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原來不是在讀大學嗎?」
「你原來不是讀得還不錯?」
「你原來不是讀〇〇系嗎?什麼時候轉的?」
根據教育部112學年度的統計,全臺灣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大約有13.9萬人,其中就讀大專院校的原住民學生(以下簡稱「原民生」)約有2.5萬人,是全體原住民學生的18%左右。而相較於當年度非原民籍大專院校學生,原民生所佔比例約為2.3%,是全臺灣大專院校學生中少數中的少數。在這已經為數不多的原民生中,卻有一部分的大專院校原民生在畢業之前選擇了休學,甚至是選擇了退學這條路。根據教育部的統計,111學年度辦理休、退學的原民生人數分別為3,254人及3,401人。這些「原來曾在這裡」的原民生為什麼最後選擇了離開?是純粹的志向不合?還是存在其他更深邃的原因呢?
原民生為什麼休學?
原民生休學的原因最大部分是為了工作而放棄學業,在整體休學生中佔了25.6%;其次是因為就讀學校或科系不符期待,佔了14.3%;排名第三的原因是「經濟困難」(8.7%)。但看似位居第三的休學原因若與非原民生相較,原民生因經濟困難而休學的比例高出非原民生約4%,而前述排名一、二的休學原因,原民生休學率的比例都較非原民生為低。也就是說這可能意味著對一般學生而言,經濟困難並非主要休學原因;但對原民生來說,經濟因素則更容易成為他們選擇休學的主因。
在選擇退學的3,401人中,因為「休學逾期未復學」占31.3%最多,「逾期未註冊」28.9%次之,「就讀學校∕科系不符期待」21.5%居第三位。也就是說,有些學生因為超過了休學的期限(一般情況下的大專生,最多只能休學兩年),或者到了學期該註冊的時候沒有來註冊,都是導致他們被退學的原因。後者比較常見的因素之一往往也是受到經濟的因素,致使無力繳交學費,而錯過了註冊的時間被迫退學。更需要注意的是,「就讀學校∕科系不符期待」佔退學原民生的21.5%,但是在非原民生中,本項比例約為30%,顯然,非原民生對於科系不符期待、選擇退學以轉換跑道的自由度也遠高過原民生。這樣是否更意味著,原民生在求學階段中遇到了更多的困境呢?
原民生的支持體系
為使原民生安心就學,除了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每個學期提供的獎助學金外,各縣市政府也都提供設籍在該縣市的原民生申請清寒助學金及優秀獎學金;同時,具備原住民身分的學生在就讀專科以上的學校時,也可以申請學雜費減免。為了整合這些獎助資源,並適切地關懷在大專院校求學的原民大專生,教育部及原民會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鼓勵各大專校院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原資中心」。這個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希望提供原民生在生活、課業及就業方面的輔導、提供生涯發展的資訊及民族文化教育相關的課程活動。簡單地說,透過原資中心,對在大專院校求學的原民生進行資訊與資源的供應,讓原民生的求學之路可以不要走得那麼崎嶇。
為了降低原民生的休學率,不少學校也會要求原民生在辦理休學程序的時候,必須通過原資中心。也就是說,當原民生有休學打算時,原資中心可以提早知道,並做出適合的預警與防範,像是瞭解學生休學的原因,並給予適切的輔導或轉介,或是學生如果面臨到所屬科系學習困境,需要和師長溝通的時候,原資中心也會提供相關的協助。有的原資中心還會在期中、期末考時辦理讀書會,希望透過共同準備考試、相互打氣的方式,來面對學校課業的挑戰。
原民是學校的「寶」還是學校的「保留地」?
近年來,許多大專院校開始設立「原住民專班」(以下簡稱「原專班」),希望能夠在一般系所之外,以專門的招生管道,讓更多原住民可以進入大專院校就讀。雖然並非所有的原住民都是「經濟文化不利」的身分,但是能夠進入一般科系的原民生確實仍是少數。為了能夠讓更多原住民進入大專院校,並且能夠集中授與族群相關的文化與族語課程,使原民生可以在專業知識以外,更融入大學校園,並能保有原民文化。自2011年起,教育部以「為利原住民人才培育」為理由,鼓勵各大專院校設立原專班,成為原民生進入大專院校的另一個途徑。原專班的科系繁多,據統計,114學年度全國的原住民專班就有35個系所,舉凡長照、護理、社工、土地政策或運動等,都希望結合原民的特質而設立適合的系所。
從學校的立場來看,事實上原專班也是少子化衝擊下學校招生問題的一種解方。但是面對將來可能有更多原民生依此管道進入學校,若前述休學情況與不利因素未能獲得解決,恐怕休學率反倒會因為原民生的增加更雪上加霜。因此,學校是否好好經營原專班,給予原專班同學適切的資源、照顧與引導,讓原專班與其他系所的原民生成為學校的「寶」,而不是如同「保留地」一樣,成為校園當中的另一個資源不對等的空間,將是每一所大專院校必須留意的議題。
原民生進入大專院校,是希望藉由更好的學歷與知識建構,為未來謀得更好的職務。因此,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發展的輔導,也是校園原民事務的重點項目。以筆者服務的彰化師範大學原專班為例,本校於112學年設立「高齡健康促進與照護管理原住民專班」。為了提供專班學生良好的實習場域,本校於113學年起,與彰化基督教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由遍佈彰化各地的彰基體系醫院提供實習與工作場所,讓原專班的學生可以在就學期間就開始熟悉所學知識技能,在畢業之後無論是在職業上無縫接軌,或者是在本職學能上獲得完整訓練,都是很完善的產學合作規劃。對於專班學生而言,確實可以減少他們對未來的不安定感,進而達到減少休、退學的隱憂。
除了給予原民生更有把握的就業保障,大專院校所提供給原專班的資源是否均等,也是一個亟待關注的議題。根據中央大學莎瓏.伊斯哈罕布德教授於2018年的統計,當時一共31個原專班系所都同時面臨了「師生比」不足,以及單位資源缺乏的困境,最大的問題還是導因於師資的缺乏。以大學部的編制來說,一個科系至少應該需要七位專任老師,而原專班的教師更被期待多以原民籍的老師來擔任,但是這個目標其實並不容易達成。以筆者所服務的彰化師範大學為例,全校約370位教師中,只有兩位老師具有原民籍。當然,非原民籍的老師本就可以教授原民生,但是在實際的教育現場中,許多非原民籍的老師卻在許多表達方式上因為拿捏不當,致使原民生在課堂中感受到不舒服,這種「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就被稱為「隱微歧視」,而這種不舒服也會成為原民生休學的原因之一。
根據郭李宗文教授的研究,有30%的原資中心承辦人員接收到原民生反映在校園中被歧視,甚至有75%的原民生反映,在校園中被不友善的刻板印象所對待;而有16%的學生反映,這些不當的用詞是來自於學校的教職員。因此,如果教職員本身不具備對原民生的同理心,難免在教學現場讓原民生感受到不舒服。這也就是「全民原教」需要被落實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全民原教」的對象是「全民」,在大專院校裡,則是為了強化校園中非原民教職員生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並希望透過更多的交流,減少族群間的陌生,也因此,「全民原教」成了近年來原資中心的新業務。所謂全民原教,是希望透過教學、活動與校園規劃,一方面讓原民生在大學校園中不會有離開部落的陌生,但同時也希望非原民籍的教職員生可以藉由參與這些課程與活動,來消弭對原民文化的陌生,進而避免不必要的「隱微歧視」,讓原民生在校園裡可以過得更自在,進而也獲得更多的尊重。
從源頭獲得同樣的資源與對等的尊重
因此,無論是經濟面上的支持,或是政策面上的協助,乃至於文化面上的全民原教,都是希望能夠從多個面向來環繞原民生,讓原民可以在進入大專院校後不但可以習得知識、融入校園,最重要的是順利畢業;若是一切的努力只停留在「進入大學」,卻沒有辦法讓原民生順利完成學業並順利進入職場,終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為,原民生不應該只能透過原專班來進入大學,而應該像所有一般生一樣,擁有公平的教育資源、完整的師資配置,以及同等的就學環境與支持系統,並在一樣的基礎上共同競爭。
當原民生在校園內外都能夠獲得與非原民生同等的學習機會,不再因經濟壓力而中途休學、不再因資源不足而無法適應學業,不再因文化隔閡而感到格格不入,真正的「教育平權」才算是實現。這不只是原民生的需求,更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應該努力的方向。透過公平競爭進入大學,透過平等資源完成學業,透過順暢的職涯發展進入社會,這才是原住民教育真正該走的路,而非僅僅依賴原專班的設立來解決招生問題。
因此,大專院校不該將原民生視為單純的招生策略或象徵性的存在,而應當將其視為學校發展的一部分,確保他們能夠與所有學生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透過適切的支持系統與多元文化教育,真正打造一個包容而公平的學習環境。唯有如此,原民生才能夠在教育體系中不只是「被留下」,而是真正地「被成就」。
附註:
本文中所使用之數據分析如未特別說明者,係引自郭李宗文教授於2024年「原資中心主管聯席會議」中的演講內容,特此說明,並申謝忱。在文章撰寫的過程中,本校原資中心的普雲柔小姐也提供了許多協助,在此一併誌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