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46期 150年來
字級調整:

潮流.脈動
雨傘運動小觀察
必須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才有溝通開始的可能。
關鍵字:
作者/賴金君 (台南神學院道碩班二年級)

今年的9月28日清晨四點,香港展開「和平佔中」的行動,要求香港政府落實真普選,讓全香港人民可以選出自己的行政長官。在這之前,由學生發起的罷課行動已經進行了五天,並在行政長官的官邸前守夜,要求政府針對政改與普選有具體的回應。由於香港政府一直不予以回應,因此雨傘運動持續了79日,有幸於這些日子中前往香港參訪數天,做了些現場的觀察。

※必須勇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首先,從中文大學的百萬大道開始,這裡是學生發起罷課的地點,可以說是整個雨傘運動的起源地,從校園的許多布條與藝術設置來看,中文大學的風氣相當的開放。

出了校園,我們去了香港本島金鐘的占領區與旺角的占領區。金鐘就是香港立法會與行政中樞,在那裏聚集的民眾多以學生為主,整齊的帳篷、富有創意的藝術裝置、高掛的布條、由許多人民以便利貼寫下字詞的「連濃牆」,讓我們回想起在太陽花運動時,立法院周邊的感受,只是一切的感受更加濃厚,也許是因著香港的社會困境比台灣還要嚴重。而在旺角彌敦道,一條商業街,街頭上的人群組成就更加多元,許多社會人士、中年老年、來往的遊客,相對起金鐘有更多本土色彩的攤位與布置,例如關帝廟、基督宗教小會堂許多人到此朝聖,似乎「信仰」對香港人而言,是無助中的一股力量。有趣的是遊客除了逛街購物之外,走逛佔領區似乎也成為另一個特色。

當我們在與旺角占領區的人交流時,他們說:「睡在街頭,其實很害怕,不敢完全睡著,害怕會被攻擊,但我們受不了政府了!」那天剛好有團體發起爭普選遊行,我們問著是否去參加?他們說:「從十年前開始有遊行,每一年結束時,都跟你說,明天再來,然後,情況都沒有改變,我們已不相信他們是玩真的了!」

以街頭文化比較,雨傘運動沒有大型的舞台,沒有「演唱會」,就像占領區的街頭標語「抗命非遊戲」;現場的氛圍較為嚴肅,滿滿的文宣寫著「風雨中擁抱自由」,激勵人堅持到底;「你們的下一步是什麼?」我們問著。而從口中回應著卻是「沒有人知道下一步會是什麼。」的無奈。

回到百萬大道,一個運動的起點,幾位台灣人依然帶著些許興奮之情,看著地上「自由自主」的標語,決定拿出台灣獨立旗拍照。然而,一位同伴在事後分享說,當下其實感到相當緊張甚至害怕,不知道這樣的舉動,會遭到甚麼可怕的對待。有趣的是,我們在拍照的同時,有位經過的學生對我們比出倒大拇指的動作,也是相當勇敢的表達他對這個議題的看法。我們不知道他基於什麼立場作出這樣的動作,但是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必須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才有溝通開始的可能;因著害怕而不表達意見,正是霸權政府想要的「順民」:對社會沒有期待、沒有批判能力,對公眾領域冷漠。

※公民力量如何繼續展現

而公民運動最需要的就是「公民」,雨傘運動與太陽花運動的「公民」組成卻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學生都佔很大的比例,但香港學生的國高中生比例相較於台灣來得多,另外香港則有更多非學生人士參與,相較之下,這個議題能更深入不同的群眾當中引起討論與串連,提供不同的看法與意見,這樣的現象在旺角更顯而易見。這也可能是因為在2013年香港社運團體已提出「佔領中環」理念,也就是說,香港的準備期早已展開,若再往前看爭取普選的時間軸,2004年元旦香港數萬人遊行,為爭取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雙普選。因此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太陽花遍地開花之後,我們是否可以如滾雪球般累積能量,成為阻止政治經濟開發的巨輪,繼續強壓過相對弱勢的人群;而在九合一選舉之後的台灣,看似這股力量透過選票表現出來,但我們應該持續反省,避免重蹈了2000年以來的錯誤。

受不了「政客」,或許是香港與台灣相同的感受之一;對於政府不當運用公權力時,香港公民站了出來,給了社會一個不同的想像;然而當台灣鎮暴部隊用暴力、水車驅離行政院的學生時,當財團、行政部門透過程序不斷造成人民迫遷時,我們的社會又是如何回應?我們的社會中依舊存在許多議題,值得我們去了解與探討乃至於參與,如此一來太陽花與雨傘,才能開在社會的各角落。

同作者相關文章:
愛在Mizo:記東北印度的暑假實習 (第 151 期)
雨傘運動小觀察 (第 146 期)
從佔領立法院到佔領忠孝西路——畢生難忘的十二夜 (第 14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6 期 150年來 (63-6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6期  2015年  2月 150年來 146
本期主題:150年來
發行日期:2015/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150年來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台灣基督徒的現代性認同
150年來政教關係的回顧
基督教對原住民的影響
從 Friendship Corner 到全國大專
被遺忘的神學信念——從底層人民的角度再思「信徒皆祭司」的宗教改革精神
教會的變與不變
用生命見證信仰的宣教士—懷念恩師練馬可(Dr. Mrak C.Thelin)
開啟公義之路:勵馨的性別觀點與信仰實踐
改變
雨傘運動與神學
It’s just the beginning! 雨傘運動在地人反思
雨傘運動小觀察
讀經筆記17 割禮無可能是「家己割傷身軀」!
Charlie Hebdo 事件是信仰問題
總是在現場的祢——對現代耶穌的想像
平凡中卻也不平凡的報佳音
認真閱讀,歡喜分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