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69期 大選不大意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社交媒體和信仰思考
及時讀取上帝給予的訊息
關鍵字:
◎ 作者 /林彣珊 (副教授/成功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
引言:數位媒體和信仰的交匯

  數位時代中,應用網路技術並連結社交媒體,讓我們能與人交通,聯絡感情;然而,與神的關係是否也更親近呢?

  因為有網路,我們可以查找資料也可以閱讀聖經,更也可以加入禱告群組,隨時可以和上帝交通。但是網路上的訊息來源和管道多元,閱讀網路訊息,一來幫助我們開拓視野,培養興趣、得知新知;另一方面,也因為未查證的網路訊息來源不齊,造成假訊息充斥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這一世代面臨屬靈爭戰上需要培養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才能提升自我復原力。

  這篇文章目的為就社群媒體形塑我們的視野和觀點狀況下,探討基督徒如何在眾多網路訊息洪流影響下,如何仍堅守站在上帝的這一方,來處事和發聲。

  研究指出,使用社群媒體時,大腦會產生多巴胺,這樣的狀況下讓人們持續地想要使用社群網站,也就產生成癮行為。另一個促發使用社群網站成癮的原因是fear of missing out (FOMO)(Moore & Craciun, 2021),惟恐錯過是一種情緒上的憂慮,這樣型態的憂慮也是社群媒體工程師常操弄來造成使用者黏著使用社群網站的方法。在人類實際生活和使用社群網站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在日常生活上有很多朋友,社交生活正常的人,較不會有網路成癮的行為傾向。然而,在日常生活上較為孤僻和成就感低的人,較容易產生網路成癮狀況,因為這類使用者傾向在社交網路上尋求認同,也會異常活躍。這樣的結果值得讓我們思考:現實生
活和社群網絡的使用是否能相得益彰呢?

  在教會生活中,會眾是幸福的。有很多實體活動可以參加,除了屬靈上的讀經活動,也有很多建立生活上興趣和技能的課程或是工作坊可以參加。這些活動都提供機會認識朋友。在屬靈上的追求,也能找到同伴。若再加上社群媒體的催化,對於教會訊息的傳遞,應是有更加乘的效果。

  筆者在大學教書,觀察大學生在使用包含Line這樣的訊息傳遞工具,未閱讀的訊息量竟然很大。經詢問,學生告訴我,因為很多訊息來自於不太熟的朋友,不知道如何回覆,也不想已讀不回,因此就讓Line的未閱讀訊息筆數一直累積。那如果訊息是神傳遞的,我們都有接收和即時回覆嗎?

  在主日的講道,牧師提到:信徒們,你們站在哪一邊?是站在神這一邊嗎?有關政治議題的討論,更因為社群媒體網路的訊息多樣,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前的引用率高。研究指出(鄭宇君 & 施旭峰,2016),新聞網站的內容在政治議題上的引用和分享,推播效率高。以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期間使用Twitter分享和擴散相關訊息的筆數中,高達六成為轉傳媒體的新聞。使用的語言除了繁體中文,還有日文和簡體中文,日文的使用率更為簡體中文的兩倍。這也顯示關心台灣總統大學新聞的閱聽人使用語言種類和族群。在同一份文件中指出,除了傳統新聞媒體外,如:聯合新聞網,入口網站,如:Yahoo.com.tw,為第二線上新聞資料來源。另一方面,從新聞閱聽者的角度來思考,學者歸納出以下幾個特徵來解讀社群網絡引用最適合該情境的新聞資訊的原因:(1) 平面報紙或網路媒體即時性高,因此當選舉結果出爐,網友多半立即引用該平面或網路媒體的新聞資料;(2) 事件的重要畫面則由引用電視或影音媒體為大宗,例如:重要人物談話。原因是人們想透過畫面觀看演說者的神情;(3) 諷刺或幽默圖片在社群間流傳度廣。由於社群網絡平台訊息散布快速,但內容簡短,諷刺圖片最適合用最簡潔方式展現人們對於時事的態度,因此,切中當下人們心聲的圖片會在社群間快速傳散。這個研究結果也可以讓我們在面對社群媒體網路的訊息多樣狀況下,自由心證並決定是否接受訊息的態度。

另外,情緒傳染理論 (emo- (emotional contagion theory) 也是學者們在理解社交媒體使用經驗上廣泛被使用的。情緒傳染理論提出人們自身情緒會受他人情緒傳染 (Hatfield, Cacioppo, & Rap- (Hatfield, Cacioppo, & Rapson, 1993)。人們會因看到他人的微笑,下意識中模仿對方臉部表情,進而認知到自我臉部肌肉呈現上揚狀態而感受到正面的情緒。學者發現人們在使用社交媒體過程中,常被朋友發文內容影響情緒,而在網路上產生集體的情緒感染現象。Kramer (2014) 等學者研究發現,情緒傳染理論可以應用至了解社交媒體使用,且情緒傳染過程不必如傳統理論所敘需透過面對面的接觸,單純暴露在朋友臉書的情緒性貼文便能感染到他人的情緒。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們看到別人所張貼的正面情緒訊息較少時,他們也會張貼較少的正面情緒訊息。因為此,散播強烈的負面情趣,例如:仇恨和分化社會,在網路傳遞的速度快。也造成假新聞和網路霸凌。

  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就曾發表應用AI技術開發作為讓社群媒體有兼具隱私與道德判斷依據的系統,以減少使用者被假消息誤導或遭受網路霸凌。此系統可分析、預測假新聞與網路霸凌,獲得傑出人才基金會第九屆「年輕學者創意獎」。 

  此系統發展目的為希望在假訊息一出現在社群網路上時,就能藉由系統即時偵測,以阻止假訊息的傳播,並將相關真實的訊息推播已收到假訊息的使用者。開發團隊並表示,民眾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常會在發文或照片中留下數位足跡,不自覺就洩漏個人隱私,AI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可以從中推測出包括使用者到過的地方、政治傾向、人際關係、興趣喜好等。這些都是我們身為社群網絡使用者需要了解的。

結語:數位時代的信仰思考

  回到文章之前的問題,我們是否都有回應上帝的訊息呢?如聖經章節所勉勵: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需要強化內心的復原力。也有能力辯證多元的網路訊息真或是假,藉由彼此禱告和幫助,傳遞正向訊息。停止假訊息。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要誠心禱告,面對軟弱要信服上帝的教誨。強化內心的韌性並適時幫助身邊的人,重建社群網絡的真摯性(毛榮富,2017),及時讀取上帝給予我們的訊息。讓我們期待更良善的社會氛圍,永遠站在上帝這一邊。

文獻

國立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李政德教授: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81062毛榮富. (2017). 社交媒體時代社會性的未來:按 Sherry Turkle 的自我概念進行的考察. 資訊社會研究, (32), 51-82.

鄭宇君, & 施旭峰. (2016). 探索 2012 台灣總統大選社交媒體之新聞來源引用. 中華傳播學刊, (29), 109-135.

Hatfield, E., Cacioppo, J. T., & Rapson, R. L. (1993). Emotional contag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96-100. 

Kramer, A. D., Guillory, J. E., & Hancock, J. T. (2014).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massive-scale emotional contagion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24), 8788.

Moore, K & Craciun, G. (2021). Fear of missing out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usage: The Instagram case. Psychological Reports, 124(4), 1761-1787.
同作者相關文章: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69 期 大選不大意 (4-17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69期  2024年  1月 大選不大意 469
本期主題:大選不大意
發行日期:2024/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基督兒女,地上先聲
主題探討/基督徒該如何看待台灣選舉?
主題探討/面對假訊息
主題探討/社交媒體和信仰思考
主題探討/宗教自由如何變成統戰工具
主題探討/從自我身份認同到信仰理解
婦女新眼光/我為什麼來教會?
小錢祈禱網/對神有信心
小錢祈禱網/好牧人的服事
肢體交通/ Baksa Siraya 回家這條路
悅讀繪本/永遠的祝福:宣教師廖旺的故事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客家宣教中會第17屆婦女部年會回顧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領受呼召.整全裝備
幸福家庭徵文作品(優選)/幸福在我家
幸福家庭徵文作品(優選)/仰仗靈命活水得幸福
舉起祈禱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祈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