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0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畫中有道】走進人群的耶穌
弗里茨.馮.烏德系列畫作
作者 / 虛吾
The Mealtime Prayer or Grace before the Meal (1885)

早期聖經題材的畫作,因考證資料不易,人物穿著、場景若不是出自想像,就是直接沿用當代,典型的例子是陳列於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的畫作,不少人物的衣著、容貌屬義大利地區。然而到了今時,探究古時資料工具便利,創作時可考證到細節,畫作自然比較能貼近時空背景。

也因此,德國畫家弗里茨・馮・烏德(Fritz von Uhde,1848~1911年)一系列關於耶穌的畫作就顯得耐人尋味。烏德的創作風格介於現實主義和印象派之間,筆下的人子與許多宗教畫相似,均為著長袍、蓄絡腮鬍,部分畫作還有光環以表神聖。但作品的背景及其他人物卻屬於畫家的時代,彷彿耶穌走進了當代,走到人群裡。

身為基督徒畫家,烏德用畫作表達他對福音的理解,古今交錯明顯是有意為之。他常以耶穌和農民、漁民、裁縫師等平凡人同在為主題,傳達道成了肉身、住在人中間的福音信息。

《餐前祈禱》

烏德的創作風格,從他最著名的作品《餐前祈禱》(The Mealtime Prayer)可見一斑。畫作中的耶穌身著長袍,但周邊人們卻是近代裝束。簡陋家具、泥土地板、灰撲撲的牆面,不僅主人家穿著樸素,餐桌上也乏善可陳,在在顯示這戶人家的貧寒。然而,那位應是主人的男子躬身邀請耶穌入座,孩子們引頸等候人子禱告,叫人感受到他們對耶穌的恭敬與歡迎。風格、主題相似的還有《基督與一個農場家庭》(Christ with a Farm Family),只是衣著與擺設略有不同,家族成員即將就座,而人子即將與這家人共進餐宴。

對貧窮人的關顧,是新舊約聖經一致的信息之一,基督更藉此向施洗約翰證明自己是眾先知等候的那一位,聲明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馬太福音11章1~6節)。新約揭櫫的福音信息還不僅止於此,使徒領受更深一層的意涵,即全權的主揀選軟弱、卑賤之人,叫人不能因蒙恩、有份於永恆而誇口(哥林多前書1章26~31節)。甚且,道成了肉身的意義,即是人子按著父的旨意、為著拯救選召的人,為他們成了貧窮,使他們在信道上富足(哥林多後書8章9節、雅各書2章5節)。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另一幅畫作《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Let the Little Children Come to Me)亦讓人動容。只見年紀不等的孩子們圍繞著耶穌,有的看上去還在牙牙學語,被女孩抱來人子跟前;有的衣著精緻,可能是家中的寵兒;有的赤著腳丫子,也許透露他的家境不是那麼富裕;他們皆滿臉期待地就近耶穌。而人子一手搭著依靠祂膝上的孩子,一手握住女孩伸出的小手,姿態盡是溫柔。

猶記得多年前,一位友人引用福音書相關的記載(馬可福音10章13~16節),認為孩子是純真無瑕,所以天國裡是這樣的人。其實這理解不夠正確,因為聖經指出人皆生於罪孽之中,世上沒有義人,孩子也不例外。所謂「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意思並非小孩純潔無瑕,而是他們軟弱而謙卑,人若不像小孩曉得倚靠上帝,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章3~4節)。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另一幅畫作《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Let the Little Children Come to Me)亦讓人動容。只見年紀不等的孩子們圍繞著耶穌,有的看上去還在牙牙學語,被女孩抱來人子跟前;有的衣著精緻,可能是家中的寵兒;有的赤著腳丫子,也許透露他的家境不是那麼富裕;他們皆滿臉期待地就近耶穌。而人子一手搭著依靠祂膝上的孩子,一手握住女孩伸出的小手,姿態盡是溫柔。

猶記得多年前,一位友人引用福音書相關的記載(馬可福音10章13~16節),認為孩子是純真無瑕,所以天國裡是這樣的人。其實這理解不夠正確,因為聖經指出人皆生於罪孽之中,世上沒有義人,孩子也不例外。所謂「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意思並非小孩純潔無瑕,而是他們軟弱而謙卑,人若不像小孩曉得倚靠上帝,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章3~4節)。

《以馬忤斯之路》

革流巴與同伴在以馬忤斯路上的經歷(路加福音24章13~32節),也獲得烏德的關注。他創作的《以馬忤斯之路》(Road to Emmaus),在看似歐洲的鄉間小路上,一人隨興地披著外套,一人負手拿著帽子,而一身藍袍的人子就近他們,三人身影穿過了樹蔭,沿著小徑朝遠方而行。

我們不清楚這一路下來他們談了哪些內容,福音書沒有詳實的對話紀錄。然而路加給了一道明確的提示,指明「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復活後的耶穌都給他們講得一清二楚了。意思是,舊約聖經中許許多多預表都指向了基督,耶穌給他們上了一堂聖經神學。

這段經文應該足以叫馬吉安(Marcion,110~160年)及和他持同樣看法的人噤聲。馬吉安因著舊約聖經難以理解,就否認舊約是上帝的默示。此做法迴避了舊約聖經的許多難題,卻不是新約作者的應對之道。我們經常在新約聖經看到「經上記著說」,正是因為新約作者認定新舊兩約都是同一位上帝所啟示,所以不斷陳明舊約在新約的應驗。兩約都是以基督為中心,也是上帝在亙古以前就已定下的旨意,新約的成就,正顯出上帝的信實及言出必成的權能(以賽亞書46章10節)。

■昨日、今日到永遠不改變

對今時的我們而言,烏德別出心裁的構圖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烏德所處的時空背景,人文景物已然和耶穌的時代大相逕庭,這位德國畫家的作品也多反映他對當代生活的觀察,但耶穌的形象仍與傳統畫作中的形象相差無幾。雖說傳統畫作中耶穌的形象是否正確尚有可議之處,但也毋須太糾結,畢竟那是出自眾多畫家約定俗成的結果。烏德刻意的今昔交會,確實引人思想聖經對耶穌永恆屬性的啟明(希伯來書13章8節)。

我們的處境一直在變,世界的變化在資訊化時代尤為快速,諸多前所未有的議題層出不窮。然而,聖經見證的真理沒有改變,不因世界的更替而更改一字一句。事實上,人類的本質也沒有因著時代而改變,仍是生在罪中而終將死亡的人,仍是虧缺上帝榮耀的人,仍是敵擋真道的人,這麼說起來,現代人即使有飛天遁地之能,實在與創世記3章墮落後的始祖沒有兩樣。

為此,耶穌基督成就的福音依舊不可或缺。因著耶穌成就的義,人得以解決罪的問題而稱義;因著耶穌設立的恩典,人得以解決死亡的問題而獲致永生;因著耶穌所流的血,人得以與上帝和好。這一切,正始於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81期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tz_von_Uhde,2023.07.22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