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4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
作者 / Peter Cruchley

譯◎張洵宜、摘要◎盧悅文

【作者按】本文主要是由Peter Cruchley撰稿並發表於2017年2月由總會假新竹聖經學院舉辦的「今日台灣教會的宣教任務」國際研討會。Peter Cruchley牧師在2011年因Beulah教會所處的文化、社會、宗教與經濟等面向的情境脈絡產生的信仰反省,自大齋節到復活節這段時間的每一個禮拜,在當時牧會英國Beulah 改革宗教會禮拜堂白牆外畫上一幅幅與耶穌有關的圖像。禮拜堂白牆上的耶穌圖像吸引過路來往行人和車輛的注意,引起不少討論。此計畫持續兩年,不僅吸引不少人對教會的注意,也讓教會再次成為社區的中心。

此文章主要是以耶穌拆毀分裂我們的牆(以弗所書二章11-22節),邀請我們進入嶄新的共同體追尋、慶賀、共享豐富的人生(約翰福音十章10節)的異象為基礎。我們想像這個共同體就是既有的教會。但如果我們誠實以對,就確實明白教會卻是躲在高牆後面,偏好的同伴是讓我們覺得安心舒坦的人,並非耶穌與之為伍的類型。然而,如果我們無法營造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我們就再也不是耶穌的同伴了。

所謂「以基督為中心並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有哪些特色?

█對基督的邀請擁有自信的共同體

耶穌敞開雙手的意象如此強而有力,捕捉到我們投射在祂身上一切的愛,也象徵耶穌從不趕走人們。即便在幫助人們有能力改變的時候,祂也要他們感受到被愛。誰不想飛奔過去被那雙手臂緊緊抱住呢?就像是看見〈申命記〉三十三章27節永恆的膀臂;也看見救主基督在英國街上的紅綠燈旁或者是在台灣甚至是整個世界守護著,而且祂說:「到我這裡來……」可是,仔細觀察畫面中反諷之處。耶穌敞開雙手,紅綠燈上的小紅人則說:「不可以過去!」這幅意象表達出什麼?共同體以充滿魅力的人物為中心,而小紅人讓我們想起一些想要阻止別人加入的人,像是在棕樹主日叫耶穌阻止群眾為祂歡呼的法利賽人(路加福音十九章39-40節),或是責罵婦人帶孩童來給耶穌祝福的門徒(馬可福音十章13節)。小紅人提醒我們:敵對或跟隨耶穌的人都想要霸佔耶穌,他們掌控誰能來到祂面前,主張自己可以而別人不行。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章談到使人得到豐富生命,祂以「門」的意象描述自己,因此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聲稱自己為守門人是一種試探,也是傲慢的表現。

小紅人也指出另外一種張力。在這些具有邀請性經文例如「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或是「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馬可福音二章17節)使教會有稱呼別人為「病人」或「罪人」的餘地。這樣一來,我們將特定類型的人化為問題,按照己意決定耶穌是否喜悅們,彷彿我們這些守門人手上有一份得以任意增減的「賓客名單」。這種心態對人們造成傷害,物化他們、致使他們的尊嚴不受重視。因此,當我們談到殘障者、窮人、同志、原住民、難民的時候,彷彿他們與生俱來就不是人、毫無尊嚴、一點也不多元,而是把他們當成有需要的個體,必須受到拯救(或者不用)。我們的做法卻無法涵蓋、肯定或營造跟耶穌一樣截然不同的共同體。反之,我們將人們污名化、以高高在上施予小惠的態度邀請他們過來,不是為了讓他們覺得好過一點,而是為了讓我們的自我感覺更加良好。耶穌看來十分重視各種類型的人,不僅對於他們的身分無所畏懼,也總是準備好要醫治、挑戰及祝福他們。

█努力祝福而不跋扈的共同體

我們是以多麼跋扈的態度看待其他人的生命。我們習於一套基準,認為耶穌就是按照這一套來行,而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則促使我們正視這件事情。關鍵在於我們運用聖經的方式。我們從性議題的討論當中看到聖經成了用來駁斥及擊潰別人的武器,但我們應當如此運用聖經嗎?這顯然也是耶穌與法利賽人(如馬太福音十二章1-14節)交手時所遇到的狀況,甚至撒但試探耶穌的故事(路加福音四章9-12節)也是。

我們將聖經置於政治、文化、歷史、社會、經濟的實況之上,期待世界效法聖經的實況,然而我們其實無法定義聖經的實況,因為聖經所包含的觀點如此多元,也深植在跟我們截然不同的文化、時代及基準之中。可是,我們看到耶穌顛覆了祂的共同體所服膺的聖經基準,藉此塑造出新的共同體。以色列的婦女不能做證(申命記十九章17節),然而婦女不僅是第一批使徒,也是目睹耶穌復活的第一批證人(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10節等)。太監不受信眾接納(申命記二十三章1節),然而〈使徒行傳〉第八章講述衣索匹亞太監如何成為初代教會首批宣教師之一。彼得在〈使徒行傳〉第十章遇到的困境象徵耶穌的共同體從此對外邦人開放,也因此英國人跟台灣人都能成為天國的一份子。

不過,我們需要聖經提供方向、挑戰我們改變。若是沒有耶穌或先知的話語,我們怎能成為具有先知性的教會呢?除非被聖靈的見證及異象充滿,我們怎能發聲呢?我們受召成為醫治及祝福的共同體,卻把聖經當成武器,忘記話語會傷人了嗎?

█以不同角度理解權力的共同體

耶穌在歐洲藝術史上常被描繪為完美的人類,體態勻稱、肌肉健壯、比例完美,祂也在人心中留下強而有力且引人注目的印象,因此康士坦丁之後的教會將祂描繪成帝王,是基督—宇宙的主宰。〈路加福音〉第九章中雅各跟約翰認為耶穌是得以呼喚天上的火來燒滅撒馬利亞村莊的那種彌賽亞(路加福音九章54節),這讓耶穌感到震驚。祂連在客西馬尼園被逮捕的時候也拒絕用權力來脅迫、控制或傷害(馬太福音二十六章53節)。不過,保羅特別從相反及顛覆的角度來看耶穌。他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探討耶穌乃是「上帝的愚拙」、是軟弱的記號,也在〈腓立比書〉第二章提到耶穌是奴僕,這些都讓人想起〈以賽亞書〉五十二章到五十三章受苦奴僕的意象。

當代教會具體呈現耶穌的方式表明教會對自我的認識。而我們所處的亞洲情境則提醒著我們必須在今日的文化樣貌當中,將耶穌這個人和祂的同在賦予更豐富的在地處境,否則所傳的福音始終是外來的,對我們的鄰舍來說也是異化的、醜陋的。除了具體呈現之外,權力的異象及行使權力的方式也有關係。試想:耶穌有可能是一位殘障者嗎?殘障會阻礙我們看見祂的權力及魅力嗎?這有可能挑戰我們無意識中對於整全或美麗所抱持的假設嗎?這帶領我們從代理及權力的抽象觀點進入到政治及權力。假如我們正確明白耶穌是邊緣人,這如何挑戰我們渴望占據社會核心的意念?這如何質疑我們的帝王權力模式?我們尋求耶穌的旨意時要聆聽誰的聲音?誰會帶領祂的跟隨者?誰是耶穌?他/她如何帶著權力降臨在我們當中?

█委身公義的共同體

我們關於包容性共同體的討論經常聚焦於耶穌沒有指責的人們(性少數),而非他所指責的人們,例如宗教領袖(路加福音二十章45-47節等)及有錢人(路加福音十六章19-31節等)。年輕財主問耶穌該如何用產業/財務交易(遺產)買到永恆的生命,耶穌說唯一的方法就是捨去所有的金錢。耶穌也曾以其他方式論及關於錢財的挑戰,警惕眾人不可服事上帝又服事錢財(馬太福音六章24節、路加福音十六章13節)。祂告訴有錢人說他買不到拯救的時候,門徒都很訝異。他們問說:「這樣說來,有誰能得救呢?」(馬可福音十章26節)。假如天堂不是給有錢人的,那麼是給誰的呢?在台灣這種超級資本主義的社會之中,這一點更令人訝異不已,因為我們對於財富及有錢人的仰慕程度遠勝往昔。我們的整套經濟體系都是用來服務有錢人、增加他們的利潤。

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闡明祂來的目的及對象(路加福音四章16-19節):「主的靈臨到我,因為祂揀選了我,要我向貧窮人傳佳音。祂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光明;受欺壓的,得自由;並宣告主拯救祂子民的恩年。」

耶穌並沒有把貧窮理想化,祂並不認為有形的事物無關緊要。反之,財富阻礙上帝公義及轉化的使命,因為其目標在於使他人變得貧窮而獲得利潤。包容性共同體著手處理經濟公義的議題,掌控金錢而非任其掌控。我們自己對於財富及金錢的定位為何?

█委身與人關連的共同體

宗教對於人類身分認同的態度有很複雜的歷史。跟絕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一樣,宗教具有父權傾向,偏袒男性勝過女性,也偏袒長者勝過青年。宗教見解和讓特定族群擁有特權導致種族暴力、性別暴力有存在的餘地。聖經也見證這種觀點,例如遭到譴責及嘲笑的摩押,因羅得的緣故背負亂倫的罪名(創世記十九章37節),也因獻孩童為祭而受到非難(列王紀下三章27節)。摩押與以色列彼此競爭激烈。摩押讓人想起以色列入侵及殖民原住民土地的歷史。然而,以賽亞關於摩押的神諭充滿憐憫與寬容(以賽亞書十五~十六章,尤其是十六章2-4節),身為摩押女子的路得也列在耶穌的家譜之中(馬太福音一章5節)。耶穌的家譜確實涵蓋各種身分及作為,有非猶太人的路得、妓女喇合、對丈夫不忠的拔示芭,還有對妻子不忠、利用王權色誘拔示芭又殺了她丈夫的大衛。

關於同化的恐懼經常強化宗教對於異己抱持的心態,可是宗教的教導同時也見證人類的關連性有多深。人類本質為一,卻也呈現出豐富多元。這只能從關連性的角度來理解才行。可是,教會此刻關於人類身分認同的討論經常否定多元性及關連性。全人類都在關係的脈絡中發展成長。許多宗教人士駁斥多元身分認同並要求對方改變。通常來說,耶穌期待所有人改變一事並非公認的事實。馬太福音的經文期許人們改變,但不是叫同性戀變成異性戀、黑人變成白人,而是變成像小孩子一樣!這顛覆了我們對於人們及改變所抱持的態度,但這是好事,因為這樣做就能進入天國。因此,包容性共同體看重關連性,也祝福人際關係,因為在這當中可以追尋我們都需要實現的改變,也就是我們都要變成天國的一分子。

█委身一切生命之關連性的共同體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教會不單單追求以人類為中心的生命觀,而是以整個受造界為中心。人類屬於受造界的一部分,兩者沒有區隔。這也是因為人類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因為我們一直過著彷彿與其他受造界分隔開來的生活。聖經將伊甸園描繪成一座花園,耶穌從墳墓走出來的時候也被馬利亞誤認為園丁。人類必須徹底改變我們對大地的態度,要找到新的辦法以便在生活中看重我們與一切生命的關連性。這對我們的經濟模式跟神學模式來說都有很深的意涵。人類的生活不是創世記一章1節~二章3節第一段創造故事的極致,安息日的設立才是。關係則是創世記二章4-25節第二段創造故事的顛峰。

教會不是封閉的共同體,我們的挑戰是讓教會開放給所有來來去去的人,而最重要的是向上帝創造的靈保持開放。我們在上帝的靈裡明白祂對所有的人平等看待(使徒行傳十章34節),祂也給眾人生命(約翰福音六章63節)。耶穌的共同體本來就不應該跟別的共同體一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仍要繼續反省,我們想要不一樣到什麼程度?足以整全地、衷心地、激進地屬於耶穌叫人得生命的共同體?足以因著對他人的生命及恩賜保持開放而引人憤慨?足以因著公義圍繞一切生命的異象而再次遭受迫害?足以讓耶穌在我們當中受到歡迎又覺得自在?

文章來源:女宣雜誌第430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婦女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