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1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待降節第二主日:預備信心
作者 / 曾昌發

待降節的第二個主日,我們要在「待降環」點燃第二根紫色蠟燭,以此來象徵「預備、信心」。信心是我們一生、持續的功課,我們一齊從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來學習。

500多年前,當歐洲大部分的人仍然認為地球是平的時候,有一個熱愛航海冒險的義大利人,他因相信「地圓說」,曾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畫。可惜,沒有一個國王願意資助他。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說服了國王,他的計畫才得以實現,這人就是著名航海家、探險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美國太空船阿波羅11號上的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踏上月球,同時留下一句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在人類歷史上,就是有人願意勇敢踏出前所未有的一步,才帶來人類新的發現和進步。誠如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所說:「我們因夢想而偉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夢想家:在冬夜的火堆裡,在陰天的雨霧中,夢想著未來。有些人坐讓夢想悄然絕滅,有些人則細心培育、維護,直到它安然度過困境,帶來陽光和光明,而陽光和光明總是降臨在那些真誠相信夢想一定會成真的人身上。」

█信心之父──亞伯拉罕

我們習慣稱亞伯拉罕為「信心之父」,較少人認為他是夢想家。創世記12章1~3節指出亞伯拉罕踏出信心的一小步,是以色列民族的一大步。假如,亞伯拉罕沒踏出這一步,他可能成為哈蘭的富翁,享受穩定生活,然後老死。不過,他是了不起的夢想家,願意接受上帝的呼召、挑戰和應許。他開始了個人、家庭和民族的信心之旅,跨越哈蘭的疆界──走出敬拜月神的地方,走向一個未知之地。他因信而走向上帝應許之地,但在領受應許之前,他必須面對極大的挑戰。

1.離開安全區:故鄉、親族、父親的家。故鄉是人的生長之地,原本是人所喜愛、留戀、思慕的所在。《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離開故鄉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連根拔起」的遷移,是對一切眷戀的放下。親族,也就是骨肉相附的緊密關係,讓人有安全感,可以得到彼此關懷、支持的安定環境。離開親族在古代是種懲罰,是難忍的羞辱;沒有犯錯而離開親族,豈非自取其辱?這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心理和榮辱的關卡。這一步實在太沉重,足以讓亞伯拉罕放棄,但他卻因信而踏出舉步維艱的一步。父親他拉的家,是拜月神的信仰環境,離開父家,就是脫離心靈上、文化上的傳統環境。

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認為,不論我們喜不喜歡,我們都受到文化的制約。離開原來的文化環境,緊接著就要面對文化衝擊──語言、習俗、水土、飲食、生活環境等差異和適應。早期來台的宣教師就有不少人得瘧疾而過世。對許多台灣人而言,單單飲食的改變,就是一大難題,出國旅遊還帶泡麵就是證明。這些都是穩定、安全的舒適圈,現在卻要離開,走向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這是「信仰的跳躍」,也是信仰的冒險。

丹麥存在主義神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說:「冒險造成焦慮,不冒險卻失去自己。」美國存在主義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指出:「勇氣總是包含一種冒險,這種冒險是不願意世界失喪,而願意體驗世界那個永恆、絕對與無限的根源本身,有著這種冒險的勇氣就是接納『我們被那根源本身接納』這一事實的勇氣。這樣的勇氣成就一種信仰的超越,使得我們願意冒險用無限的熱情與終極的關懷來相信那個存在的根源。」存在的根源就是上帝。

2.到上帝所指示的地方。出於上帝的呼召,因著信,而順服、遵命走向一個未知的未來(希伯來書11章8節)。這是個很大的冒險,有必要?有價值嗎?不確定感是不安的來源,失敗的可能就在前面等著。而應許是一個未知的承諾,但誠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 W. F. Hegel)所說:「因為一切的價值,只對相信的人有效。」

█上帝的應許

1.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亞伯蘭擁有人間的許多,唯獨膝下無子,上帝卻給他多子多孫的應許,這豈不是在亞伯蘭的傷口上灑鹽嗎?這是亞伯蘭最大的痛,上帝的應許卻從這最痛之處開始。我們相信上帝可以從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痛處給我們最寶貴的應許嗎?

約瑟最深的痛處是被哥哥們出賣,上帝卻讓他成為整個家族免於飢餓、死亡、進入豐富之地歌珊的祝福。
大衛最大的痛處是被自己的岳父掃羅追殺,但大衛敬畏上帝,內心不願殺上帝的受膏者,最後掃羅說:「你是對的,我錯了。我這樣以怨待你,你仍然以德待我。今天,你已經表現了你多麼善良;因為上主雖然把我交在你手中,你卻沒有殺我……現在我確實知道你要作以色列王,而且國家會由你統治。」(撒母耳記上24章17~20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大衛後來成為偉大的以色列國王。直到今天,以色列復國後的國旗,最明顯的就是大衛之星。

彼得最大的痛處是三次不認主,耶穌卻要他牧養祂的小羊,最終在羅馬信徒最危險的時刻,他為主殉道。
亞伯蘭75歲接受上主呼召,到99歲時上帝給他改名亞伯拉罕,意為「多民族之父」,並在100歲時以撒出生了(創世記21章5節)。這應許經歷了25年,才實現一小部分。以撒40歲結婚,到60歲才得子;亞伯拉罕經過了85年,才親眼看見自己的孫子──以掃和雅各。他經歷漫長時間的考驗仍然抓住應許、堅定不移,這就是信心。

2.他們要形成大國。從亞伯拉罕領受應許到大衛建立以色列國,中間經過約1000年。對確信上帝應許的人來說,時間經常是最大的考驗。上帝有永遠用不完的時間,對有限的人來說,十幾二十年卻是無止境的等待。信心之所以為信心,就是像希伯來書11章39節說:「這些人的信心都有著很不平凡的紀錄;可是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

在亞伯拉罕身上我們看見「至死未得」依舊向前的信心,因信激發盼望,盼望帶來堅忍,在極度苦難中看見終極的勝利和榮耀。就像德國改革宗神學家莫特曼(J. Moltmann)所說的:「使人面臨悲慘境地的原因不是罪,而是絕望。人最大的試探是放棄自己,而克服試探,就會展現盼望。盼望先於因果,因為我希望自己成為哪種人,就會導引我現在的行動成為那種人;盼望後人乘涼而種樹,上一代的盼望會決定下一代的結果。盼望讓我們敢於冒險並經驗信仰的驚喜。」

3.我要賜福給你,使你大有名望。使別人得福的人,上帝要使其名聲被當代人知道,更被後代的人記念。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被偤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記念。他是人類歷史上,唯一被三個世界性宗教所崇敬的人。「大有名望」絕非戲言,亦非虛言。

這樣,人要因你蒙福、人要因他信心的行動而蒙福,基督徒活在世上要有一個雄心大志,就是盼望成為別人的祝福。

4.祝福你的,我要賜福給他。以祝福他人為人生目的,必蒙上帝祝福。「詛咒你的,我要詛咒他」,這是祝福反面的話,讀起來似乎奇怪,但這應許的關鍵是表明上主保護在異鄉之地的亞伯拉罕,那些咒詛亞伯拉罕的敵人會成為上帝的對敵,上帝會親自對付他們。

5.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萬民因你蒙福」是創世記中重要的主題,由一人、一家、一族開始的呼召和應許,最終實現在耶穌身上。誰想到新約首卷福音書的首句話是:「耶穌的家譜如下:耶穌基督是大衛的後代,大衛是亞伯拉罕的後代。」「賜福給萬民」這普世性的偉大應許,上帝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耶穌來完成。

× × × × × ×

一位走鋼索的冒險家預備在尼加拉瓜大瀑布上走鋼索,這消息轟動美國與加拿大。這人照時架設鋼索,在眾目睽睽中走完鋼索。之後,他問觀眾說:「你相不相信我能揹一個人走完鋼索?」大家都回答:「相信,沒問題!」冒險家又問:「誰願意坐在我肩上讓我們走過去。」這時現場沒有一個人敢上去。後來,有個小孩自告奮勇上去,坐上冒險家的肩上,並來回走一趟。大家都非常驚訝,這小孩怎麼那麼大膽?一群記者在小孩下來後一擁而上,幾乎都一致地問:「你怎麼那麼勇敢?」小孩很輕鬆地回答:「沒什麼啊!因為走鋼索的人是我爸爸。」

我們要留在舒適圈,可以有一萬個理由,但對那位小孩,只有一個理由:那個人是他爸爸!上帝是我們的天父,問題是:我們敢不敢坐在上帝的肩頭上去面對信心的挑戰?

在待降節的第二週,上帝邀請我們,看誰願意走出舒適圈?放下一切攔阻的因素,大膽踏出信心的一小步,經歷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一大步?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92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