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37期 教會流行趨勢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小組教會
關鍵字:
作者/周學信 (現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輔導處主任。)
譯者/曹明星 ()
  許多教會牧師長久以來都在尋求「教會增長」與「屬靈復興」的方法,而小組教會的觀念頗能激勵並吸引牧者的注意。所以有關這方面的旅行考察、研習課程、資料收集都如火如荼地展開;許多教會揚棄傳統的教會模式,轉向小組教會的模式,教會人數也不斷增加,這是令人振奮的現象。

  從教會歷史來看,以小組方式使教會增長,並非現代才有的專利品,早在敬虔運動之際,小組方式就在教會圈扮演重要角色。腓利普.約伯(Philipp Jacob Spener,1635-1705)曾組織聖潔團契,帶來德國宗教界的靈命改革, 早期衛斯理的團契,也是以核心小組方式進行。不但如此,這些核心小組,也成為十九世紀末橫掃美國靈性大復興的主導力量,並且帶來現代五旬節的靈恩運動。浸信會、貴格會、路德會也以細胞小組的方式使教會增長。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南韓全福音教會,也是以這種家庭小組的方式擴展教會事工。其實,目前台灣蓬勃發展的細胞小組教會是一種復古的作風,是鄺健雄及李樂夫所採用的小組教會的基本結構,它可溯源至耶穌時代,耶穌帶領十二個門徒,與他們朝夕相處,豈不是小組的最佳楷模。而且初代教會明白,在一個大型團體裡,個人的參與、肢體的互動,是很難辦到的,惟有化整為零,分散到各家小組聚會,才能做好個人的關懷。

  為要更加了解為何現在教會如此熱衷小組聚會,且讓我們分析教會的特質與結構。首先,在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教會,小組的存在只不過是聚會方式的變通,並不視它為教會可以增長的細胞小組,因此牧師沒有全力支持,也沒有專人負責帶領成長。反之,在小組教會,這細胞小組是教會具活力的核心,肢體間彼此的互動極被鼓勵,而且每個小組都是教會極重要的一部分,不但牧師全力支持宣導,也栽培小組長做領導人物,關心成員個人的需要。第三種型式的教會,就乾脆視小組為教會本身,小組長就是牧師的代理人,負責牧養等全部工作,台灣某些教會牧長,就像在新加坡浸信會堅信教會,正朝著這個走向邁進。

  近來熱絡盛行的小組教會型態,不應被視為只是一種流行的風尚而已,它是有傳統可循,且有神學根基的。它的確使會友之間的互動更頻繁,關係更緊密契合,更激發彼此關懷的熱忱,信徒的恩賜被發掘使用,傳福音的負擔也更加火熱,許多的教會牧長也見證,因著小組的活力運作,教會是被復興了。

  縱然小組方式對個人靈命的茁壯、教會的成長,功不可沒,但也有其限制。小組教會對促進教會成長,不僅是一個工具或套用的公式而已,說得深入些,它的根基是一種新的教會結構,也是一種新的教會身分。它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教會結構,我們不可只把它當成推動教會增長的一個方法或手段,片面採用之。因為方法、節目很容易可以改變,但結構卻不能隨意更動,說變就變。

  小組聚會的方式,最明顯的一個限制,就是提升個人需要的滿足,形成一個「我第一的宗教」。信徒被鼓勵應用聖經的原則來解決個人的問題。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活潑運用信心,使信仰落實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需的。然而,在這操練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個人的需要擺在第一位,眼光易流於偏狹,以致一些大的社會問題,諸如戰爭、飢餓、貧窮、社會公義就被擺在一邊。

  小組聚會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落入廉價福音的窠臼,也就是說,信徒會願意接受挑戰,操練信心及屬靈恩賜,也願主動積極傳福音,但仍無法很有效率地把它們行出來;常常在小組裡面,談的要比做得多,組長並沒有很積極地向信徒挑戰,要他們在家庭中,工作地點,背起十字架,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活出基督的形象。

  羅勃渥斯那 (Robert Wuthnow),一個研究小組教會的專家, 曾指出另一個小組教會的特點,就是信徒會以為藉著參加聚會,才能獲得聖潔的感覺,但小組並非單純地將會眾引到神面前,而是戲劇化地改變人們對認識神的方法而已。渥斯那指出:「現在神比較不是外在的權威,而更多是內在同住的感覺。這位聖潔神聖的神變得更親近信徒。因為在小組聚會的過程,神變得更容易受人掌握,更能夠滿足人的需要,這成為小組聚會過程的一個特色。」

  在世界各地,小組教會歷經考驗與磨難,卻仍顯出榮耀的見證,值得本地教會作為參考跟進的模式。然而,小組教會也並非萬靈丹,它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諸如披著宗教外衣、假冒為善基督徒;或是靈性光景不冷不熱的基督徒;或是無法供應信徒靈裡需要的軟弱教會;總之,小組教會的牧師,並非點石成金的魔術師。小組教會的危險,是擔心它本身又成為另一種「機構性的教會」,另一種遵奉的宗教模式,以致取代永活真神在教會、在信徒心中應有的地位。
同作者相關文章: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為何會有那麼多教派、小派與運動? (第 107 期)
理論篇---醫治特會 (第 71 期)
小組教會 (第 37 期)
小組教會 (第 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7 期 教會流行趨勢 (16-1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37期  1996年  12月 教會流行趨勢 37
本期主題:教會流行趨勢
發行日期:1996/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編者的話
教會的流行名詞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教會流行現象的背後
小組教會簡介
小組教會
進入末後世代
靈恩運動的提醒
教會增長的異象──以「磐頂教會」為例
教會真實的裝飾
以生命服事台灣──唐納生
談B. B. Call的流行
概念看得見,封面更體面
何謂「異端」
愛梅的願望
"愛情"
禮拜天是「安息日」嗎?
敏姑的玉蘭花
從于楓談起
現代中文譯本聖經與講道
永續不斷的啟示──記使用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感想
「現代中文譯本」與「和合本」之比較:以撒母耳記為例
「多元」的鬼怪觀 VS.「一元」的驅魔術
激情過後──也談「網路發燒」
廣播事工之我見
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WSCF)亞太區S.E.T.研討會--人權報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