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66期 教會中的詩歌與靈修
字級調整:

特輯
悅讀繪本/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雲豹
毀損的上帝手稿,與失去身體感的人類
關鍵字:
◎ 作者 /劉玉雯 (臺灣文學館計畫專員)
生與身

  我是相當典型的都市長大的孩子。長年生活在就地拔起的公寓住宅中,空間上,整齊劃一的切出了隔離的空間。雖然居住地的行政區名字,標誌著山林,但我所知道的稜線,是由高樓大廈所綿延。這個叢林,所提供的日常感官刺激,是汽機車的引擎聲、喇叭鳴聲。在一個只強調「智育」的升學制度裡,身體的官能是被關掉的。聽覺記憶裡,除了工業機械的聲音,殘存最多的,是學校裡的各種教訓聲,或是要求安靜的寂默聲。

  空間的切割,匱乏的聲響,被隔離的,不只是人類彼此的關係。人的身體,彷彿被裹在過厚的窗簾裡,進而被置入以隔音牆建起的狹窄空間內。未能自在伸展,也就無從真正地與世界打交道。人立於土地之上,卻是受了咒詛般的流離飄蕩在地上(創4:12),沒有任何連結。然而,人最基本的生存驅力,亦即性慾 (Eros),卻是建立在「連結」上。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的一席話,值得思量:所有的人,奮力求生,這個是性慾。一個人身體、心理、文化、歷史、社會的存在,所有在這樣的存在狀態裡面,人拼命的想要活下來,拼命的想要把自己的活,跟他
者做連結,跟世界做連結。這樣的慾望,本身叫作性慾。

  當神學要談「與上主連結」——沒有身體感的人類,要如何在不踏實的處境下,讓人體悟上主的同在?

博物學時代的宣教師

  在一次驅車駛過新打通的隧道之際,小說《複眼人》〈通過山〉的橋段浮上心頭。該章節圍繞在鑽探專家薄達夫,他的工作,是在探勘山的內心後,設計出能夠鑽通山的內心的器具。在一次鑽探隧道的工程中,山塌陷之聲,像是某種巨大的腳步聲。身為科學家的他,理智上無法接受山內心的聲音。另一名角色如此回應:「每個地方的海都有獨特的聲音……山可能也有很多的聲音我們沒有聽過,比方說某種樹絕種了,那麼那種樹被風吹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就再也聽不到了。」我經過長長的、山被挖空掉的內心,隔著車窗,只有風切的呼呼聲。

  在鄒駿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的《捉迷藏》(臺語版《覕相揣》),雖說內容是從英國駐臺領事斯文豪 (Robert Swinhoe)的視角開始,描繪150年來臺灣雲豹的消失,卻也不僅是雲豹的消失而已。
  繪本封面與封底,套著的是一格格長方形的挖空設計,可以是窗戶或展覽的櫥窗格。書封與書背的完整圖像,則因為這些空格,產生視覺上的切割與阻隔。這些挖空,在貌似「靜態」的閱讀中,反而成了讓讀者的肢體「動起來」的誘導:若要看清書封與書底的圖像,勢必將如窗的紙版先行揭開、移下。

  當讀者透過身體,執行「探索」的行動,便已巧妙地呼應了書名的「藏」(hide/覕)與「捉」(seek/揣)。這個動作,除了能看見一幅原始林的山巒與雲海,同時也引領讀者「看見」蝴蝶頁復古風的「斯文豪探索紀念報」,以及他所命名與採集的臺灣物種,暗示了繪本的關鍵角色。

  故事的第一頁,是1856年的春天。畫面復刻了當時斯文豪眼中所可能看見的臺灣地貌。不過,他不僅是外交官,同時也是一名博物學家。他在臺灣發現的物種,都會仔細研究後,寄回英國。「臺灣」,就是在十九世紀「大命名」時代中,登上國際舞台。但他始終沒有機會親眼目睹活生生的雲豹。

  與斯文豪同時代的偕叡理牧師、巴黎外方傳教會的佛里神父,也都具有博物學家的精神或背景。因為科學革命而濫觴的、對於世界「博物」的調查與探索、開始用科學的分類方式來觀看「自然」,乃是滲透在當時歐洲的日常文化中,並隨著帝國殖民主義,擴展到全球。在繪本中,也出現「蘋果」作為「知識」的隱喻。

上主豐富的手稿

  當我們論及偕叡理牧師時,腦中第一印象應該是他身為牧者與宣教師的身份。他在《福爾摩沙紀事》中,卻有很大的篇章,詳細的記載著臺灣的地理、地質、動植物,與現在既定的「牧師」形象相距甚遠。他每次出去「旅行、設立教會,或者探索荒野地區時」,都會帶著「地質槌、扁鑽、透鏡,並幾乎每次都會帶回一些寶貴的東西,存放在淡水的博物館」(39頁)。受到博物學時代薰陶與養成的歐美人士,認為「自然」是上主豐富的手稿。因此,人們可以、也應該透過研究自然,去揭開上帝隱藏在自然中的真理。偕叡理牧師亦言:「我曾經試著訓練我的學生,用眼明察、用心思索,以了解自然蘊藏在海裡、叢林裡、峽谷中的偉大訊息」。

  斯文豪在繪本中,在「神祕」與陌生的福爾摩沙中所進行的「覕與揣」,其對物種的研究,與偕叡理牧師「追尋」大自然裡的「蘊藏」,是相同的時代精神。在繪本中,斯文豪離臺的頁面,建築、船舶、動物,都與他初抵臺時有所不同。畫面隨著時間往前推進,姜博仁接下來追尋雲豹的棒子。然而,橋樑、產業道路、電線桿、越來越多且高的建築物,依次在山林裡現身。

  直到繪本尾聲,十幾個冬季過去了,姜博仁窮盡一切力量,卻依舊未能發現雲豹。文中簡單的一句「風景變了」,則讓我們看見斯文豪所踏查的山林與河川,已被貨輪、工廠、高樓、陸上交通工具給佔滿。山林成為滿目瘡痍而委屈的存在。在最後一頁,雲豹若有似無地現身,而怪手正挖掉盤踞其頭上的巨樹。

  雲豹的消失,同時也意味著上主豐富的手稿的毀損。雲豹不在的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人類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聲音。
 
思考提問
 
1.上主的豐富和豐盛,很容易受到當代主流價值文化的影響,而偏離了衪所意欲的「豐盛」。有哪一些價值觀,是我們必須避免的?
2.你對自己的身體感官有多親密或陌生?請試著分享你對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經驗。
同作者相關文章:
婦女神學/《突破傳統框架的神學》第二章 聖經和女性主義:聖經神學 (第 474 期)
婦女神學/《突破傳統框架的神學》導讀 (第 473 期)
主題探討/從自我身份認同到信仰理解 (第 469 期)
悅讀繪本/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雲豹 (第 466 期)
悅讀繪本 《陽光草地》與美國時間 (第 454 期)
主題探討/有「thiàⁿ」的團契-共學團經驗之反思 (第 430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66 期 教會中的詩歌與靈修 (11-16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66期  2023年  7月 教會中的詩歌與靈修 466
本期主題:教會中的詩歌與靈修
發行日期:2023/7/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在我的歌我摸著上帝
主題探討/聖經中的詩歌靈修應用於今日的教會處境
主題探討/在歌聲中默想經文:泰澤詩歌與靈修
主題探討/從民族詩歌在禮拜中的使用,談新體認
主題探討/興起和聲的世代—詩班YOUNG起來
主題探討/吟唱台灣自己的詩篇!
婦女新眼光/兩性攜手 真實傳愛
小錢祈禱網/周而復始
小錢祈禱網/孤單與連結
肢體交通/CWM EAR東亞區會員教會宣教論壇
悅讀繪本/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雲豹
開懷篇/妙事一籮筐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同工靈修聯誼暨關懷之旅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2023世界公禱日——台南中會
幸福家庭徵文作品(佳作)/幸福家庭
舉起祈禱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祈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