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宋逸民牧師主掌的「藝起發光」教會,最近因小甜甜的退出事件,遭到前教友們出面聲援,並撻伐、控訴教會的不是:如要教友們去貸款來奉獻給教會、控制私生活,或製造假新聞等等。有人開始反省,藝人當牧師,會不會將講台視為如同經營演藝事業的舞台呢?不過,話說回來,站在「講台」演出的牧師,其性質還真的有點像在「舞台」演出的演藝人員哪!
基督(徒)的人生劇本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四章 9 節說,他「好像判了死刑的囚犯……成了一齣戲,讓世人和天使觀看。」這個劇本看來是悲劇,對生活在以「資本」、「成功」為價值的現代人,誰會願意演出「直到現在,我們還是飢渴交迫,衣不蔽體,常常挨打,到處流浪,並且雙手辛苦工作來養活自己。被人咒罵,我們就說祝福的話;受人逼迫,我們就忍耐;被侮辱,我們就用好話回答。直到現在,我們還被看作是世上的垃圾,人間的渣滓。」(11 ~ 13 節)這樣的人生劇本。
德國耶穌會神學家胡果.拉內(Hugo Rahner)在《遊戲的人》(Man at Play )一書說,早期的教父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上帝的兒女在世上進行著一場有血有淚的人間遊戲,他/她們是歡樂和希望的象徵,不墨守成規,是脆弱的愛人者和僕人,他/她們的基本信息就是「愛」。身為專業小丑與魔術師的美國聯合基督教會牧師 Tim Kehl 在一篇〈小丑信息:基督徒信息〉(Clown Message:Christian Message )文中,也認為基督徒就如同小丑,是喜樂與奴僕的象徵,扮演著讓人們快樂的奴僕角色。美國神學家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在《愚人的筵席》(The Feast of Fools )也說,教會曾經如何經由遊戲、舞蹈及音樂來對抗黑暗,在灰暗的生活中呈現喜樂。
考克斯在《愚人的筵席》曾作過大膽的對比,認為耶穌就如同時代的小丑,一直扮演著讓人們獲得喜樂的奴僕角色。考克斯認為小丑的角色很多,有時是時尚的嘲諷者,有時像抒情詩人,有時也像歌手。基督也是如此,他是時尚的嘲諷者,他藐視習慣,批判上位者;他也像流浪的抒情詩人,人子沒有安枕的地方;他也像歌手,常參與罪人的筵席,在不安中帶來喜樂。最後,他受眾人嘲諷,被釘在十字架上。當然,這樣的劇本很難在現今的台灣教會舞台上演,因為深受資本主義成功價值影響的我們,誰會樂意在自己的人生演出這樣的劇本呢?
資本主義下的宗教競爭
我們現今的教會或牧師們喜歡演出的劇本(或真的已在演出),比較像美國宗教社會學家彼得.柏格(Peter Berger)在《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 )中所說的,世俗化所建構的理性「官僚科技體系」,已逐漸侵入教會組織,並掌控整個組織運作,及形塑一種新的信仰品味。而牧師們的角色就被期待能作為一個成功的銷售員,重新以一種新的市場機制來從事宗教競爭。信仰在此,以柏格的說法,就成了「它」——必須想辦法「賣」給不一定要「買」它的消費群眾信徒。因為每一教會組織都必須意識到,它是與其他具有相同宗旨的宗教團體競爭,並且設法招聚可來「消費」的信徒群體。
這種在資本主義競爭下「教會世俗化」的內部變化,才使教會發展的「成果」成為新教教會能否生存的重要指標。不管外在教會團體的終極信仰口號多麼美好正當,隱涵其內的,還是「成果」競爭下的實際生存法則。結果,每一新教教會團體在「成果」壓力下,教會事業也不得不逐漸仿照世俗社會裡的公司企業方式來經管。而諸多新教的教會體系不只是以世俗技術官僚來管理,其運作意識型態也由此邏輯來主導。以致,教會最後不得不強化與消費顧客建立公共關係,也必須與社會各種不同利益團體來往,以獲取成員增多與經濟增強之成果。
因此,維繫教會組織的成本開銷,成為教會官僚體系理性化算計的重要依據,而宗教建物之建造、維護,宗教人員之聘雇、行政收入與支出等,也都必須在理性的算計與控管中來運行,使得收入與支出能夠平衡,甚至獲利盈餘。最終,提供經費來源的消費信徒成為拉攏對象,更因為這種趨勢使然,信徒的偏好逐漸成為福音宣揚要去討好的信息內涵。以消費客群為主導的教會組織,必然擴及宗教產品之內容。以往基督宗教在西方社會有獨占地位,信息的內容取決於哪種神學論調對教會領導階級有利則被採用。現今,在世俗社會浮沈的基督宗教,特別是新教組織,它的信息內容就取決於消費客群的口味,及掌控教會基金運轉的決策群(長老會或委員會)的偏好。
今天的教會演出什麼劇本?
這樣的資本化及世俗化,必然也會影響到教會在其神職人員培育的算計。神職人員培育除了滿足新教各自教派內部的需求外,其心理特質在世俗化的過程中,也逐漸將過往自傲的「先知」或「祭司」角色,調整為成功的傳銷員及良好人際關係的維繫者。這些世俗化後的宗教人員,以柏格的話,無論在「批發」(官僚行政)或「零售」(成果銷售)的營運中,愈能稱職的人就愈能得到肯定,並有可能在其宗教領域出人頭地。這樣說來,也許今天「藝起發光」教會演出的劇本,其實才是今天我們眾多教會在「無意識」下演出的劇本呢!誰叫我們就是生活在以「資本」、「成功」為價值的世界呢?
誰說牧師不是「演員」? 只是我們不知到底該演出那種劇本而已。
編按:
本文濃縮版曾刊於《台灣教會公報》第 3697 期「公報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