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52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另類的病歷表──台灣文學中的疾病
台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
作者 / 黃偉誌

生病是人類生命不可避免的事情,小至感冒發燒,大到致死疾病,每個人多少都有身體不適的時候。生病有時候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更可能波及全人類社會。人類歷史也常常因為疾病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肆虐歐洲幾百年的黑死病(鼠疫),都大大改變人類社會的樣貌。

歷史上也處處留有人類對抗疾病的痕跡,造就醫療技術的發展,例如對抗天花而生的疫苗技術,已是現代公共衛生不可或缺的防疫手段。但即使對抗疾病的手段越來越多,仍有更多新的疾病冒出,人們開始探索與疾病共存的方式。醫學發展也逐漸從如何「治療」,轉而探索如何「照護」。

疾病的成因、治療、預防等,都與醫學、公共衛生等專業領域緊密相關,與文學卻看似沒有太多關聯。然而文學卻能精確捕捉疾病帶來的變化,描寫患者、醫者、照護者之間的幽微心情,成為另類的病歷表。疾病是文學的重要主題,作家們以不同手法描寫疾病,呈現疾病的多種樣貌。有些作品直面書寫疾病帶來的威脅與身體不適,有些則將疾病化作隱喻,指向在社會中隱隱作痛的問題所在。

■台灣文學中的疾病

台灣自歷史記載以來,便與疾病緊緊相依。「瘴癘之島」或「鬼界之島」等稱呼,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上到處可見。例如在17世紀荷蘭來台時期,當時的《熱蘭遮城日記》便有多處紀錄,許多荷蘭士兵因罹患當地的「熱病」而倒下。清領時期來台採硫的郁永河,在其遊記《裨海紀遊》中詳述自己因台灣氣候因素而罹病。日治初期,日軍出兵來台時,多數兵力也因為台灣特有的風土病而折損大半。隨後,日本總督府便大力整治台灣的公共衛生。戰後台灣隨著醫療技術提升與醫療人才逐漸增加,也度過許多疾病風暴,例如盛行一時的烏腳病、小兒麻痺等。

疾病叢生的台灣,也讓治病的技術隨之發展。在西方現代醫療進入台灣之前,原住民族運用部落智慧與儀式,發展出特有的傳統醫療,漢人族群則仰賴悠久的漢醫學理來醫病療傷。隨著1865年馬雅各醫生來台,也開啟台灣接觸西方醫學的門窗。1895年開始,日本總督府為了整頓台灣的公共衛生,頒布一系列的法律命令,配合各項行政措施,試圖消弭台灣的傳染病。爾後成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開始培養台灣醫師人才。諸如杜聰明、賴和、蔣渭水等人,都畢業於該校,也對台灣後世的醫療體系建立有深遠的影響。戰後則隨著美援的挹注,台灣的醫療技術始終不斷更新。直到現在,台灣的醫療成就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疾病文學因應著這些歷史背景而生,將疾病巧妙融入於文學敘事之中。需要注意的是,文學中的疾病不一定等同於現實生活或醫學認定的疾病,有時作者會因為情節設計或是故事發展的原因,而讓疾病有不同的表現。因此當我們閱讀有關疾病的文學作品時,未必需要拿生活經驗來對照,而是需要觀察文學如何呈現疾病。

觀察台灣文學中的疾病書寫,大致上可以歸納出五類常見的疾病書寫:傳染病、精神疾病、心理創傷、慢性病/癌症以及近年常見的照護議題。台灣文學在這些不同疾病的書寫上都有豐富且深刻的作品,作家們不把疾病視為令人畏懼的存在,而是細膩觀察疾病帶給人類的影響及變化,並試圖提出療癒的方式或是對於生命的思考。

1. 傳染病

傳染病是透過不同途徑而將病原體感染至他人或其他物種的疾病。當大規模傳染病出現的時候,都會對社會產生劇烈影響。政府需要採取嚴厲的措施阻斷傳播鏈,一般民眾也需要嚴守相關防疫措施。在這種緊急狀態下,傳染病的出現也突顯社會既有的不平等,引發各種限制適當與否等討論。

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經常描寫貧病交加的情景,藉此批評當時政府對人民的漠視與社會不公。例如賴和〈一桿秤仔〉中的秦得參,便因為罹患瘧疾以致花費過甚,才需要上街賣菜。戰後,描寫傳染病的形式更加多種,例如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便用性病來隱喻美軍對台灣的進駐;王湘琦〈沒卵頭家〉則以神祕的班氏絲蟲疾病開啟有關鄉土與性別的討論。新興傳染病的出現也引發大眾的誤解,進一步汙名化患者。文學作品不僅要描述這些患者如何被貼上標籤,更會嘗試扭轉觀念且撕下標籤。

2. 精神疾病

不同於傳染病所引起的身體變化,精神疾病難以從外在觀察,需要仰賴相關專業來診斷與治療。隨著精神醫學的發展,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也逐漸增加。以往民眾對於憂鬱症、精神病等患者,可能會因為恐懼而加以排斥,但如今已對於疾病有較多的認識,也能夠取得相關資源。

精神疾病是台灣文學書寫的大宗,但文學敘述未必直書醫學詞彙,而是藉由語言的表現手法或故事角色的行為描述,來呈現瘋癲、憂鬱等異於他人的表現。文學內的瘋癲有時也突顯社會的不合理之處或是壓迫,尤其女性在文學內經常表現瘋癲的形象,原因就來自於父權社會的欺壓。例如李昂著名的《殺夫》,林市遭受長期的家庭暴力及性虐待後,最終精神崩潰,將丈夫當作豬一樣宰殺。而文學中的憂鬱,則是因深入思考個人生命意義而浮現的憂慮。也有因為與憂鬱症長期相處書寫下的思考。如詩人朵思、葉青便以許多詩作來闡述憂鬱症所帶來的痛苦。

3. 創傷

創傷指的是經歷心靈無法承受的重大事件之後,所留下的傷痕。而因創傷而生的症狀,如失眠、焦慮、出現幻覺等,經專業判斷後,則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過往台灣歷史發生許多重大的事件,而使許多事件過後的倖存者都因此出現類似的症狀。例如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甚至是戒嚴體制下的白色恐怖、太平洋戰爭底下的各種傷痛經驗等,都在許多人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

文學經常以創傷患者的病症發作為引,帶領讀者回到事件發生的現場,藉此回頭省思歷史意義,並與患者共感。這些多半是在事件過後,透過文學的筆來闡述,大多以報導文學的形式來呈現。戰爭或政治迫害所遺留的創傷,隨著解嚴與歷史研究紛紛出爐,讓許多人更加理解。而像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或是當代小說家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吳明益《複眼人》和《單車失竊記》等作品,都以各式文學手法來讓讀者體驗到這些重大事件所留下的傷痕。

4. 慢性病/癌症

內分泌相關的慢性病以及癌症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痊癒」的疾病,而需要藉由不同的醫療手段控制病情。患者的生活會因為疾病,而讓「控制病情」改變原本的生活模式。原本習慣的生活圈也增加固定回診的行程。

作家杏林子因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而使關節難以行動,並不斷發痛。但是她提筆寫下了《生之歌》,抒發對於生命的頌讚與體悟,也因為信仰而獲得生存的力量。以小說聞名的平路,因罹癌後而寫下《間隙》一書。她將罹癌視為生命中的「間隙」,也在這段間隙之中思考生命及寫作的意義。

5. 照護

近年來,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長照議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照護需求逐漸增加,許多人也都面臨到照護帶來的壓力,因此重新思考患者與自己之間的關係,並成為作家們書寫疾病時的另一個重要面向。

隨著許多作家開始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近年來也越來越多相關作品出現。鍾文音以《別送》獲得2021年台灣文學獎的年度大獎,小說內容詳述照顧病重母親與主角走上旅程的兩相呼應,為近年來照護議題的重要作品。其他也有像是醫療人員從自身專業發出的省思,例如田雅各所寫的《蘭嶼行醫記》便記錄許多現代醫療與傳統部落的矛盾。移工看護也藉由文學來吐露在異鄉工作的心聲,如「移民工文學獎」便有許多相關作品描述。

■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特展

由上述的介紹可以看到,各式疾病在台灣文學中呈現出不同面貌。疾病帶來的不僅個人身體的變化,也牽涉到社會發展與歷史背景。疾病的發生不單是一個人的事情,也影響到家人、醫護乃至於全球社會。台灣文學細膩刻劃疾病帶來的威脅,卻從中提煉出對於生命的思索,讓讀者可以更加珍惜當下。國立台灣文學館於今年 (2023年) 3月24日到10月29日展出「寫字療疾──台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結合文學與藝術裝置,呈現台灣文學中的疾與療,邀請你一同來觀賞。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12期

相片提供:台灣文學館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