 我們從後工業主義(或稱為資訊社會)的社會之人際關係來談起。婚姻,必然建立在人際關係之上,即人與人親身互動的交往來建立雙方的關係。可是,後工業主義社會裏,我們卻看到社會關係漸漸不再是以人際親身互動為主,倒是以無數科技媒介來中介人際關係,而人們以為這就是已經認識對方了。一方面社會變遷,人們的往來遷徙非常頻繁,我們認識一個人,只能從他的社會背景與地位來開始,卻無法與無暇從他的整個生命背景與歷史全盤地來認識。更甚者,人際的互動都由許多科技資訊的系統代勞,以今日最流行的網路與電子郵件為例,人們通過資訊流通,就以為認識了對方。然而,這是否就真正地認識一個人了呢?簡言之,今日世代的人們信賴機器媒介呈現的資訊所告訴我們的對方如何,卻少於真正親身體會對方的種種。 信賴關係建立在許多科技的媒介上,使得許多的男女在擇偶事上,顯得裹足不前。以為本已經非常認識對方,卻忽然發現根本與錯誤的人結婚。某位媒體名人所謂雙博士的女性律師,照理說,精明能幹是她的本錢。日前卻挺身公然來控訴婚姻的對象是個騙子,用假學歷、假經歷來騙婚。這樣的真實故事,不正告訴我們:相信媒介給我們對一個人的認識,未必就真正認識他(她)呢!這些虛擬的人際關係,根本不能等同於婚姻真實的人際相處。如此看來,豈不更叫那些沒有把握的都會男女難以跳入婚姻內!不晚婚也難。可是,即使晚婚, 就能保證我們認識的對象是真正適合的那一位嗎?
※ 婚姻暴力之阻礙 今日社會,婚姻的暴力(身體與精神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過去傳統社會也有這種現象,但多是隱忍而不見於公眾,但今日卻動不動就上媒體,而且雙方毫不保留地連最隱私的事情也公開宣揚,互相指責對罵。在在發生這樣的事情,怎不叫人對婚姻失望呢?去年以亞當夏娃世紀婚姻自居之自然美女子,不到一年,夫妻兩人對罵於媒體之際,床笫之間的細節生動描述,怎不叫人對婚姻失去信心呢?更有甚者,連專門勸人學佛、書寫靈性通俗小品的佛學大師也不例外,不只捲出龍捲風,更是形成超級的大颱風,吹得六月天的都會男女寒顫而慄。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哪一樁的婚姻才叫人羨慕呢?哎,假如找不到好對象,還不如不要有婚姻。哎,不晚婚難矣! 期盼都會男女能重新回到親身交往互動中,學習彼此容忍、互相讓步,共同為建立家庭來準備自己。婚姻的彼此學習,是人生重要的學習,也是重要的收穫之一。只有健全的家庭,才有健全的下一代。不管您是否晚婚,都是如此。讓更多成功的婚姻例子,來激勵我們對婚姻制度的信心。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從萬花筒到網路交友 (第 74 期)
|
.從點石成金、靈感完美到刷卡 (第 73 期)
|
.當自我認同與本土分離時... (第 68 期)
|
.從享受恩典到分享恩典——淺談「成聖」 (第 51 期)
|
.消費流行文化之認同及其反省 (第 48 期)
|
.新婚姻觀念世代的臨到:晚婚為例 (第 47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