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6期 過熱的伊甸園 |
|
|
大專世界 |
貼近文化‧眺望未來 |
|
關鍵字: |
作者/劉家錡
()
|
|
|
「好久沒到A教會做禮拜了!」今天是星期日,在禮拜開始時,找個好位子,準備好好在會堂敬拜上帝。禮拜雖然是以台語為主,但對我來說,青少年的詩歌敬拜,對於習慣聽中文的我,是一大享受。我並沒有特別喜歡哪個語言,只是聽到自己習慣的語言,總是容易激發共鳴。然而,牧師卻說:「青少契只會唱中文詩歌,都不會唱台語詩歌!」這個建議好像有點強烈,坐在台下的我,不由得心頭一震:是怎麼了!這個強烈的建議對青少年有幫助嗎?
接著,牧師講到赤崁樓,這時又回頭看看青少契詩班,意有所指地要他們瞭解真正的台灣文化,也要為身為台灣人而驕傲。只是在被強烈建議後的青少契,是否會因為身為A教會的一份子而感到驕傲?可能是個疑問。禮拜結束後,正想著要怎麼回應此事。「牧師怎麼可以強迫青少契唱台語詩歌?」一位長輩對於青少契在教會服事,鼓勵聲音不多,反而還招致強烈建議,感到不能諒解。
「瞭解台灣文化」對教會來說,是很重要功課。過去許多宣教士要來台灣前,必先瞭解當地文化,學習本地語言,才能得到居民的認同,福音也因此才能拓展。同樣地,青少年也有他們的「文化」,對他們來說,「中文」是最習慣使用的語言,如果不說「中文」,幾乎無法溝通,也別想在青少年文化中存活。 教會領導者若能把耳朵貼近「文化的表層」,如參與青少契,聽聽青少年的心聲,必能在決策時得到助益。文化有文化的差異,但相同的語言是溝通的基本工具,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教會有更多人來認識上帝,我們勢必不能忽略另一種文化的語言:「中文」。我們不斷強調台語的好,這是對我們文化的認同,只是忽略了「中文」的需求,我們也別想得到這群人的認同,更不用說讓他們進入教會,認識耶穌。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如果重視這個台語崇拜中的「中文獻詩」的話,教會牧師、長執們會開始把耳朵貼近這個族群的「文化」,瞭解他們的需求,在訂定計畫時,開設他們聽得懂的福音信息。相信當他們被看重時,會有出乎意料的表現。
當教會迎接機會,而非視之為「問題」時,我們將看見盼望。這些時時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機會,有可能是教會認為「不合體制」的事工。只是當這些廿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體制」成為阻礙教會前進的大石頭時,是否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青少年是一個沒有沈重包袱的「活力團體」,是一個創意的點子團隊,相信他們、瞭解他們,等於為教會開了一扇窗。
貼近文化,眺望未來,希望教會能以「機會」代替「問題」的眼光,開啟新的道路,迎向更豐盛的佳美之地。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貼近文化‧眺望未來 (第 106 期)
|
.從企業與顧客關係管理思考團契價值 (第 101 期)
|
.我有一個夢 (第 95 期)
|
.歌仔戲與青少年福音文化的醒思 (第 90 期)
|
.搶救客家人的靈魂 (第 86 期)
|
.分享是最大的神蹟 (第 81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