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代科學與神學領域受科技發展漸行漸遠,致使教會與世界形成兩個互不交集的世界。隨著社會變遷,人類對環境資源的需求隨之增加,生態破壞趨向嚴重,直至近代浮現危機,才喚起人們對生態議題的重視。以賽亞書中存在許多生態與農業相關的主題,(註1)然而教會受兩千多年的詮釋傳統影響,無意識地以「人本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閱讀經文,致使經文中的生態信息長期被忽略。(註2)
生態詮釋學的方法(註3)
筆者提供六點問題核心,可供讀者以生態視角閱讀文本,內容如下:(註4)
1.經文中任何存在都具有內在價值,物質善用都是好的,土地則為無價之寶。
2.經文中的所有組成,有其整體目的。
3.聖經讀者與經文內的人物都受到「人本中心」影響。
4.受造物皆共存於「大地社群(Earth community)」,彼此有如親屬關係。
5.人無知且有限,受託作為管家,上主擁有智慧與主權,作為真正的統治者。
6.土地與受造物都能發出聲音,並試圖抵抗不公義。(註5)
經文主題
筆者將六十一章經文信息略分為四段主題,呈現出「受膏者—百姓—上主—土地」的互動,結構如下:(註6)
第1—受膏者領受聖靈與差遣向錫安的百姓宣揚好消息(61:1–3a):
第2—錫安將被重建:百姓與外邦人命運的反轉(61:3b–7):
第3—上主說話:祂將重新立約,百姓與後裔/種子將領受永樂與永約(61:8–9):(註7)
第4—土地說話:歡喜的花園,公義與讚美將萌芽(61:10–11):(註8)
經文背景與釋義
第一以賽亞(1~39章)指出百姓悖逆上帝、欺壓社會中的弱勢者、更包含破壞大自然環境,(註9) 致使國家滅亡,被擄巴比倫。(註10) 約波斯帝國時期(主前515年左右)百姓才重獲自由,歸回重建荒蕪的錫安 (61:4)。
在61:1群體使用「(‘ānāv)」描寫自己的身分,和修版譯為「貧窮」。此字在第三以賽亞(56~66章)泛指一群遭受不公義壓迫的餘民,他們因被擄而失去土地,經歷苦難與死亡,全然經驗到靈性上的痛悔,並為群體憂傷,然而他們通過悔改歸向上帝,因此歸回後也致力於重
建聖殿。
第三以賽亞的處境反映出族群的互動,外邦人與以色列信仰群體共同生活(61:5–6),這些餘民回歸錫安後,渴望經驗救贖與重現昔日榮景,因餘民曾流離失所,失去土地與依靠,一無所有,但經文卻預告命運未來將被翻轉(61:7)。
因此先知一再呼籲百姓要歸向上主,並通過受膏者宣告禧年的來臨與拯救(61:1–3),未來錫安將得著重建,土地與敬拜將恢復、更新(61:4–8),百姓將在萬國見證下萌芽,因為他們是公義的種子/後裔(61:9),上主將以園丁的形象,使他們在充滿生機的錫安花園內,持續生長茁壯(61:11)。
賽61:1–11的生態詮釋
1.生態詮釋中的上主:
經文以上主的靈開始,彰顯出上主「創造」的主題(靈/也有風的意涵),這靈藉由受膏者在信仰群體中施行拯救與審判的工作,翻轉了憂傷的靈,為社會帶來喜樂與公義的拯救,彰顯上主的榮耀(61:1–3)。
創造主藉由靈與受膏者展現護佑與新創造。荒蕪的土地將復甦(61:4),並且百姓將得享自由與安息,這些餘民像種子被重新栽種於錫安,在生態公義中,種子將發芽成大樹(61:3; 9),上主像園丁一般將親自耕種錫安這片土地(61:11)。
2.生態詮釋中的群體關係:
經文指出群體將得著盼望,哀哭者將被安慰、被擄者要得到釋放,歸回故鄉後,百姓與外邦族群的關係將重塑(61:5–7)。禧年的思想被引述,指出實踐生態公義的信息(61:1–2),禧年制度是想解決經濟制度上的剝削,以色列人雖可暫時賣掉土地還債,然而每隔50年物歸原主,意味貧苦人能藉由歸還土地得著安居與工作機會,公義的實踐也使土地從休養中得著復甦(61:1–3),經歷休耕後,未來土地的耕種能獲得更多收成與財富,使人與土地都能重獲新秩序。
3.生態詮釋中的土地:
通過生態詮釋閱讀經文,能發掘61:10–11確實隱含土地的聲響,在希伯來傳統中,農業社會是靠群體關係維繫,百姓不論在經濟或信仰上都仰賴「錫安」,而這片土地連結了百姓與上主的記憶,當土地充滿生機,百姓也將安居樂業。
六十一章經文反應被擄歸回的歷史情境,顯明上主重視百姓與萬物應有合宜的關係。藉由生態詮釋,我們能聽見百姓與土地一同歡呼讚美上主的歌聲,同時在上主的救贖中,萬物將一同建造「新耶路撒冷」。
反思
當我們跳脫「人本中心」的閱讀時,能發掘到經文蘊含了豐富的生態信息。我們當反省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時,時常會忽略人與土地的連結,不自覺壓迫到弱勢者,也破壞受造界,進而在生活中,導致萬物受人類牽連,使「天、地、人」三者的平衡被打破。
從關係上的破壞,反映出人類自身的驕傲,從近年武漢肺炎帶來的影響就能看出端倪。當人類認為自己能控制一切災害時,中國政府選擇隱瞞,加上受全球化影響,使疫情更加嚴峻,這都反應出罪惡人與環境的影響。所以當疫情流行後,受人本中心影響下,反倒資源消耗更趨於嚴重。
而台灣社會除了面對疫情影響,近年在各樣環境議題上仍未有共識,這可從政治關係上看見。兩大政黨常為利益問題爭論,特別在能源議題上,火力發電與核能常淪為政治工具。活在台灣的我們,真正需要的並非是增加發電量,去滿足需求,反倒當省思,在追求經濟發展上,能如何節約資源,追求永續發展。
然而台灣基督徒缺乏信仰反省與對話,要如何實踐社會及環境的公義,善盡上帝託付的管家責任實屬不易,我們當承認人與萬物確實需要耶穌基督的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