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3期 世紀末的文化現象 |
|
|
特稿 |
資本主義化的教會的反思 |
|
關鍵字: |
作者/柯志明
(曾為台灣神學院兼任講師,現服役中。)
|
|
|
上帝讓自己被推出世界而上十字架。 祂在世是軟弱無力的,但就以這種方式,那唯一的方式,祂與我們一起,並幫助我們。 馬太福音八章17節說得很清楚,基督幫助我們,不是以其大能,而是以其軟弱與受難。 這正是基督信仰與所有宗教的基本區別。 人的宗教性使他在他的不幸中尋求上帝在世上的大能:上帝是deus ex machina。 聖經卻將人導向上帝的無能與受難;唯有受難的上帝能幫助人。
──Dietrich Bonhoeffer, 1944.7.16
一、慾望教會? 教會作為資本主義文化組織裡的一份子,她是否能免除慾望法則呢?又是否自覺慾望法則的誘惑呢?當一個基督徒自問他/她要如何在文化裡宣揚基督之道,他/她的團體要如何在世俗文化中為基督做工時,這後面存著什麼動機?當教會自覺為一個社會或文化的弱勢力量因而激起傳福音的熱情時,這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教會還是為了基督?當然,教會是基督的教會,因而我們或可說,為了教會即是為了基督。但是,「教會」是一個內涵曖昧的概念,它可以指某一間教堂,或教派,或世上所有以基督名義結合的團體(俗稱基督教或基督宗教),或真作為基督之身體的不可見之整體基督徒關係。因此,「為了教會」與「為了基督」是有分別的,何況「為了教會」本身即存在著歧義。這裡,最大的陷阱即是,所謂的「為了教會」其實是為了某間教堂、為了某個教派或為了某「福音機構」,在此,「教會」是一個十足的世俗組織,毫無神聖性;而為了這種「教會」工作,即是為了世俗文化工作,也即是為了滿足慾望、為了成功、為了不落人後、為了「輸人呣輸陣」、為了擴展文化勢力而工作。
果如此,則福音工作所依循的必然是一般文化的慾望法則,宣教不是出於愛,不是出於回應基督託咐的使命,而是出於滿足自戀的慾望,或者出於慾望未滿足的焦慮。於是福音工作隨即可以與一切能促使教會在社會中成功的力量結合,並刻意忽略或甚而(精算之後)剔除那些不能「有效地」使教會成功的工作。一切肉體、心靈的「殘障者」,一切需要有人長久耐心幫助的「弱者」,一切不能為教會帶來具體「果效」的「無能者」,這些讓教會覺得礙手礙腳的人,他們的價值與需要不值得教會為他/她們編列預算。當教會以佰仟萬計編列「福音事工」的投資預算時,這些被基督稱為「最微不足道的人」(太二十五:40)只好繼續被教導在禱告裡盼望基督直接的愛,盼望神蹟奇事發生,或者在教會外的社會角落裡無人聞問;他/她們顯然不是慾望邏輯裡被「成功」、「得勝」所蘊涵的後項,因為他/她們不是教會致勝的必要條件。
我們都知道,「有效」必然蘊含「策略」(致勝之道),策略因而是資本主義化的教會的最愛。傳福音要有策略:佈道策略、人數增長策略、宣傳策略、造勢策略、媒體策略等等。沒有策略或不談策略就表示不體時勢、不懂流行,不明白人的需要,所以常被批評為保守、古板、不知變通或不夠「靈巧」。而為了策略,商人、政客、藝人明星、文化名人、社會意見領袖等等都可以牽手結合;為了策略,就要少批評多說好話。不僅此也,「教會」之間與「基督徒」之間為了爭勝的緣故,策略於是又轉而成為彼此怨懟、算計、利用、攻訐、鬥爭、出賣的手段,基督徒以此「相咬相吞」(加五:15),教會於焉成為最低俗的團體,基督徒成了最卑鄙的人。因而,最後,弔詭地,福音本身竟然也成了一種策略──使人成功的策略,滿足虛榮的策略,乃至鬥爭的策略,於是所謂「為了福音」的策略倒頭來反而變成出賣福音、出賣基督之道、出賣教會的「致命策略」(fatal strategies, 布希亞Jean Baurillard語)!
當基督信仰成了「基督教」,當信基督成了「信基督教」,當基督徒成了「基督教徒」,即是教會成了世俗組織的時候,即是基督教取代基督、取代上帝的時候,也即是經濟、政治與名聲的法則滲透運行於教會的時候。這種教會不再是福音信息的傳揚中心,而是某種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營壘,不但失去批判反省社會的功能,反而成為社會最當批判的對象。但這種「教會」表面又以基督信仰自居,以宣揚基督之道為口號,正因此,反諷地,它成了世上最虛假的團體,是人與基督連合的最大絆腳石,是偶像中的偶像,「惡中之惡」(la mal du mal,呂格爾語)。於是教會成了偶像的廟寺,基督徒成了拜偶像的敵基督者,就像自稱敬虔的法利賽人是擊殺上帝的凶手一樣。有比這個更反諷、更詭譎的嗎?然而,只要基督徒依循自戀的慾望法則行事,這個反諷、這個詭譎終究是免不了的。
符號、表象的後面隱藏著什麼?各式各樣的「福音行銷術」的背後又會是什麼?這或許是馬克斯、尼采與佛洛伊德這三位誠實的無神論者對自稱是基督徒者所提出的最大質疑與挑戰。如果基督徒連無神論者都通不過,那如何能通得過「不以外貌取人」(申十:17; 加二:6)的上帝呢?
二、上帝的慾望 其實,倘若真有策略,那麼基督信仰唯一的策略就是為了上帝之愛的緣故而賣命、而死的策略,這也是基督十字架的策略;但這卻是一個反策略、顛覆策略的策略;確實,這也是一個不要命且拙劣的「致命」策略。然而正因此,基督徒可以免除慾望法則的操控,免除佔有慾、權力慾與虛榮慾的誘惑;也因此,基督信仰才是反偶像崇拜、拆解偶像的信仰。
基督徒的慾望理當即是上帝的慾望,上帝的慾望即是為愛捨己的慾望。十字架即是上帝這個慾望的象徵。十字架是一個符號,意指古羅馬死刑刑具。但它也是一個象徵。一方面,它象徵人類致命的自戀慾望,象徵人類佔有慾、權力慾與虛榮慾(世俗文化)的結局──致死上帝,並致死自己;另一方面,它也象徵上帝因愛致命的慾望,象徵上帝那巨大可怕的愛,象徵真正獲取之前的完全失去,象徵得生命之先要先喪失生命。
基督說:「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路十七:33);「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反要保全生命到永生」(約十二:25)。這就是上帝慾望的邏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資本主義者不能明白也不願意明白這種邏輯,對他們而言,無所謂失去(不,不可能),只能得更多,多而又多;就算偶爾失去,也是一種在計算之內可以反擊以致能得更多的詭詐手段而已(這與基督不計代價的失喪生命何其不同!)。資本主義者寧願相信自己的頭腦、電腦、精算師,也不會去相信在他們看來是虛無飄渺的上帝。他們以股市操盤的手法來操作自己的生命,以為存在的法則就像那些顯示在電腦瑩幕上數字變動的方式,只要套上精密的數學式子就可以完全控制得宜。然而到底是誰在操控誰,目前還沒揭曉。
但是,基督說失喪生命的反得生命是弱者之自我安慰嗎?是尼采所譏諷的那種病態的奴隸道德嗎?不,基督徒相信有位能使人死而復活的上帝!上帝是人類的主、歷史的主,能改變人與歷史的唯有祂。祂知道歷史要怎麼走,祂知道至高善(summum bonum)要如何達到,並且唯有祂有能力實現。唯有上帝能滿足祂自己的慾望,也唯有上帝能滿足人類的慾望。上帝的慾望就是上帝的恩典,而上帝的恩典裡沒有人類自戀慾望存在的餘地。要麼你選擇接受上帝的恩典,要麼就依從你自戀的慾望,你要在二者擇其一;對一個真正的基督徒而言,sola gratia!他/她必然選擇前者。既然如此,那我們要謀算什麼?我們要依靠自己所定的策略來實現上帝國?我們要以與世俗文化「車拼」的方式來見證基督的愛?上帝要我們做的到底是什麼?而我們所能做的又只是什麼?
三、反符號的符號:基督徒的根本實踐 其實,當世俗文化隨著科技發展與資本主義化之日深而逐漸腫脹時,人類的基本處境並無改變。當布希亞說我們已經活在一個由符號所建構的模擬虛像(simulacrum)之超現實(hyper-reality)裡,並且當電腦空間(cyberspace)所呈現的虛擬實境(vir tual-reality)精準地瓦解了我們的感官知覺以致虛實難分時,人的實存處境真地因而消失了嗎?罪惡、苦難、死亡與虛無這些囚禁人類的黑暗勢力不再是人類遭遇的日常問題了嗎?當代科技文明的成就有將人類向至福(beatitude)更推進一步嗎?罪惡、苦難、死亡、虛空的鬼魂有因大眾文化工業的發達,各式傳媒符號的漫天飛舞,而成了僅僅是一種令人置身事外的觀償對象或simulacrum而已嗎?我們果真如此認為,這倒真是一種生命的偽裝與虛像,或許表明我們真地在各種眼花撩亂的符號系統裡出神忘我了(ecstasized)!我們難道真地不幸被布希亞言中?以為符號是一切、傳播是一切,媒體主宰一切;改變符號即是改變存在,甚而改變世界;所以,為了改變存在、世界,所以我們先要改變符號體系。是這樣嗎?
絕非如此。相反地,世界依然故我,罪惡與痛苦依然瀰漫,死亡與虛無依然緊緊抓住人的靈魂,我們想用語言改變這一切嗎?我們想用報紙、雜誌、影視或電腦網路來與惡爭鬥,並解放那些囚禁於惡的人嗎?這樣充分嗎?如果福音信息只是語言,這或許是可行的。但是福音顯然不只是語言,更是一種具體的行動。基督之道是在耶穌道成肉身的行動中向我們顯明的,更是在祂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行動中向我們啟示的。這都是行動,因為上帝要解決的不是人類語言的問題,而是整個具體存在的問題。具體存在的問題要以具體的方式解決。
可惜,我們常把基督之道化約為只是語言,把傳福音化約並限制為一種純語言行動;傳福音因而成了一種要別人「聽我說」的活動,基督徒的嘴巴與異教徒的耳朵之間是福音運行的唯一場域。我們總會說(也喜歡說),「信道是從聽道來的」(羅十:17a),一點也不錯,但這不充份,因為所聽的道正是「從基督的話來的」(17b);基督的話就是基督的道,基督的道就是那道成肉身並透過行動、透過死而復活向我們顯現的道,就是具體地解放人之罪惡與痛苦的道。沒有基督的道成肉身即沒有基督的死,沒有基督的死即沒有基督的復活,沒有基督的復活即沒有所傳揚的基督之道。基督之道不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資本主義化的教會的反思 (第 43 期)
|
.半調子的占星術 (第 41 期)
|
.同性戀合理? (第 39 期)
|
.基督徒的EQ高嗎? (第 38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