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0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凡所求的,不一定得著
作者 / 陳南州

█誰沒有「祈禱,卻未蒙應允」的經驗?

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快三年了,疫情仍然嚴峻。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已經三個多月了,和平仍然遙遙無期。這段期間,有多少人為疫情、和平祈禱?

耶穌說:「凡祈求的,就得到。」(馬太福音7章8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可是,我們沒有「祈禱,卻未蒙應允」的經驗嗎?英國作家路易斯(C. S. Lewis,或譯魯益師)在《飛鴻22帖:魯益師論禱告》(Prayer: Letters to Malcolm)這一本與朋友談論祈禱的書中,第11章的標題是〈凡所求的,不一定得著〉。他這樣說:「每一場戰爭、饑荒、瘟疫,差不多每一宗死亡,都是禱告沒有蒙應允的紀念碑。」

路易斯不相信祈禱嗎?他信!他鼓勵人祈禱。他有說錯嗎?應該沒有!不提戰爭、饑荒、瘟疫,試想,有多少人在病痛中祈禱求醫治,卻沒有痊癒?這些人祈求,卻沒有得著,不是很明顯嗎?若路易斯這樣的見解沒錯,那,我們要怎麼解釋耶穌有關祈禱的教導?

█「祈求,不一定得著」是必然的事

在解說耶穌這一教導之前,我們想想,所有參與各項賽事的基督徒,比賽前若都祈禱勝利,是不是每場比賽之後,總是會有一人會經歷到他的祈禱落空了?

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得到所祈求的一切;就算是使徒保羅也沒有。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提到,他為一種像刺糾纏在他身上的病痛,曾三次祈求主把這刺移去,主卻回答他:「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因為我的能力在你軟弱的時候顯得最剛強。」(哥林多後書12章7~9節)保羅沒有信心嗎?他沒謙卑、持續地求嗎?應該不是!保羅的自述指出一件事,主有垂聽和回覆,卻沒應允他的祈求。

路易斯在〈凡祈求的,不一定得著〉中說:「我並不是問為什麼我們的祈求常被拒絕。人們都可以明白為什麼必須如此。因無知,我們祈求的往往是對自己或對別人有害處,或本質上是不可能的;又或者,應允一人的祈求會使另一人的祈求被拒。我們的意志會覺得很多是難以接受,但我們的理智不會覺得它們是難以理解。那真令人費解的,不是何以被拒的祈求是那麼多,而是何以那相反的結果是如此奢華無度地被應允。」

路易斯並沒有說錯。嚴格來說,沒有人全然具備耶穌所教導祈禱應有的態度。其實,我們不必問為何我們的祈求沒有得到應允;反之,我們要為我們祈求而得到的應允感到驚訝,並感謝上帝。從上帝的眼光來看,我們這些小信的凡人,絕大部分的祈求若不是不必要的,也可能是對我們與他人無益、有害的,甚至是我們自己並未覺察的貪婪。凡祈求的,不一定得著,是必然的事。我們所求的,不一定得著,我們應該要有自知之明。
有人說:「期待祈禱得著應允,需要等候上帝的時間。」我們是需要等候,然而,在戰爭、瘟疫、病痛中死亡的人,上帝並沒有在他們存活時應允他們的祈禱,不是嗎?

█上帝並非給予可任意填寫的空白支票

另外,有人在講解馬太福音這一段經文時說,上帝已經應允我們的祈禱。這好像上帝開給我們一張空白支票,我們要有信心填上我們的需要。耶穌的確教導人們祈求,也要人們對上帝的愛有信心,可是,這意謂著上帝給我們一張空白支票,讓我們隨意填上需要的數字嗎?這是耶穌教導「凡祈求的,就得到」的真諦嗎?

著名的靈修書籍《荒漠甘泉》,6月24日這一天的經文是以賽亞書45章11節。作者考門夫人(Mrs. Cowman)在經文之後的短文這樣說:「上帝說:『你們可以吩咐我。』這是何等的權利!我們可以吩咐上帝嗎?可以。」

考門夫人根據以賽亞書45章11節告訴讀者:「我們可以吩咐上帝。」很遺憾,她所引用的譯文並不是正確的翻譯。她說,上帝讓人跟他建立一種特別又奇妙的關係,人可以大膽、勇敢地向上帝祈求。這是正確的,但這一經文的意思並不是說人可以吩咐或命令上帝,經文的意思剛好跟考門夫人所了解的相反。上帝經由先知傳述的是:人無權告訴上帝該做什麼。祈禱絕不是命令或吩咐上帝替我們做事,上帝不是隨傳隨到的僕人,上帝是我們的主。人們若想藉著祈禱操控上帝,那就是行使巫術,而非基督信仰。

█「凡祈求的,就得到」的真諦

在馬太福音通稱為「山上寶訓」的段落中,耶穌不只一次提到祈禱。在「凡祈求的,就得到」的教導之前,也就是6章末了,耶穌勸勉人:「不要為吃什麼、喝什麼,或穿什麼操心;這些事是不信的人所追逐的。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他就會把這一切都供給你們。」(31~33節)耶穌清楚告訴跟隨他的人,不要為日常生活需求操心;上帝知道我們的需要。耶穌要人們追求上帝的主權──上帝國,祈禱上帝主權的實現。

在這樣的文脈裡,耶穌說出「凡祈求的,就得到」的教導。耶穌用來解說他的教導的例子,是以「有用」(麵包)和「無用」(石頭),或「有益」(魚)和「有害、危險」(蛇)對比。藉著這樣的對比,耶穌指出,天父上帝比地上的父母親更有恩惠與慈愛,會把更好的賜給向他祈求的人。那更好的是什麼?就是上帝主權的實現!上帝國!祈求上帝主權的實現,我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就會獲得供應。

耶穌用來教導「你們祈求,就得到」的用語,很可能是流傳在耶穌時代,巴勒斯坦乞丐間的智慧,他們認為只要持續地求、尋找、敲門,人們就會給予他們幫助。然而耶穌轉換這種圖像,焦點不是人堅定且持續的態度,而是比世上父親更仁慈、善良,樂意賜美好東西的上帝。因此,這一有關祈禱的教導,重點不在祈求的人,或是人們祈求什麼、怎麼求,而是當人們藉著祈禱把需要帶到上帝面前時,表明人們跟上帝的關係;我們像是無助的兒女,要全然仰賴上帝。祈禱是子女和父母親間關係的聯繫,如同父母親的上帝會在他的慈愛中供給兒女所需。

█無論如何要祈禱

我們捫心自問:耶穌所教導的祈禱的態度,我們能做到多少?我們大多是平庸的凡人。我們或許大錯不犯,小錯卻不斷,也很少人有耶穌所說的那種信心。「祈求,卻沒有得著」可能是很多人的日常經驗。然而,經驗「祈禱,卻未得到所祈求的」,既不暗示沒有上帝,也不表示上帝沒有垂聽。上帝聽到人們的祈求,不代表人們心想事成。其實,很多聖經人物都有哀嘆上帝不聽他們的祈禱的經驗,但是他們持續祈禱,信靠上帝,跟上帝交談。

有人強調,祈禱未蒙應允是我們的罪攔阻我們的祈禱上達天聽。然而,在聖潔、公義的上帝面前,誰沒有罪?我們是要認罪悔改,但,我們不可能在全然聖潔之後才祈禱。我們不是聖人,也不可能成為聖人;我們是蒙赦免的罪人。上帝知道我們是罪人,但他仍要我們祈禱;罪人更需要親近上帝,向上帝祈禱。

祈禱常常未按著祈禱者一己之心願實現,再一次提醒我們思想我們的實況:人是有限、軟弱、有私心的存有,沒有人是聖潔、完美的;祈禱是跟上帝交談,是身為上帝兒女的責任;祈禱的重點在親近上帝,跟上帝維持關係,不是向上帝要什麼。

然而,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應該祈禱。雖然我們信心不大,我們仍然可以像那被鬼附身之孩子的父親那樣,親近耶穌、向耶穌告白:「我信,但是我的信心不夠,求你幫助我!」(馬可福音9章24節)我們還是可以如同使徒保羅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你們應該一無掛慮;要在禱告中把你們所需要的告訴上帝。」不過,「告訴上帝」不是命令上帝,給上帝開一張需要清單。

我們要一再地提醒自己:在我們祈求之前,上帝知道我們的心意。我們要謹記一件事,我們是藉著祈禱這一行動,表明我們沒有忘記上帝,同時提醒自己,我們祈禱的目的不在上帝給我們什麼,而是享受我們跟那位比世上父母親更愛我們的上帝的關係。我們最需要的是上帝的同在。

宗教改革家加爾文(John Calvin)在論祈禱的篇章中,根據聖經提出「合理禱告的四原則」:敬畏和虔誠、承認缺乏誠懇祈求、棄絕自義祈求寬赦、抱持信心和盼望。接著他說:「這裡應當說明的,就是上帝對我所論到的關於合理禱告的四原則,並沒有絕對嚴格的要求,以致於拒絕了一切他認為沒有完全的信心或悔改,和熱烈的忠忱及良好的意念打成一片的祈禱。……沒有一個人曾經完全達到這樣的境地。」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沒能完全符合耶穌有關祈禱的教導,我們還是可以,也應該祈禱,上帝仍會垂聽我們的祈禱。

我們不是憑著自己的身分和美善,也不是自己的敬虔來到上帝的面前。人固然不該犯罪,但不能因為罪自覺慚愧、不配,而不祈禱。20世紀深具影響力的瑞士神學家布仁爾(Emil Brunner)說:「信仰是在祈禱中存活,信仰無非就是祈禱。……當我們停止祈禱時,我們也不再相信上帝了。」(參閱陳南州著,《祈禱——跟耶穌學習祈禱》,台灣教會公報社,2022年。)

雖然「凡所求的,不一定得著」。但我們仍要常常祈禱、親近上帝,跟我們在天上的父母保持和好的關係。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68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