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7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留給後人無價寶貝的傅祥露
作者 / 傅恩平

臺南業餘文史工作者康文榮長期致力於新化地區歷史資料的發掘;在新化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中,有一位與教會淵源深厚,且學、經歷突出的老會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因緣際會,康先生今(2015)年三月,從這位老會友的後人處,覓得其「傳家之寶」,為他一點一點拼湊而成的地方史,提供了生動的佐證;這套令他興奮不已的「獨門秘藏」史料,就是一本雖已斑黃、內容卻仍完整詳盡的《基督教傅祥露家族家庭族譜》,以及族譜始作者傅祥露的私人筆記和家族照片。

※傅祥露的基督教族譜

在鹽水港(今臺南鹽水)人王金龍於大正五(1916)年發行,花飾、彩印的基督教族譜(參見賴永祥文)封面上,用秀氣的毛筆字寫下「寶貝」二字(見附圖一)者,就是新化教會的初代執事、長老傅祥露(1882~1959)。出身「新化南里山豹」(今臺南左鎮澄山)的原住民家庭、定居『新化街礁坑子』(今臺南新化口埤地方),身為承先啟後的「第二代基督徒」,傅祥露在他逾78年客居於世的旅程中,見證了清朝、日本、民國三個時代的戰亂與承平、變遷和發展。

傅祥露的父親傅水,不僅是傅家的「第一代基督徒」,也是這個家族從父姓「傅」的第一代。據族譜記載,傅水為「平埔族」裔,即清代所謂「熟番」,現代歸類為「西拉雅族」;原籍為『臺南廳外新化南里山豹庄』,是當地一『甲長』(10戶之長,類似今日『鄰長』)之家,務農(職業別記為『田畑作』)為生;他生於1861年,20歲與李尾結婚,夫妻兩人皆依原住民傳統習俗從母姓,兒女卻都改從父姓,大概是受了漢人的影響--不過,從傅水、李尾夫婦留下的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出,李尾未曾從漢俗纏足,有著一對健康的大腳。

族譜還記載了傅水、傅祥露父子於明治三十(1897)年聽道。那是臺灣受日本統治的第三年--撇開兩百多年前曾影響過臺灣的歐洲宣教士不算,儘管經過蘇格蘭長老會宣教士在臺南地區三十多年的拓荒,基督教在一些民俗信仰根深蒂固地區的傳播,才正要展開。傅水信主得救的經緯不詳,傅祥露則是在聽到福音的二十多年後,才於大正八(1919)年,由第一代臺灣人牧師劉俊臣(參見林淳義、莊德璋文)施洗,歸入主家。

傅祥露是傅水與李尾的長男,生於清光緒八(1882)年,還有二弟保吉、三弟太山,以及妹妹紅蟳。他詳實記錄了父母和自己的生平事蹟,且保留了日治時代官方的戶籍文件,使我們得知傅水由『臺南州新化郡左鎮庄山豹』的原籍,移往『新化街知母義』(今臺南新化主要市街南郊),昭和七(1932)年「隱居」、翌年辭世;傅祥露繼任戶主後,又在『新化街礁坑仔』,即虎頭埤東面的丘陵地帶置產,將戶籍遷往該處。

※漢文私塾和公學校教育

相較於傅水單純的農夫生涯,傅祥露的學、經歷顯得豐富多采。除了族譜,他本人親筆記下的「重要記錄」,更是鉅細靡遺,詳載從「大東亞戰爭」(中日戰爭)始戰、二戰終戰等世界大事,到親人生卒、旅行、結婚、買賣、債務、地籍資料及各房家產分配……等記事;不獨此,他用作記事本的那冊昭和十四(1939)年印行的『嘉義郡青年團幹部必攜』,印有日本國歌、天皇敕詔、『臺灣行進曲』及其他政治歌曲、各級青年團綱領……等戰時政治教育材料,甚至附有圖示的體操分解動作,本身也堪稱一號有趣史料。

傅祥露所受教育,始於15歲時入『崗仔林庄汪培英先生書房』學習漢文(崗仔林與傅家原籍地山豹均位於今臺南左鎮);經三年私塾教育後,又入學『大目降公學校』(新化國小前身)就讀三年,完成基礎的現代國民教育。公學校畢業後,他志願服軍役(臺灣「本島人」在日本軍中,應係充任最低階的非戰鬥雜役人員),編入臺灣守備步兵第十二大隊第四中隊,就同隊「士官」(日文所謂「士官」即中文之「軍官」)學習筆算、「國語」(當時指日語);滿三年「退營」(退伍)時,已是位將滿25歲的知識青年。

傅祥露自20歲就讀公學校時,即與小他兩歲的妻子李月牽手結縭、白頭偕老,共得二男、五女(不含三名早么之兒);夫妻倆為長男取名「厚霧」,三至五女分別名為「貴品」、「貴米」、「貴金」,反映孩子出生之際的天候、市況,相當有趣。

1915年八月,一場武裝抗日運動自臺南『西來庵』起事,震動全臺;那時傅祥露滿35歲,在設於『大目降街』(後改稱『新化街』;即今臺南新化)的官營『糖業試驗所』工作,正邁入第10年。抗日軍一度進逼大目降地區,卻很快在『噍吧哖』地區(今臺南玉井)敗於派來鎮壓的日本軍警;事後,軍警在鄰近地區大肆屠殺男丁,可能有數以千計的無辜者受害--由於屠戮最慘的地區鄰近傅家故里,加上因參與抗日被捕處死的蘇有志是新化街富紳,也曾從事糖業,傅祥露很可能與捲入這『噍吧哖事件』中的人物有過交集;只可惜從現有資料中,無法看出當時傅家所受影響。

※進入糖業試驗所

傅祥露投身糖業,肇自明治三十九(1906)年,以『糖業講習生』身分入『臨時臺灣糖務局』講習班學習現代化製糖技術,然後開始服務於糖業試驗所,直到昭和七(1932)年退休止;這二十多年間,他由領日給的『工手』(支領日給)做起,經歷『傭』(日給提高)、『雇』(支領月俸)等階段,最後升任『助手』--前十年間,日給由0.45円累升到0.75円;若以每月工作25天計,是相當於月入十幾円的不錯收入;退休前,最高曾月領九十五円,對照日治中期臺裔公學校教師、警察、車掌……等基層人員二十円左右的月俸(參見陳柔縉文),這是非常好的待遇了。

因為有高薪,傅祥露在新化街郊外的『礁坑子』置了地產,由家人從事畜牧--今日的口埤教會,即興建在當年他分予家族晚輩的地業上;昭和八(1933)年,退休不久的傅祥露在此起造「壹棟五間」之瓦葺家屋--那時五十出頭的他尚未「升格」祖父,長男厚霧服務於新化(原大目降)公學校,並在台南東門教會擔任書記,次男皆念則去臺北任職於鐵道部。昭和十一(1936)年,傅祥露出任『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新化II區原料委員』(『灣裡』即今臺南善化;『灣裡製糖所』乃『善化糖廠』前身),並活躍於新化街、虎頭埤等地的公共事務。

1937年,日本與中國全面開戰;正值青年的厚霧和皆念,在軍國主義的時空背景下,分別以『義勇團員』和『運轉手』(駕駛)的身分,投入了華東戰場--厚霧就在這動盪的時局中,匆匆由上海返鄉成婚(見附圖六)。太平洋戰爭後期,由傅祥露收養的姪兒連勇,也受徵召派往南洋戰場,所幸三人最後都能平安回臺。戰後,1940年代後半,六十多歲的傅祥露因瘧疾和「赤痢」兩度大病。到了六十九歲那年,這位從照片中看來短髮蓄髭、西服革履,有著現代化形象的長者,突然決定留起頗有古風的飄然長鬚(見附圖七);究竟是何種心境轉變使然,頗耐人尋味。

據族譜中長男厚霧的接續記載,傅祥露於民國四十八(1959)年八月的一個秋夜,於次男皆念在臺北的家中用過點心米粉湯、準備就寢時突發腦溢血,送醫不治,享壽78歲;記事者還在族譜中的『遺言』欄位,手繪置有十字架的基督徒『傅祥露之墓』外觀設計圖,旁及一些「世俗人」的墓地風水考察記錄--雖不符合基督教體統,孝心之真誠與細膩卻同樣感人。

※熱心參與教會事工

回顧傅祥露的青年時期,基督信仰才剛剛在民俗信仰根基深厚的新化地區萌芽;傅氏有幸親身見證、參與新化教會的創設和開拓,得救、受洗後,繼續追隨劉俊臣牧師等宣教先鋒,在這座福音的新禾場上耕耘。

在傅家後人保存的一張以毛筆小字抄錄的紙張上,詳細記錄了新化教會設教四十周年感恩禮拜的程序,以及新化教會簡史--推測應為傅祥露於1954年時憶往而誌。據此記錄,劉俊臣牧師於1914年在當時堪稱東臺南地區經濟、文化重鎮的大目降街建立會堂,最初卻只得租一「牛稠」(牛舍)為聚會之所,後來不得已移往會友李照耀家;前三、四年外無母會照顧,內乏長執處理事務,直到1921年建堂落成,才舉行第一次選舉,選出李照耀為長老、傅祥露為執事。這時傅祥露才受洗兩年,可說他的個人信仰,是與新化教會一同萌芽、成長的。1926年,已過不惑之年的傅祥露被選為長老;自糖業試驗所退休後,他兩度出任主日學校長,到1952年滿七十歲時為止。

據今日傅家長輩描述,早年傳道人人數不足,兼之各地區間交通不便,丘陵地帶裡小堂會的教友且需以便轎、翻山越嶺將牧師「扛」來牧會;然而,一旦嚐過救恩的甘美,便全心向道、不改其志。開拓之艱辛、信仰之堅定,可見一斑。

撫覽史料,遙想故事;原來,先人留給我們真正的無價之寶,是那對道路、真理、生命不變的追求和信靠。

◎參考史料:

賴永祥,《教會史話》496(1999年5月16日《台灣教會公報》2462期;網址:http://www.laijohn.com/book5/496.htm)

林淳義、莊德璋,〈劉俊臣牧師——第一代的台灣人牧師〉(1999年12月10日,《新使者》雜誌第55期

陳柔縉,〈王永慶早年的兩百圓有多大?〉(2008年10月26日,《聯合報》A4版)

文章來源:新使者雜誌第14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大專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