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5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自由紋理
一位導覽員的工作筆記
作者 / 劉璐娜
《自由時代》週刊雜誌牆。

這份書寫是還在進行中的筆記,提醒自己關於「自由紋理」策展的過程和初衷,也試著記錄持續進行的社會對話和情感的連結。希望透過這個筆記分享,邀請您到自由紋理的展場,或前往鄭南榕紀念館,也就是自由時代雜誌社原址,來走走、來看看。值得一記的還有,這次自由紋理巡展從發想到執行,都由基金會的年輕夥伴主責,有屬於年輕世代的特質,和他們對台灣民主的珍惜與思考,讓文件和物件本身述說歷史。如果自由紋理還有什麼期許,就是希望經由認識鄭南榕的生命故事和經歷,透過這個視角和量尺,去認識和看見台灣民主背後那些人事物,還有更多未被書寫的台灣群像。他們不只是屬於大歷史的,也是平凡的個體。

█透過更立體和完整的鄭南榕,了解台灣民主化歷程

為讓鄭南榕的理念與更多人對話,鄭南榕基金會希望透過「自由紋理:探索在地Nylon足跡」全台巡展,邀請大眾走入展間,試圖揣摩過去台灣人所面對的極權監控與箝制。從中也可看見,鄭南榕曾經是個平凡人,有家人、朋友、愛人,有夢想,也有生活日常。從遺留的歷史碎片中,拼湊出鄭南榕多元立體的面貌,看見他最原始的初心,是為了他所愛的人,為了他所愛的世界。

不少人對鄭南榕的印象,多數停留在「我是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或是在三大運動遊行現場,慷慨演說、高喊口號、抽菸沉思或安靜舉牌遊行、和軍警打交道的形象。其實,有更多時候的鄭南榕,並沒有被認識。他是自學功夫很強,專業且有策略思考的媒體人和黨外雜誌經營者。鄭南榕為抵抗黨國壓迫,以自囚自焚明志,啟發了後續的台灣民主進程。在自焚的決定和行動背後,有鄭南榕畢生信奉非暴力和平抗爭、愛與和平的意志。這需要多大的力氣和決心啊!才知道,這是他為避免台灣再度發生二二八,以爭取台灣活路的思辨。這些過程,我們看到了慣於抽象哲學思辨,到把知識轉譯成更為大眾所理解和暢銷的新聞內容,鄭南榕下了哪些苦工。而35歲的鄭南榕與朋友往返的書信,在2022年開箱整理出來,清楚揭露他自己的不安和投入自己所擅長的工作,包含民主行動的初衷。在他離開時,並未留下隻字片語給女兒,而他離世34年後,這封書信得以安慰女兒與妻子。

在這過程,我們看見爭取和嚮往民主自由新國家的集體意志和群像。其實,台灣的民主從總統直選算起,至今還不到30年,算是新興的民主國家,面對內外嚴峻的挑戰,還在匍匐前進中。若沒有民主前輩對自由民主的爭取和堅持,我們無法順利走到今天。回顧這段歷程,鄭南榕的《自由時代》系列週刊,是台灣歷史上時間撐最久和發行量最多的黨外雜誌。從1984年創刊,到鄭南榕離世後將近七個月後終止,共歷時五年八個月。鄭南榕和夥伴力推的三大社會運動(兩次反戒嚴的五一九綠色行動、二二八和平促進運動、新國家運動),走過了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由於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期的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讓當時台灣的有志之士再也無法置身事外。

台灣人今天所享有保障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制度,背後就是由這些事物和民主前輩所共同打造。我們在開箱資料的同時,也像在進行遺跡考古,看見一層一層的紋理,構築成自由的樣貌。在大時代的年輪裡,鄭南榕和無數為自由民主奮鬥的台灣人所鑿下的痕跡,不該被抹去,也不應被遺忘。

█跨世代跨族群對話,關於台灣民主的複習與練習

誰來看自由紋理巡展?有我們各地的親友團或啦啦隊,和許多初次見面的朋友。在台南時,一位女孩告訴我們,家裡有討論政治和時事的習慣,讀政治系是因為從小喜歡和阿公討論政治。當她順利考上政治系後,阿公送給她捲起來的神祕禮物,打開竟是阿公典藏將近40年的黨外雜誌。阿公把視為珍寶的記憶,傳承給孫女。一位對民主和理想幾乎想放棄的老師,則透過閱讀鄭南榕,知道民主的進程和社會,了解這一路的不容易。還有全家一起來看展的、攜伴前來的、個人安安靜靜看展的,甚至有人連續幾天來看展、看雜誌和出版品。從回饋單中,我們知道有人邀請人生伴侶前來看展,他們是即將結婚的年輕人,女孩帶著未婚夫前來。年輕的孩子和學生,有他們對民主和言論自由抽象意義的理解,是清晰有力具思辨的,有高度同理心和正義感。

同時有不少參與募資的朋友,他們跟著我們南征北討,在台灣各城市小旅行。「眾志成城」也充分體現在這次群眾募資上。從基金會原來規劃的台北場,透過募資而能在彰化、台南、嘉義等城市登場,隨後又增加了苗栗和宜蘭,並透過募資支持者票選,加碼到高雄巡展,讓我們得以展開為期一年七個城市的巡展。另一個令人感動的亮點是,本次募資支持者,將近一半是20歲以下的年輕人,年輕世代以自己能力支持小額贊助,是台灣公民社會力的展現。

自由紋理巡展,並不是要述說鄭南榕的偉大,而是看到台灣走向民主、力爭自由的共同足跡。當今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自由,為何而來、會走向哪裡?關於更多探索台灣民主和歷史,守護台灣民主和國家存續,這些都是進行式。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22期

圖片提供:鄭南榕基金會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