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 | 文章名稱 | 作者 | 頁數 |
|
 | 編者的話 | 召喚神聖‧互為祭司
| 作者 / 林淑芬 | 1-1 |
|
 | 本期主題 |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以神職人員為主體所形塑出來的代議文化,不但與一般信徒距離遙遠,更日漸與社會脫軌,形成封閉的體系。
| 作者 / 林淑芬 | 4-7 |
|
 | 本期主題 | 「萬民皆祭司」之我見 從咱長老教會現有之生態來看,我們確實並沒有落實宗教改革運動之基本精神,因為我們整體教會依舊停留在「教牧中心」的架構和思維中。
| 作者 / 盧俊義 | 8-12 |
|
 | 本期主題 | 從加爾文神學看「萬民皆祭司」 一個人成為信徒,就分享了基督耶穌的祭司職分;祭司的職分不是特權,而是一種來自基督的恩典和選召。
| 作者 / 林瑞隆 | 13-16 |
|
 | 本期主題 | 信徒也可以成為牧師的祭司? 回頭審視自己的受教,我發現牧師的養成教育中,有時候似乎是太高舉牧師作為一個教會領導的焦點,且太過於把信徒形塑成扮演順服的角色,信徒充其量只是與祭司共同服事的輔祭。
| 作者 / 謝懷安 | 17-20 |
|
 | 神學淺說 | 牧師也是「信徒」嗎?——兼論牧師在上帝國度中的角色 長老宗的所有信徒理當有機會參與教會聖工的服事及宣教的活動,可惜的是,「萬民皆祭司」的偉大理想在改革運動之後,逐漸與現實環境妥協…
| 作者 / 張仁和 | 21-23 |
|
 | 解惑之窗 | 為何團契會長、小組長一定要受洗? 教會是一個信仰生活的共同體,她所屬的團契或小組也一樣,她與一般的社團有別,不只是需要一個好的領導者而已…
| 作者 / 徐信得 | 24-25 |
|
 | 交流站 | 從培養「祭司」淺談青少年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的目標莫過於使一位基督徒「成人」,脫離「幼年」是一段漫長的過程。這段「啟蒙」的過程,足以讓一位事事依賴的基督徒,得以獨當一面。 | 作者 / 盧懷力 | 26-28 |
|
 | 特稿 | 在後現代思潮中泅泳的現代教會 歷史學者Heath White將教會思潮分為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三個時期,簡介不同時期的教會觀,建議在後現代社會中,教會如何調整自己對宣教的理解和方法。
| 作者 / 朱潔嵐 | 29-33 |
|
 | 特稿 | 「加爾文與台灣」策展有感
| 作者 / 林昌華 | 34-35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荷蘭時期教會人物檔案(三)台灣改革宗教會的擴張者:尤羅伯牧師 尤羅伯牧師可以算是最早施行本色化神學的一位傳道人,在他的講道篇、教理問答當中都可以看到西拉雅風俗習慣的影子。
| 作者 / 林昌華 | 38-43 |
|
 | 文化.藝術 | 生活中見信仰──呂秉衡的油畫創作 他以油彩捕捉、呈顯自己在信仰上的體驗與認識,自勵也勵人;作品在平素生活題材的描繪中,散發一股深沈的寧靜與寓意,自成風格。 | 作者 / 蕭瓊瑞 | 44-48 |
|
 | 信仰.生活 |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猶太學者馬丁.布伯(Martin Buber)與台灣作家李喬的夢土都不是終止在一個國家的體系裡,而是跨越國家、種族,有著靈性意義的鄉土。
| 作者 / 王貞文 | 49-52 |
|
 | 信仰.生活 | 生命的12個記憶——〈貧民百萬富翁〉中不妥協的信念 透過賈默所破解的每一道題目,我們看到的是珍貴的親情、印度底層社會的辛酸、友情的扶持、初戀的滋味,以及劇中主角對生命的態度。 | 作者 / 楊守義 | 53-55 |
|
 | 信仰.生活 | 「無私之愛」與人類救贖的可能性──從「切支丹作品」探討芥川龍之介與神的接觸 當芥川把視線從神身上移開時,他似乎也跟上了阿銀的腳步,自此踏入了黑暗的地獄深淵。 | 作者 / 林仁惠 | 56-59 |
|
 | 信仰.生活 | 名命、讓羞人愧、譴責的性別政治——創世記一~四章 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意志之戰,是罪的後果,而不是上帝創世時的理想秩序。…正如男女都一起對付荊棘雜草,男女也要一起對付一方統治另一方的情況。 | 作者 / 文‧Jules Gomes(London School of Theology 譯者 / 林明貞 | 60-65 |
|
 | 潮流.脈動 | 農民擺攤組市集‧蔬果親手賣你給 在這裡購買農作物,不只是為了自身的食用安全,也不單單只是單純的消費行為,更是尊重農人的辛苦勞動與對農村的相知相挺。
| 作者 / 陳良哲 | 66-68 |
|
 | 母語葡萄園 | 標準e 5 c.c.
| 作者 / 藍天中的飛魚 | 70-71 |
|
 | 母語葡萄園 | 德生松年大學 (七字仔)
| 作者 / Iâu Chì-liông 姚志龍 | 71-71 |
|
 | 大專世界 | 〈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意象探討 「旅行」是一種不斷遷徙與流動的過程,我們離開(或是逃避)熟悉單調的生活,到陌生的異鄉沉澱思緒;旅行也會強化、對照出發之前的原始意象。 | 作者 / 潘虹伃 | 73-75 |
|
 | 大專世界 | 第46屆神研班籌委有感 從不太喜歡神研班到捨不得離開神研班,上帝讓我學到很多功課是超乎我所求所想的!
| 作者 / 邵以諾 | 76-77 |
|
 | 大專世界 | 難忘的神研班 若是有人能夠從中得益,那麼,就算是分享痛苦的經歷也是值得的!
| 作者 / 楊青納 | 79-79 |
|
 | 大專世界 | 神研班體驗信仰 神研班體驗信仰
| 作者 / 蘇郁竹 | 80-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