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2期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
|
|
神學淺說 |
以色列的哀歌對台灣人的意義 |
|
關鍵字: |
作者/康進順
(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主修舊約‧台北中會尊賢教會牧師)
|
|
|
只有真正洞察台灣人的悲哀,帶領台灣人唱出有反省能力和充滿盼望的信仰哀歌,基督徒才能成為時代的先知,帶領台灣人重建屬於上帝的家園。
哀歌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悲傷歲月所留下的寶貴遺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哀歌形式。台灣人在四百年遭受奴役的悲慘命運中,也是哀歌不斷。亡國兩千多年的以色列人更是如此。舊約中到處充滿形容以色列亡國滅種的哀傷詩歌。本文的目的是想要幫助讀者了解,以色列人如何面對他們悲慘的遭遇,唱出屬於他們的哀歌。進一步,藉著以色列人的哀歌來反省台灣人的哀歌。最後希望台灣的基督徒,能以基督教的信仰,為台灣人唱出有反省能力和帶有希望的哀歌。
※ 哀歌的重要性 「哀歌」(lamentations)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色列歷史中最出名的出埃及的故事,就是開始於以色列人的哀歌,以色列人因為受到法老王的壓迫,而發出呻吟和慘叫的哀聲(出埃及記2︰23),這哀聲引起雅衛(編按:指上帝)的注意(出埃及記2:24~25),帶來雅衛對以色列的拯救。哀傷所發出的力量,是以色列哀歌的傳統特色。另一個例子是,〈耶利米書〉以以色列的祖母蕾潔為喪失孩子的哀傷,來表達以色列人遭受家破人亡、國家滅亡的哀傷。
雅?如此說: 在拉瑪聽見了號咷痛哭的聲音;蕾潔為著孩子們哀哭,不肯接受安慰;因為他們都死了。(耶利米書31:15)
這哀傷的型式受到〈馬太福音〉作者的採用,來形容耶穌時代以色列人遭受希律王大屠殺的悲傷(馬太福音2:16~18)。
※ 〈詩篇〉中的哀歌 以色列人的哀歌在文學上分為兩個類型,個人哀歌(individual lament)和團體哀歌(communal lament)。個人哀歌在〈詩篇〉中最普遍,是詩人向雅?訴說個人遭受如生病、受遺棄或是被關入監獄等苦難的聲音,哀歌不只是苦難的表達,同時哀歌也請求雅?的介入和拯救,所以也是盼望的吶喊,例如〈詩篇〉13篇。團體哀歌的產生是因為團體面臨了如乾旱或打敗仗的危機。〈詩篇〉74篇和79篇就是在耶路撒冷遭受毀滅,國家出現重大危機時所產生的哀歌。
※〈耶利米書〉中的哀歌 哀歌不只出現於〈詩篇〉當中,也出現於先知文學裡,特別是〈耶利米書〉,學者已經指出〈耶利米書〉中許多經文(11:18~12:6;15:10~21; 17:14~18; 18:18~23;20:7~13與14~18),仿效〈詩篇〉裡傳統哀歌的形式。我們可以把這些哀歌的詩篇當成是先知發現他無法承擔先知的任務時,內心的哀傷陳述;或是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當成是,猶大面對歷史威脅的悲傷和失意時,所表達出來的團體懊悔。不管是哪一個方式,這些詩都深深地流露哀痛與失措,也把耶利米塑造成一位哀哭的先知,這樣的認定導致後來的傳統認為耶利米就是哀歌的作者。
※耶利米哀歌 提到哀歌,我們自然會想到這本聖經中的「哀歌」(lamentations),傳統上稱為〈耶利米哀歌〉。在猶太人的正典順序中,此書是猶太人在亞筆月的第九天要一起閱讀的一本書。在猶太人的曆法中,這日子是耶路撒冷被毀滅的日子。猶太人每年在這重要的日子,一起在會堂舉行紀念儀式,抒發曾經歷喪失的哀傷,它成為歷久不衰的坦白行動,重覆唱著歷史的哀歌。
此書提供懊悔的五首詩篇,它起因於587年耶路撒冷滅亡的危機,這些詩篇形成於危機發生不久後,可能是那些仍然留在已經毀壞的城市的以色列人所寫成的。五首詩中,除了最後一首詩外,都是以字母詩的方式所寫成,換句話說,每一行詩的開始都是按照希伯來文的字母順序排列。因此,第一、二和四首詩都有22節,每一節都對應一個希伯來字母。第三首詩是較長的詩,它有66節,每一個字母出現於連續三行詩句的開始。值得注意的是,第五首詩雖然沒有按照字母的順序,但是仍然持續22節的型式。有可能,按照字母秩序的排列原則,表示這些詩可以完整地表達出以色列人家破國亡的喪失和哀傷。
# 婦人的哀哭 這些詩以一位受苦、將亡和遭受遺棄的婦女的聲音代表城市的聲音,這位瀕臨死亡的婦女,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兒女,因為沒有東西吃而發昏,躺在母親的懷中,無力地向母親要食物吃,母親卻無言以對(哀2:11~12;4:4)。甚至最後災禍的慘境迫使慈悲的婦人,不得不對心愛的兒女做出不道德的事來(比較2:20和4:10)。這位婦人因為慘境而日夜淚流滿面(1:2, 16),無法止息(2:18; 3:49)甚至失明(2:11)。婦人因為這城市遭受苦難和死亡而哀哭,卻沒有得到任何安慰(1:2, 9, 17, 21)。
# 以色列人的罪孽 在哀歌中,我們也可以看見以色列人誠實地面對他們的處境。詩人首先誠實面對他們過去違背上帝的命令(1:5, 8a, 18;4:6),先知傳達虛假、愚昧的異象,沒有指出人民的罪孽(2:14),甚至先知與祭司一同流義人的血(4:13)。這些不忠於上帝的行為,以致於耶路撒冷現今遭遇到上帝的懲罰。以色列的哀歌誠實地面對過去的罪孽,誠實做反省歸回的工作(3:40)。
# 苦難中對上帝的盼望 另外,詩人也誠實地面對災難中上帝的冷漠,在災難中,詩人不斷地向上帝的禱告祈求(2:20;3:55~57),但是他的禱告卻無法上達(3:8),甚至最後詩人仍然大聲質問上帝為何永遠棄絕他們呢?(5:20~22)。哀歌以這段對上帝的疑惑做為結束,令人十分驚訝,但是,這樣的結尾證明,哀哭的日子不是一瞬間就消失,它持續一段日子,所以,這些哀歌才會流傳下來。然而,哀歌最後對雅?的疑惑,在「第二以賽亞」(編按︰一般以為以賽亞書可分為兩部分,1~39章為「第一以賽亞」,40~66章為「第二以賽亞」)中得到答覆,雅?沒有忘記祂所生的兒子!(賽49:14~18)這也是哀歌的作者所相信的,雖然面對上帝的懲罰與冷漠和內心的疑惑,但是詩人仍然不放棄對上帝的信靠,詩人相信上帝的慈愛與憐憫永不斷絕(3:22),所以詩人決心要在苦難中耐心等候雅?(3:25~33)。雖然哀歌中,存在以色列的悔改,但是以色列人未來的希望,不在於以色列的認罪悔改,而在於完全仰賴雅?的慈愛和憐憫。
哀歌中對上帝的盼望,實際地落實於以色列的敵人遭遇上帝的懲罰。當耶路撒冷遭遇毀滅時,以色列周圍的敵人拍手叫好(1:7; 2:15~17),以色列期待這些敵人的惡行,有一天能按著他們的惡行得到雅?的報應(1:22; 3:64~66)。詩人特別指出以色列的兄弟之邦以東的罪行和當受的懲罰(4:21~22),這也反映了先知俄巴底亞對以東的控告和懲罰。唯有以色列人的敵人遭受上帝的毀滅,以色列人的未來才有希望。
※ 舊約的哀歌成為世界哀哭的典範 毫無疑問,這五首哀歌真實地反映了耶路撒冷毀滅時的處境,但是以色列詩人含著淚水的哀慟,也超越了耶路撒冷的喪失,成為世界一切遭受同樣毀滅與喪失者悲慟的標準。以色列詩人哀痛耶路撒冷喪失而寫下的哀歌,成為人類寶貴的資產,因為世界上許多偉大城市的毀滅,如木馬屠城所毀滅的特洛伊城(Troy),或是被成吉思汗所毀滅的城市赫特拉(Herat),在遭受極慘重的毀滅後,對於這種哀痛,卻是安靜無聲,唯有耶路撒冷的毀滅,以色列人寫下了許多哀怨的詩歌。這些詩歌可以成為許多遭受類似苦難的的城市的聲音,教導人們如何面對失喪的傷痛與哀哭。哀歌釋放出受苦者的淚水,把受苦者悲傷的記憶攤在陽光下。在以男性為主體的文化中,一般認為堅忍是力量和尊嚴的記號,視淚水為軟弱和無能的記號,是婦女和小孩的專利。但是,哀歌不這樣認為,它告訴我們淚水所具有的力量,它不是軟弱無能的記號,它是完整人性的一部份,淚水瓦解人性的偽裝,使人誠實面對自己醜陋的處境,淚水也展現不屈服於現實的意志,以及對未來的盼望。
※ 台灣人的哀歌 台灣人的哀歌在哪裡呢?在我們四百年做人奴?的悲慘歷史中,過去的前輩為我們留下哪些哀歌呢?限於篇幅,我僅舉出兩首,一首是流行於日治時代的嘉義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註1),它相當能反映在異族統治下,台灣人悲慘的命運。相傳當時嘉義的抗日烈士要赴刑場時,口中就唱這首歌,表示內心的哀怨。歌中描述台灣人就像一隻在黑暗中為家園遭受敵人毀壞而不停哭泣的鳥兒一樣,在哀悽中表現報仇的憤怒。以色列的哀歌也包含報仇的成份,只是以色列寄望上帝的復仇,不是自己的報仇。
另一首是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譜曲,於1934年所發表的「雨夜花」,這首詩也道盡台灣人在異族統治下的無奈與哭泣。台灣就像一朵遭受無情風雨摧殘的花一樣,離枝落葉,墜落塵土。有誰看顧台灣人悲慘的遭遇呢?台灣人的前途在哪裡呢?詩中充滿無奈,沒有任何希望和期待。
把台灣的哀歌與以色列的哀歌互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哀歌不足的地方,台灣的哀歌只表達民族悲慘的遭遇和怨恨,沒有任何反省,也沒有任何的盼望。這樣的哀歌無法帶來台灣人真正的希望,也無法帶領台灣人脫離悲慘的命運。所以,今日的台灣處境仍然處處出現悲情,身處悲情中的基督徒,豈能躲在教堂裡面,大唱讚美的詩歌,而忘了台灣悲慘的處境!
※ 基督徒要帶領台灣人唱信仰的哀歌 前不久,號稱世界人權守護者的美國,竟然把掏空台灣近千億元的王又曾放了,而且否決了2,300萬台灣人加入聯合國的權利。委內瑞拉居然在中國的壓力之下,拒絕發給我國青少棒球隊簽證。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真是受盡欺壓,不管老的小的,好像都非要踹我們一腳不可。這就是台灣人的悲哀!
當然,台灣人的悲哀不僅如此,台灣內部存在許多的悲哀,司法的不公正、人心的物化、道德的淪喪、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以及心靈的空虛等!這些都是台灣人必須唱的哀歌。特別是基督徒,不要太快跳過哀歌的曲調,若是抱著「眼不看為淨」的鴕鳥心態,輕意地進入讚美,可能就會落入虛假的陷阱,我們對台灣人說:「平安了!平安了!」時,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平安。因為我們輕輕忽忽醫治台灣人的損傷!(參考耶利米書8:11)。只有真正洞察台灣人的悲哀,帶領台灣人唱出有反省能力和充滿盼望的信仰哀歌,基督徒才能成為<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聖靈運動發展史──從初代教會至今 (第 113 期)
|
.以色列的哀歌對台灣人的意義 (第 102 期)
|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第 99 期)
|
.歷史,認同與願景──從以色列人談起 (第 98 期)
|
.從〈創世記〉看家庭的衝突與建立 (第 96 期)
|
.聖經中對撒但的看法 (第 95 期)
|
.驚豔傳統之美——二十年前一位長老教會青年的覺醒 (第 90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