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45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反思基督徒對傳染病的價值判斷
作者 / 呂宗學

【編按】本週是關懷愛滋主日,讓我們正視與反思從過去的愛滋病到近期的猴痘、肺炎疫情,引發的連串對疾病與患者的歧視。

相較於非傳染病(心臟病或糖尿病),傳染病(譬如愛滋病或新冠病毒感染)容易引起情緒與價值判斷,對於感染者會產生不同的對待。

首先談到情緒,當一個新興傳染病爆發流行時,因為未知的高致死率與傳染途徑,會令民眾恐懼且害怕接近感染者。從1981年的愛滋病、2003年的SARS,到2020年的新冠病毒、2022年的猴痘,都有類似的情況。

至於價值判斷,以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為例,基督徒常會因為感染途徑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價值判斷與對待。如果是血友病患因為輸血被感染,或是醫護人員因為搶救病患而被感染,許多基督徒會覺得感染者十分無辜,並認為應該要關心他們。但是,如果感染者是因為男男性行為感染,基督徒就會有不同光譜的價值判斷與情緒反應。

█引發價值判斷的不同光譜

例如右派保守觀點,就是指責這些罪人(HIV感染者)與罪行(男男性行為),認為他們的死是上帝的懲罰,罪有應得,並且排斥HIV感染者來到教會。往中間移動一點,則是接納罪人,但不接納罪行。可以接納這些感染者或同性戀者來到教會,但是希望他們為行為悔改認罪。

若將目光放在光譜的左邊,則是接納同性戀傾向的人與男男性行為,不認為這是罪行。除了安慰他們心理的需要,給予社會支持外,還會積極鼓勵他們,使用保險套或是服用預防性藥物避免感染。對於已經感染者,也會關懷他們持續服用藥物控制病毒量,大多數醫療人員都是採取這樣的觀點。作為一位醫療人員,即使是殺人犯或是敵人,如果有疾病需要治療或急救,大多數醫療人員都會一視同仁地給予醫治。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馬太福音25章35~36節)HIV感染者或愛滋病發病者就是病人,我們必須看顧他們。他們常常面對歧視和汙名、排斥或霸凌,也好像「赤身露體」,我們應該要給他們衣服穿,讓他們的身體與心靈都感到溫暖。

另有一群人抱持的是左派前進觀點,他們不是被動等患者來到教會或醫院求助,而是願意無條件地接納與提供照護。這一派是主動走出教會與醫院,與高機率感染的群體接觸,洽談篩檢與預防感染的做法。有時候這樣的主動關懷,還會熱臉貼冷屁股,遭到高危險群患者們排斥。

這個類型是多數公衛人的觀點,做法與臨床醫療人員不同。臨床醫療人員是採取一對一的教育諮詢,公衛人則會透過圈內人的社會網路系統,有組織地推動使用保險套與預防性藥物、篩檢等措施,並對已感染者建立關懷追蹤系統,給予感染者十足的安適感。

█公衛人員的禱告

更前進的公衛上游思維,還想要進一步解決更基本的貧窮困境,減少童年逆境經歷,以及基礎教育不平等的問題。如此一來,青少年很可能就不會輟學,成年人就不會吸毒。如同馬太福音6章10節:「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公衛人的禱告是,期盼建立一個不虞匱乏、安全、健康與公平的社會,很多高機率感染行為可能就不會發生,傳染病也能完全滅絕。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91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