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 | 文章名稱 | 作者 | 頁數 |
|
| 編者的話 | 「幸福」抉擇
| 作者 / 張瑋哲 | 1-1 |
|
| 本期主題 | 「願祢的國降臨」:教會擴展的反思 耶穌的使命是宣揚上帝國,讓上帝主權實現在祂所創造的世界,教會增長的終極目標是讓上帝的公義、和平、喜樂在世上實現,策略則是跟隨基督的腳蹤——十字架的愛的服事和虛己犧牲。 | 作者 / 李孝忠 | 4-9 |
|
| 本期主題 | 恢復福音的能力,落實愛人的實踐:幸福小組 幸福小組是重建這些人的幸福之地,說「重建」一點都不為過,幾乎來到幸福小組的人,都面對生命亟需重建。但是「生命只要有縫,光就會照進來」。因為教會的存在,上帝的光才有出口的管道,才照得出去,照在縫中,穿入問題核心。 | 口述者 / 葉啟祥記錄者 / 蔡少恩 | 10-13 |
|
| 本期主題 | 幸福小組:教牧現場的觀察 幸福小組至今,所經歷的一切不斷在挑戰我們的價值觀,當中也有許多的抉擇、取捨與思考。 | 作者 / 符明勝 | 14-17 |
|
| 本期主題 | 當教會遇上幸福 在長老教會眾多的事工當中,是很難沒有牧者的,也因此事工不再是會眾的責任,正確地說不再是基督徒的責任與義務,而是牧者的責任與必須,這也成了會眾缺乏對教會的動力。而幸福小組剛好反轉這個現象,牧者不再是事工主要執行者,會眾才是。 | 作者 / 郭仲晃 | 18-22 |
|
| 本期主題 | 我們與「幸福」的距離:來自鄉村教會的聲音 「幸福小組」是個創新的宣教策略,對於適合的教會仍能帶來宣教策略的整合與進步,值得給予讚賞與鼓勵。但我深知從信仰的實踐與生命的試煉中,是領受上主感動的必經過程。 | 作者 / 游文傑 | 23-26 |
|
| 本期主題 | 論幸福小組 簡單來說,幸福小組的事工理念就是把企業經營的思維帶進教會治理的實務之中。在這樣的思維中,「福音」成了需要銷售出去的產品,而市場的調查、品牌的形象、行銷的話術、成本的控管、投資報酬率的評估......等等,都成了需要去擬定的策略。 | 作者 / 賴信瀚 | 27-31 |
|
| 本期主題 | 傳幸福的福音? 或許我們都應該謙卑承認,古今中外沒有任何一個策略、任何一場復興可以「搶救所有靈魂」,幸福小組亦然。教會當然可以推行幸福小組,但實在沒有必要將之視為教會救星或者眾教會一體適用的方針。 | 作者 / 厭世神學家 | 32-35 |
|
| 寫寫畫畫 | 三角理論
| 作者 / 思岐 | 36-36 |
|
| 特稿 | 三百多年前的普魯士小組教會與它的產學軍複合體 就如同蘇格蘭長老教會辦的教育,奠立了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基礎一樣,敬虔主義學校系統出了許多後來啟蒙時代的重要人物。 | 作者 / 潘佑達 | 42-45 |
|
| 特稿 | 宣教之旅:在上帝的恩典中同行 這一趟泰緬宣教之旅,也是跨文化宣教之旅,更是一趟在上帝的恩典中同行的宣教之旅。 | 作者 / 鄭寶強 | 46-49 |
|
| 特稿 |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 撰稿 / 鄭仰恩作者 / 摘要-王博賢 | 50-53 |
|
| 母語葡萄園 | 教會 Ná 家庭
| 作者 / Lîm Chùn-io̍k 林俊育 | 54-54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診治社會:投身台灣農民組合的黃信國醫師 黃信國雖然沒有像農組的簡吉、趙港等人具有高知名度,但他事奉教會,出錢出力;領導農組,藉由社會運動來實踐基督信仰。他不是脫離現實的唐吉訶德,而是一位明知不可為而為的良心醫者。 | 作者 / 盧啟明 | 56-60 |
|
| 信仰.生活 | 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呢?
| 作者 / 黃芯芯 | 61-62 |
|
| 信仰.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看似很遠其實卻很近。基督徒的眼中,只有追求完美才合乎上帝的心意。基督徒在追求上帝的標準之外,也該學習耶穌帶來愛的恢復。藉著愛的恢復,建立與不同人、個性、族群、群體、文化的對話。 | 作者 / Soso Wu | 63-64 |
|
| 信仰.生活 | 誰決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我們越不願意冒風險去理解他人行為(不論善行、惡行)背後的原因,並且不願意承認自己可能在對方的行為中,有該負責的成份時,我們就遠離了善,趨近了惡。 | 作者 / 陳玉海 | 65-66 |
|
| 信仰.生活 | 跨教會平信徒中興起的網路門訓社群
| 作者 / 楊哲豪 | 67-69 |
|
| 好書櫥窗 | 《毋以神為名》讀後 「當宗教將人變為兇手,神痛心垂淚。」 | 作者 / 蔡沂蓁 | 70-71 |
|
| 好書櫥窗 | 《聖保羅》讀後感 凱倫.阿姆斯壯以短小精悍的內容,重新介紹保羅書信的背景,澄清過去傳統基督徒或神學家對保羅思想的誤解。 | 作者 / 張仁和 | 72-73 |
|
| 大專世界 | 《愛x死x機器人》 當人類愈來愈懂得掌握物質世界,源於對世界不確定而有所約束的人性將漸漸鬆綁;多元的生命型態與對世界探索能力的增長使人愈來愈習慣,也愈來愈勇於面對宇宙中不可預期的事物。 | 作者 / 林季寬 | 74-75 |
|
| 家書 | 全新視野
| 作者 / 張巧怡 | 76-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