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5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第一代鋼琴家陳泗治的音樂路
徐玫玲談四叔公
作者 / 採訪@李佑生
陳泗治年輕時彈琴。

一份對家的思念,使男孩無法在異地繼續讀書,終日以淚洗面;家中長輩無可奈何下,只得讓男孩返回台灣,在淡水中學就讀。這事件,不只反映男孩感情豐富的特質,也成了男孩改變一生的轉折。台灣第一代鋼琴家、作曲家陳泗治(1911~1992年)的音樂路,在淡水邁開第一步。

█長路啟程

「上帝與家園的浪漫──陳泗治逝世三十周年系列活動」策展人、亦是陳泗治姪孫女徐玫玲,現為輔仁大學音樂學系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回憶四叔公的過往,她表明這個返台決定,對陳泗治帶來重大影響。在淡水中學求學生涯,因吳威廉牧師娘吳瑪利(Margaret Mellis Gauld,1866~1960年)的緣故,陳泗治接觸了鋼琴,從此音韻成為貫穿一生的旋律。徐玫玲由表舅、即陳泗治之子處得知,收錄於1939年發行、台灣首套鋼琴組曲的《台灣素描》,其中一曲〈蕉葉微風〉,即是此時期的作品。

音樂之外的另一主軸,是基督信仰。雖然家中篤信佛教,陳泗治本人亦極親近、孝順母親,但他仍然在1929年、時年19歲時受洗歸主,更於翌年進入台北神學校(今台灣神學院)就讀,為了成為傳道人而預備。在神學院期間,陳泗治也向加拿大宣教師德明利姑娘(Miss Isabel Taylor)學習鋼琴;值得一提的是,人稱德姑娘的她,來台前在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其造詣水準在當時的台灣乃是首屈一指。

█樂理實踐

四年之後神學院的學習結束,陳泗治更前往東京神學大學深造,並師承木岡英三郎、中田羽後等人,在其間厚植音樂素養,也學習作曲。在赴日之前,陳泗治就開始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徐玫玲查閱《台灣日日新報》的史料,發現陳泗治很早就開始演奏鋼琴,卻罕為今人所知。

之後陳泗治也參與多場具代表性的活動,如1934年在台灣巡演的「鄉土訪問演奏團」,陳泗治在此次演出中擔任伴奏;更於1936年時完成〈上帝的羔羊〉,是第一首由台灣人所創作的合唱曲;〈上帝的羔羊〉分成兩幕,第一幕的主題是施洗約翰,第二幕則是呼應施洗約翰的信息:「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1章29節)

徐玫玲指出,陳泗治身為台灣第一代音樂家,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主要是聖樂、鋼琴曲兩個領域,與他的傳道人、演奏家身分息息相關。值得一提的是,聖樂部分更有作品收錄至1964年版的《聖詩》中(註)。徐玫玲推測作品量較少之故,乃是由於陳泗治的角色、職責,並不僅是作曲家,還是教育家,從而排擠了創作空間。雖然如此,主修系統音樂的徐玫玲表示,陳泗治的作品對台灣的貢獻匪淺,喜愛大自然的他,不少作品以音樂的方式描繪台灣的自然風情,而戰後許多鋼琴家如戴逢祈等,亦受教於陳泗治。

陳泗治的作品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尤其身為台灣第一代的音樂創作者,嘗試以西方音樂的技法,表現東方傳統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顯出東西交會初期的摸索、實驗性質。由於陳泗治身兼演奏家與作曲家,因此徐玫玲在體會陳泗治作品時,格外感到作品對演奏者的友善。她說,有些作曲家對樂器的理解並不足夠,致使作品對演奏者而言並不是那麼友好。

對於陳泗治的演奏造詣,徐玫玲分享一次印象極為深刻的體會。當她尚是孩提時,身為四叔公的陳泗治前來教授她的姊姊鋼琴。「在那個炎熱的夏日,四叔公一邊解釋著該曲目有著划船的意境,一邊彈奏演示,我頓時在旋律中感到清涼之意,暑氣立時消散。」足見陳泗治藉著音樂營造情境的精湛火候。

█牧者之心

從日本學成返台後,陳泗治於1937年開始在士林長老教會擔任傳道師。在那個士子如林之地,陳泗治與郭琇琮、曹永和、何斌等青年才俊共組士林協志會。

協志會以文化活動為名聚集,實則在日本統治的時期,心向中國。徐玫玲直言,當中有不少人,如郭琇琮等都是左派,認為共產主義是進步的象徵、是人類問題的希望;現在人們或許會感到詫異,但在共產主義之實踐如蘇維埃等國的真相,尚未為世人所熟悉的20紀初期,共產主義確實是當時的世界潮流,帶有浪漫、理想的色彩。陳泗治在當中的角色,即是提供會堂當作聚會之處,使協志會得以聚集、闡述信念。

姑且不論協志會成員的政治觀點對於今日是否合乎時宜,即便在當時亦屬敏感。徐玫玲援引這段歷史的目的,旨要表達陳泗治的信仰實踐,不只是信仰,還有社會參與、關懷。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特別是受高等教育者,均有回饋鄉里的情懷,參與「鄉土訪問演奏團」,即為此理念的體現。「音樂不能於社會以外。」徐玫玲想要藉著此次紀念音樂會策展,呈現此精神。

陳泗治於1940年代結束士林教會的服事,1947年遷居淡水,開始另一段更具代表性的歷程。

█為人師表

到淡水之後,陳泗治先任職於純德女子中學,與德明利師徒重逢,攜手成立台灣第一個女子高中音樂班;1951年承繼身體欠安的陳清忠,接任純德校長之職,1955至1981年間,擔任淡江、純德男女校合併之後的淡江中學校長。

陳泗治對於現代淡江中學的面貌、文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長達25年的校長任期,陳泗治不以學業成績定奪學生價值,而是鼓勵美育、體育的發展,認為音樂、體育是最重要的,在當年是相當獨特的治學觀念,即令是今日亦不多見。

徐玫玲受訪時,引述許多淡江校友對陳校長的回憶,稱他從不說教,如遇到學生有行為上偏失的問題,往往只是喚學生到身旁,彈琴給他聽,從而感化他的心。這一幕充分融合陳泗治的身分,既是教育家,教導學生品行;亦是音樂家,以音符作為語言傳達心意;更是傳道人,關懷學生的生命。

問及徐玫玲,陳泗治最重視哪一個角色?她認為是教育家,畢竟在那上面投注了半生的時間;但上帝的僕人、兒女,更是他重視的身分。他在人生將盡終程時,寫下:「我不願意被醫生檢查完時對我說:Oh, You are hopeless.(喔!你沒希望了。)我寧可被上帝對我親切地說:『泗治,我想你的時候到了,趕快回來!My child!(我的孩子)』」隻字片語,足證其心。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78期

相片提供:徐玫玲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