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全球靈恩運動之發展的研究(包括五旬宗在內),提供全球基督宗教在相關討論上不同的觀察角度,成為神學和科學對話以外,現今基督宗教的議題討論中,具跨學科討論深度和廣度的研究課題,這些學科包括人類學、宗教學、神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從十九世紀以來,亞洲和非洲的宣教持續並且蓬勃發展,靈恩運動的教會相當活躍。而同樣是靈恩運動快速發展的區域,拉丁美洲走向比較不同,因為基督宗教進入拉丁美洲約有五百年歷史,二十世紀靈恩運動教會也在拉丁美洲快速成長,除了宣教以外,也吸收其他主流教會的信徒,成為拉丁美洲主要基督教宗派之一。
※靈恩運動的定義以及長老教會處境
關於靈恩運動的解釋和定義,這部分目前還相當的歧義,不過現今學界對靈恩看法,在詮釋上,普遍同意去除西方中心的靈恩運動之解釋。與長老教會處境較直接相關的是十九世紀以來的宣教事工,其屬於全球基督宗教新崛起的發展力量的一環,與靈恩運動發展有關聯性。Tiedemann研究中國獨立(非三自教會)教會的靈恩現象,追溯中國教會的復興,特別是山東大復興,以及後來的靈恩現象。主張其根源是基督教的復興運動,延續過去兩百年來,西方新教的敬虔派和復興/奮興運動,透過十九世紀的宣教運動,傳遞到中國,核心內容是靈命的復興(revival)。中國山東教會的大復興、聚會所與後來增長快速的真耶穌教會等都屬於這個範圍(Tiedemann 2012:213-236)。Tiedemann的研究靈恩運動的定義提出修正,同時指出基督教內部對靈恩運動/五旬宗定義的不同走向,也說明靈恩運動/五旬宗研究發展上的動態性與分歧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Tiedemann對靈恩運動的定義,提供進一步思考的方向,即新教的奮興運動與靈恩運動之間的關聯性,循著這路線,使改革宗傳統和靈恩運動達到深度對話的未來可能性。以美國奮興運動為例,改革宗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就是奮興運動重要的領袖之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明顯接觸二十世紀全球靈恩運動,主要發生在1980年前後。不同的情況是,1960年代在長老教會內的排灣族教會已經有本土的靈恩運動發生,接著泰雅爾族(1972年左右)和阿美族(1970-73)也產生靈恩現象。歷史資料的部分,加拿大長老會在台宣教師穆克禮牧師(Clare McGill),也是泰雅爾聖經翻譯者之一,其1973年報告提供了泰雅爾族靈恩現象的初期觀察。美國長老教會馬好留牧師(Robert Donnell McCall)主要協助阿美族宣教事工,其博士論文則針對阿美族馬太鞍教會的改宗,本土化以及復興現象提出討論(1975),並在1992年再次進行調查,針對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靈恩現象(馬牧師稱其為復興,與Tiedemann的觀察比較接近)進行訪談。與校園團契合作的宣教師Virginia A Fey諳熟阿美語,也是阿美族語聖經翻譯者之一,曾親身體驗女先知帶領的聚會,經常與另一位蘇格蘭宣教師Moira Campbell(甘美容)討論這些靈恩現象,寫成報告(1989)。另外,美籍浸信會柯饒富牧師(Ralph Covell),也是太魯閣聖經翻譯者之一,將台灣原住民的集體改宗以及聖靈特殊工作稱為聖靈降臨,有詳細歷史記錄(1989)。這些宣教師,大部分都是聖經翻譯的工作者,從事文字事工,加上第一手的經驗,描述上深入細膩。除了強調靈性復興以外,也說明靈恩運動的弊害以及其與傳統泛靈思想的混合情形。Virginia A Fey因著本身參與過先知帶領的聚會過程,採取比較批判的觀點以外,其他宣教師都以靈性復興的基礎,正面看待這些現象。
以下將介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靈恩現象,資料來源是台灣神學院加爾文研究室2010到2012年邀請教會傳道人以及神學生到本宗五個族群教會作靈恩運動深度訪談的資料整理,這些族群包括福佬、客家、阿美、排灣、泰雅爾和布農等族群。訪談對象包括靈恩運動平信徒領袖,長期發展靈恩服事的牧者,以及處理過靈恩相關的教會紛爭之牧師和長老。研究室回收完整可用的錄音檔和訪談記錄有85份。本文將訪談記錄的分析,參考宣教師的相關研究資料,整理成為初步報告,提供讀者參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內部靈恩現象的簡介
從訪談資料歸納,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靈恩現象大致區分為兩個階段,並且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有部分重疊和交織,不是完全切割或是斷裂的,但是可以區分。區分時間點主要在1980年左右,有兩項因素促使區分形成。一是1980年左右,長老教會的牧長和信徒開始頻繁接觸全球靈恩運動團體,主要是韓國的靈恩教會。二是1980年代初期,台灣原住民逐漸展開原住民社會運動,玉山神學院成為長老教會原住民社會運動的重要据点之一,為原住民靈恩運動加入重要變數。
如果以靈性復興作為主軸,那麼第一個階段的靈恩現象就該推到1950年初期,原住民集體改宗同時,教勢成長並且發生復興/靈恩現象,其靈恩現象主要是聖靈在一段時期持續主動臨在,信徒的意志降服在聖靈之下,或是被聖靈充滿,同時有聖靈特殊恩賜呈現,包括看異象、說預言、醫病和趕鬼等。1950-60年代在排灣族出現,聖靈臨在主要在於個人的領受,而非集體形式,現象介於神秘主義和二十世紀靈恩運動之間。與個人形式平行,比較接近全球靈恩運動現象的集體形式,發生在排灣,阿美和泰雅爾族群,目前所知並未直接與西方靈恩宣教師接觸,屬於本土性靈恩現象,且是草根性發展。
1865年以後,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的情形,以及二次大戰後原住民教會去除傳統文化中的禁忌;與這一波靈恩現象相關的是,這些領受特殊聖靈恩賜者,面對自身傳統文化,主要是跟隨當時教會教導,從放棄傳統宗教儀式到拒絕族服,呈現與傳統文化疏離的程度不一。弔詭的是這一波靈恩現象本身又是非常當地語系化或本色化,特別是神聖會遇的部分,聖靈與人溝通的語言,主要是族語,因聖靈感動唱的靈歌也是族語,曲調是族人接受的形式,而異象或異夢也是族群本地形式。以下介紹1980年以前排灣,泰雅爾以及阿美三族群的靈恩現象。
※排灣族
排灣族宣教始於1946年,許有才牧師在屏東向西部排灣族人宣教,1955-1964年為西部排灣區會時期,宣教成果顯著,此時期由原住民傳道人主導區會決策(嚴思毅2006:104-109)。1952-53年起,西部排灣區會即出現先知(seer),他們與神聖會遇、看異象、說預言以及醫病等,但靈恩現象與教勢成長不直接相關。長老教會西部排灣區會約有四位先知,其中最著名的是Gulagul(李藤雲)和Zepang(孫貴妹)。根據訪談資料,這些改宗的先知,其想法往往有新舊不同世界觀的混合,例如有先知會看到祖靈等。
東部排灣族宣教起於1948-49年間,駱先春牧師在太麻里一帶進行宣教。1960年初,森永長老教會數位女信徒被聖靈充滿,其中三名Ziasa、Ljeljeng、Hanaku有聖靈持續同在,她們經常結伴外出傳福音,為人禱告,服侍長期臥病的族人,足跡達到金崙。Ziasa成為1960-1980年間長老教會東部排灣教會的靈恩運動之代表人物,因為Ziasa在異象中受聖靈差遣,夫婦(其夫Sakinu 是本宗牧師)一起旅行佈道,所到之處,帶來靈性的復興,其中又以醫病與預言恩賜最受矚目;在排灣族、布農族、以及比努悠瑪雅呢(卑南)族享有盛名。Ziasa的異象往往都先和Sakinu討論過,Sakinu接受本宗傳道人訓練,接受改革宗對聖經的看法,同時接受原住民的文化,因此主張異象必須與聖經記載相符合,同時也如此教導教會,因此Ziasa的異象比較少爭議性。
長老教會排灣族的靈恩現象,明顯發生在改宗初期,因此不難想像這些基督教的先知,其訊息的理解或是異象的解釋,初期都還帶著濃厚的排灣世界觀的影響。再者,因為是改宗初期的靈恩現象,靈命的奮興/復興的需求有別於泰雅族的靈性復興,因為泰雅族的靈恩運動發生在集體改宗20-30年後,當時教會已經失去熱心,信徒缺乏敬虔的基督徒生活,當靈恩運動發生,信徒和牧者都意識到靈性更新的需要。
※泰雅族
泰雅爾族靈恩現象的起源,根據穆克禮牧師的報告,可追溯到1971年南投霧社太魯閣族的春陽教會,由教會牧師發動,其靈性復興特質主要是禱告和認罪,因鼓勵公開認罪,曾引起爭議。隨後影響到南投和苗栗的泰雅爾族人,包括苗栗大安教會以及新竹的桃山教會。在桃山教会聖靈透過幾位會友說話,並且有明顯身體抖動等現象。另外相關的是泰雅爾中會的活動,在1970年代經常舉行與靈性復興相關的聚會(根據馬好留牧師的觀察,泰雅爾族從改宗以來就注重靈性更新)。1972年春天,巴陵教會已經開始晨間的禱告會,早上四點鐘,信徒到教會熱切禱告。激烈的聖靈澆灌和靈恩現象1972年7月發生於田埔教會,隨後田埔教會女先知帶領會友,拜訪新竹尖石鄉以及桃園復興鄉的本族教會,所到之處,都興起該部落教會的女先知,以及靈恩聚集,發展屬於各部落教會的聖靈特殊工作,帶來復興,這批靈恩運動,在各教會持續約略有十到二十年之間,當中也不斷有新的女先知被呼召。
1972年十月穆克禮牧師家中來了不速之客,來自新竹桃山教會以及石磊教會的會友,都被聖靈差遣前去拜訪穆牧師,為的是學習關於聖靈降臨的聖經記載(他們請穆牧師解釋使徒行傳二:14-42),兩教會會友互不認識,却同被差遣,說明聖靈在泰雅爾族的工作可能超過目前根據記錄以及訪談所理解的情況。
泰雅爾的靈恩運動,除了強大的聖靈工作以外,也發生靈恩運動的弊端,包括約櫃事件以及向中會提告先知預言不實等,這些負面的呈現與神學看法有重要相關,也說明改宗初期信徒以及傳道人訓練的需求。例如馬好留牧師提到約櫃事件中,先知預言要造約櫃,作為上帝臨在的具體所在,也作為基督再來的預兆(1992:27)。筆者在訪談過程中,找不到受訪者可以清楚說明造約櫃的先知預言內容,明顯地,約櫃的預言內容被遺忘。因為接著發生不幸事件,教會最先要面對的是上帝的懲罰,以及教會如何回到上帝面前。因此這段時間中,先知和預言成為教會忌諱的內容。
※三 阿美族的靈恩現象
1916年,英國宣教師宋忠堅牧師(Duncan Ferguson)在花蓮的宣教,該年底,觀音山教會第一位阿美族人涂恩綢(Intiw)受洗。時至1919年,教會信徒教育中,已經有40名阿美族人,由涂恩綢擔任翻譯。而針對阿美族的宣教,起於1934年,許南免牧師在馬太鞍一帶從事福音工作。
阿美族靈恩現象最著名的女先知有兩位,都來自太巴塱部落,時間約略在1969-70年之間,她們先後領受聖靈的特殊恩賜,說預言,看見異象等,經常聚會,人數不是很確定。當時吳青雲牧師在太巴塱牧養會眾。
兩位女先知,其中一位一直留在太巴塱,常有人慕名前去拜訪。另外一位後來搬到都會原住民區,在阿美族人中有相當影響力,這位先知的特殊恩賜之呈現,明顯有爭議性,特別與阿美族傳統宗教思想有聯結,這類案例需要進一步分析和澄清。
另外,阿美族集體的靈恩現象發生在花蓮富源地區。主要領袖是陳秀妹,1930年代後期,陳還是少女階段,因為家中常有鬼靈的攪擾,全家歸信耶穌,因為改宗,曾受到日本警察的壓迫。1970年初期,開始在花蓮富源溪的河床上舉行禱告會,初期主要是女性信徒四人,因常有神蹟奇事發生,加上陳秀妹有趕鬼以及看見異象的恩賜,人數逐漸增加,團員熱衷禱告,往往吸引花蓮以及外地的信徒前來聚集。這個團體主要成員也是女性,她們熱愛上帝的話語,聚會後返家也喜愛讀經。因為阿美語聖經在1974年出版,富源祈禱團外出服侍,都會準備聖經經文教導與會者,換句話說,她們也透過經文傳講信息。兩位太巴塱阿美族女先知,也經常前來拜訪富源祈禱團。
※如何理解這些本土靈恩現象
長老教會宣教初期,因為信徒教育上限制,加上原住民聖經翻譯尚未完成,信徒很多無法直接閱讀聖經,靈恩現象曾經在教會引發疑問。其中,最具張力的議題就是區分聖靈和邪靈的工作。根據訪談記錄,這些常被聖靈感動者,都認耶穌是救主,接受教會教導,主張聖經是上帝話語,是基督教信仰權威。聖經翻譯之後,加上教會鼓勵,許多領受特殊恩賜的信徒都勤于讀聖經,但沒有書寫的解經資料。換句話說,這些有特殊恩賜的信徒,他們熱心禱告,常常聚會,願意悔罪並接受教會教導,喜歡分享福音訊息,與初代信徒的特質重疊。同時因為是第一代改宗信徒,他們經驗改宗前傳統世界觀和聖經世界觀的混合和轉換,因為靈恩現象獨特之處主要在於被聖靈充滿或直接經驗聖靈特殊恩賜,這個部分與傳統改革宗的靈性經驗,產生分歧,卻與台灣或是原住民民間宗教(或稱薩滿教shamanism)有共通之處。靈恩現象中先知往往讓人與原住民部落的巫師或是台灣民間宗教的靈媒產生宗教想像的關聯,因為與神靈溝通中靈力來源不同,靈恩現象中耶穌基督是這時期靈性呈現的中心,使得傳統宗教和新傳入的基督教信仰達到區分,也是基督宗教本土化的重要轉折之一。
基督教靈恩運動與傳統民间宗教的靈恩現象,在神聖會遇的經驗面向,可以作類比,但是在細部的層次,差異性相當高,而這些細部的深層分析帶來的歧義,正好與類比形成張力,構成不同宗教混合(intermingle)與疏離的過程之重要元素。
原住民巫醫在祭儀中,與祖靈會遇;與基督教靈恩運動的聖靈充滿有宗教想像(imagination)的親近性。但靈恩現象並不是傳統巫術的基督教版,因為會遇的神祇不同,世界觀也不同。就神聖會遇(encounter with deity)的現象而言,傳統巫術與靈恩運動有類似之處。但是因著宗教信仰內涵與本質的差異,不同宗教的主體性必須被尊重。換個角度來說,二次大戰後,基督教進入原住民的部落和文化,帶來部落的改變,最後成為主流宗教。過去主流基督教認為巫術是一種迷信,因此歧視傳統的宗教。然而,靈恩運動之神聖會遇的現象,是對傳統宗教以及巫醫的肯定。透過基督教內的靈恩現象,特別是全球靈恩運動的發展,神聖會遇不再與迷信畫上等號,產生基督教內部詮釋上的弔詭性,使得基督教的靈恩現象,成為基督教在部落本土化的其中一環。
因著宗教想像,一些牧者對靈恩現象比較保持距離,主要認為過去的傳統文化,有一部分呈現負面發展,會與迷信傾向產生關聯,使人追求真理的發展受到限制,這在福佬、客家或是原住民族群都約略可見。特別許多傳道人,經驗或認知傳統民間習俗往往背離理性認知的發展,對靈恩現象傾向採取保持距離的態度,而傾向以教育方式達到與近代文明接軌。同時,面對信仰教導,必須觸及信徒的日常生活,協助信徒透過信仰,面對生活中不同的挑戰。與靈恩運動完全相反的走向,就是有些傳道人完全接納科學的世界觀,不接受超自然靈恩的發生,這使得信心面對復活和聖靈特殊工作的議題,缺乏著力點,此類認知擺蕩的情形,特別在台灣的宣教處境,值得注意。當然也指向,進一步的研究討論的必要性。
1980年左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內許多的堂會,開始接觸全球靈恩運動的聚會,幾乎各族群都有教會參與類似的聚會,筆者簡略將其歸為第二階段靈恩運動,因為篇幅限制,以後再撰文與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