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2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聽見西拉雅在唱歌3-1
群樹發芽從播種開始
作者 / 採訪/游乃祈

Suhapa ta paranaranag.(群樹發芽從播種開始)
Misaun, suhapa ta paranaranag.(群樹開始發芽茁壯)
Misaun, suhapa ta InaNay apa.(大地也開始發芽茁壯)
Mururaw t’ana ki habawat ramag.(他們在歡唱著希望之歌)
Mururaw t’ana ki karay da.(他們在歡唱著喜樂之歌)
Mariyang ta kawagan, O-hoa-he!(美好的生命啊!O-hoa-he!)
Maganig ta kawagan, O-hoa-he!(奇妙的生命啊!O-hoa-he!)
Mulama maraya ta Siraya.(歡欣快樂的加入,西拉雅夥伴們!)
Pakakitil ta ririma amuian.(來啊!牽手同行!)
Mukwaa rurawa ki habawat ramag.(一同前進,一同唱著新歌)
——節錄自〈Suhapa ta paranaranag〉(群樹發芽)/詞:Edgar L. Macapili
(註:「O-hoa-he」為西拉雅語中歡喜時的感嘆詞)

談起〈Suhapa ta paranaranag〉的創作過程,Edgar解釋此首歌嘗試用群樹發芽的意象,鼓勵西拉雅族人繼續努力說自己的語言,發出自己的聲音。西拉雅語的復振過程如同群樹發芽的意象,經歷凜冬枯萎、死亡,在春天重新甦醒,帶來生命喜悅;而這個曾超過150年未被傳講的語言和文化,如今逐漸發芽茁壯,在母親的土地上吟唱新歌,唱著喜悅的歌。

群樹在發芽以先,總是有播種之人,這位西拉雅文化復振的播種者是台南中會口埤教會長老萬正雄。他是綠谷西拉雅生態園區和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的推手,也是Uma的父親、Edgar的丈人。萬正雄十幾歲時被稱「黑番仔」的受歧視經驗,促使他開始尋找自己的身分,認真思考平埔原住民的身分認同與尊嚴。他對土地的情感與認同具有強烈實踐力,在全心投入西拉雅正名運動前,已為抗爭家園被隨意傾倒垃圾而開始關懷生態議題。環保運動於他而言,與西拉雅文化復振運動一樣,是對母土的認同與愛所產生的行動,且同樣刻不容緩。

1989年起,口埤教會舉辦城鄉宣教運動(URM)訓練,成為萬正雄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在訓練課程中,他決志一生為西拉雅文化與正名運動打拚。過去,西拉雅文化復振的想法一直埋藏在萬正雄的心中;這次的決志是他與上帝立下的契約,將想法化為實踐行動,即使年老生病也不願放棄文化工作,每一天都在實踐當年決志的初心。

西拉雅是台灣平埔族中的一支,按歷史記載,17世紀荷蘭人來台灣所接觸的平埔族即為西拉雅族。然而經歷幾次的外來政權殖民以及其他強勢文化的排擠,西拉雅的語言與文化隱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西拉雅族人也漸漸忘了自己的身分。要找回「西拉雅」這個名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萬正雄從40幾歲就開始為了西拉雅正名運動走上街頭。

不論北上靜坐,或開著正名行動車環島50天,向大眾介紹西拉雅正名運動,萬正雄始終為人權與歷史正義而努力。「正名運動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要學習耶穌揹起十字架的精神,以信仰為出發,揹起西拉雅文化復振的十字架。」他樂觀地表示,即便正名之路坎坷難行,依然相信總有成功的那天。他強調:「正名運動的成功不是個人的勝利,而是族群的勝利,是歷史正義的勝利。」

正名運動從家庭祭壇做起,萬正雄帶著女兒、女婿和孫子們齊心走上這條困難的道路,相信找回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就能找回自己的名字。起初,萬正雄認為文化復振工作需要有教育據點,因此照自己對教育、宣教中心的想像,以祖先留下的土地為據點,從小小的竹寮開始,發展成今日的綠谷西拉雅生態文化園區,園區內展示西拉雅的樂器、農具、童玩、老照片等文物。他強調,即使正名運動尚未成功,文化工作也不能停滯,必須有一個被政府認定、具代表性的組織來推動文化復振的相關事宜,因此1999年成立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與社區、部落的族人一起找回「西拉雅」。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36期

圖片提供:Uma Talavan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