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27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
作者 / 陳仁勇
鎖港修女院外觀。

那天我趁著冬天出暖陽,由馬公市區繞到案山,經過前寮、菜園,再走到鎖港和山水。沿路上各種樣貌的建築新舊雜陳,讓人感到眼花撩亂。

一幢幢古老的瓦房,有的屋頂已經半傾,牆壁剝蝕,露出了咾咕石。其間穿插著早期方正呆板的典型台灣水泥洋房,或新近流行的西洋風透天別墅,偶爾也有仿阿拉伯、希臘、西班牙或北歐各種風格的現代民宿唐突地聳立著。但不論樓房或是平房,只要有人住,都可以在門前看到美麗的盆栽。

一間破舊的小木屋,門前幾個塑膠桶和保麗龍箱裡豔麗的天人菊和馬齒牡丹,反映屋裡住了一位愛家的人。雖然這些堆放得毫無章法的盆栽,不如一旁新式洋房前庭整齊的花圃,但是他們愛家的心情相似,都是為了營造一個漂亮舒適的家園。

在歐洲萊茵河畔小鎮,看到家家戶戶在風格相似的窗櫺擺放花盆,種植爭奇鬥豔的花草,在這裡也看得到同樣的景象。就像在菲律賓馬尼拉貧民區的違章建築,我們同樣看得到花綻放在房前、窗下的塑膠瓶裡。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經濟條件,讓不同的家庭住在不同的社區和建築裡,但是人們有著相似的心情,營造並珍惜自己擁有的家。

█鎖港修女院的興衰

2013年,我走進鎖港的老社區,看到一棟破舊的紅白相間三層樓水泥洋房,很像漁港旁的警察哨所,但是外牆上大紅的十字架顯示這是一棟基督教建築。我拜訪住在這裡的教友富柏青和羅玉英夫婦,從他們的口中了解鎖港修女院興衰的歷史。

早期因離島生活不易,鎖港大部分年輕人出外工作,許多老人、小孩乏人照顧。1977年,白正龍神父邀請仁愛修女會到鎖港設立修女院與聚會處。修女們進社區服事獨居老人和病人,到家幫老人洗澡、剪頭髮、修指甲。她們也設立免費的托兒所(僅收取微薄點心費),讓無法上托兒所的小孩有教養和學習的環境。

近20年後,由於修女人數減少,仁愛修女會於1995年撤離澎湖。1998年,富柏青和羅玉英夫婦自中科院退休後,從新竹來到曾經的服役地點澎湖,看到鎖港修女院這個天父的家被棄置,覺得非常可惜。他們經過同意,重新整修荒廢多年的修女院,再次給教友聚會使用,並邀請鄰近的孩子到院內做功課、上主日課。

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鎖港修女院陪伴數百位鎖港地區的小孩成長,也培養幾十位年輕教友。羅玉英女士表示,這些事工能順利推動,是因為以前的修女在這裡立下很好的口碑,社區的家庭很放心讓小孩到修女院,知道他們來這裡不會學壞,而且會更懂事。

█誰是我的家人?

也許是隔著一片海洋,也許是遊客太多引起的反彈,讓我覺得澎湖人的地域觀念很強。初到澎湖時,常聽到當地人稱「你們台灣人」,覺得有點奇怪,好像到了異國。後來發現即使同屬一個鄉,也很在意是來自哪一個村的人。

有時候社區舉辦活動時,會遇到難以理解的地域觀念。譬如某個村的活動中心設立健康促進站,供當地老人進行健康的休閒活動。為了推廣,健康促進站想邀請附近居民參加,但是村長和村民都反對其他村子的人來,因為他們認為活動中心是他們的,他們視為自己的家,不能給外人使用。

羅德信(Antonio Crotti)神父在《台灣海峽中的澎湖:風與沙之島》這本書裡,也記述了當地村民一些狹隘的地域觀念。譬如各村舉行大拜拜時,通常是村民分攤祭拜費用,但若舉行村際聯合大拜拜,村與村之間就會因費用分攤問題引發衝突。此外,村與村之間也有不成文的捕魚界線,有時會因為捕撈過界而打群架。隨著交通進步,居民遷移多了,地域觀念逐漸模糊,但村里長選舉區域的劃分,或公部門對社區補助費用的限制,卻促使地域觀念再生。因為強烈的地域觀念,居民很難理解外國宣教師為什麼來到澎湖,是有什麼居民不知道的利益?這種懷疑與好奇,正好給神父傳教的機會。

█人不獨親其親

傳統儒家提倡「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希望社會能「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但是,幾千年來,儒家這些美好的大同社會願景始終未能實現,反倒是嚴刑峻罰因為立竿見影而常常被用以治國。人們用鐵門、鐵窗堅固家的門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仍只是遙遠的理想。

比較不同國家和社會,家的延伸空間也有所差異。在經濟較富裕的民主社會,人們把家庭的氣氛拓展到整個社區,甚至整個城鎮,所以我們會看到整排房舍同樣美麗的景象。近幾十年來,台灣的鄉村逐漸有社區營造的企圖,但常常因缺乏共識,出現這裡一塊、那裡一塊的「美化」景觀,而且無法持續,落得半途而廢。

雖然台灣社區拓展家庭空間的觀念較弱,但家族凝聚的力量卻超越歐美。在澎湖,各村落普遍人口外流,所以荒廢、坍塌的房子很常見,但是各氏族宗祠的清潔維修仍然很講究,顯示族人即使在外,仍然心繫家族的延續。

家庭觀念的拓展一向是教會的傳統。有一次耶穌對群眾講道時,祂的母親和兄弟來找祂,有人告訴耶穌:「祢的母親同祢的弟兄站在外邊,想要同祢說話。」耶穌藉機提醒群眾,反問道:「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不論是誰,口要遵行我天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參馬太福音12章46~50節)

教會會友雖然互稱弟兄姊妹,情感上卻很難和家人一樣親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鎖港的修女、富柏青夫婦實踐耶穌的教導時,嘗試拓展家的概念。修女雖然沒有結婚、沒有兒女,但是當她們發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時,鄰舍就成為她們的家人。

我們往往在親友之間熱情相助,但是對陌生人冷漠以待,或無視社會的不公不義。若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家是否乾淨、安全,卻忽略馬路、社會和社區是否一樣安好,就是忘記了社會是個人和家庭的延伸,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就不會有和諧溫馨的家庭。耶穌要我們不只珍惜家的親情,更應進一步拓展家的概念。看著鎖港和池東等地的修女院,我相信,這樣的家越興盛,社會就會更安詳;這樣的家越萎縮,社會就會更擾亂不安。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40期

相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