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72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戰亂魅魘的解脫
淺釋個人及族群的殤慟記憶、遺忘與療癒
作者 / 林世光

台灣社會跟戰爭歷史有著密切連結,從某個層面來看,幾乎所有族群的居民背景都與戰爭的後遺症有或多或少的牽連。台灣各個族群的集體認同,又與戰亂中陣營的身分交揉牽扯、甚或相矛盾,背負著既深刻又個人化的記憶與情感糾葛。

■戰亂對個人、族群和國家的影響

阮越清在《一切未曾逝去》中曾寫道:「一個戰爭要打兩次,一次在戰場上,一次是記憶裡。」台灣社會曾經歷過多次戰亂,包括:被割讓的驚駭與殖民印記、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冷戰、白色恐怖等痛苦糾纏。時代讓海峽兩岸人民曾分屬不同陣營,隨即發生中國的國共內戰,各族群也背負著自己的戰亂記憶與夢魘。另一方面,想擺脫痛苦記憶,求取勉強的遺忘,則又出現了對於戰亂的「失憶」,種種情緒和行為的表現,對於個人和族群的殤慟療癒都是關鍵的阻礙因素。這也是台灣社會面對深層的心理療癒,無法逃避或省略的課題。

戰亂造成社會的集體記憶有個龐大又深沉的鑿痕,對戰爭記憶的詮釋,也是探討國家認同的切入點。台灣在長期戒嚴期間,黨國意識被灌輸到國民教育中,單一視角的教育框限了這塊土地的所有族群。不難想見不同族群的自我意識,加上戰亂詮釋的歧異混淆,形成的矛盾遂衍生成族群間,對於國家認同的困惑與掙扎。

要擺脫「戰亂遺緒難民」的夢魘,個人需要從戰亂的記憶中開始,探討和尋求對戰爭雙方(甚至多方)的了解和寬恕,才有可能真正地遺忘和療癒。國共內戰和台灣的二二八事件都留下了戰亂的後遺創慟,沉潛的哀傷擴大了既有的社會矛盾,也容易隱存互相對立的意識。

戰亂不僅帶來包括基礎硬體設施和經濟活動的百廢待興,戰亂形式的得勝方,更往往以強迫形勢的政治組織力量,企圖重建已然破碎的政治和社會秩序。戰後的執政體透過教育各種宣示,試圖強化自身執政的有利說辭,例如「愛國」和「效忠」,但這反而掩蓋了戰亂的殘酷現實──背離、出賣、家破人亡和身心創殤等帶來的深刻感受。若忽略了這層面及領域,經歷過戰亂的人們內心情感的巨大負面能量,則會依然竄流於個人與社會,促生「戰亂遺緒症候群」。

■實現公正遺忘的鑰匙

記憶和遺忘是相互存在的,人們無法永遠記得所有事,文明的演進也隨著自然的遺忘而發生。為了讓受創的心靈得到修復和平安,我們需要儘量以真實、公正、廣闊和符合人性倫理的方式來面對記憶,並進行「明智的遺忘」。公正的遺忘不容易實現,除非公正記憶的條件得到滿足或達到寬恕。

要克服自己因戰亂或不公迫害而產生的創慟、從痛苦記憶的泥沼自拔,一個策略是記憶他人的苦難。嘗試從他人的創殤慟苦來看自己的創慟。這不是沉溺或哀悼過去那不再可能實現的自我,而是移轉為自己現在與未來可以更新並成全的人。

回顧時代的戰亂悲劇,難掩心中同理的戚戚。知道遭遇這些時代波瀾悲慘命運的人們,時代浪濤印留在他們生命的創慟。個人深信,在人性共通情感的基礎上,台灣不同族群本該可以相諒、相惜、乃至相知、相容。為了實現這一點,寬諒需要引入,不再被外加的國家主義框限,之所樹立對於他者的敵意。我們可以在人性共同情感的基礎上,重新覽顧個人記憶,尋求理解他方角度的感受與詮釋,形成一個更新的敘事視野,嘗試走向公正記憶與公正遺忘的時間河流。戰亂暴力和對戰亂的記憶,肆虐廣泛領域,或隱或明地重塑了戰後社群,也改變了社會對政治和體制秩序的看法。這也是進行轉型正義工程所需要掌握的認知。

因此台灣社會的療癒,並非僅是自我中心地撫舔歷史殤慟,而是包含了許多療癒過往殤慟的功課,如釐清、諒解、寬恕、重新詮釋過去的錯誤,甚或遺忘。其中的步調,很大部分乃依當事者或關連者自己內心情緒療癒的程度而定。對於曾經受到戰亂或體制迫害的人,並不能期待他們能夠理所當然地寬恕。那些過去不是只被他方要求或期待遺忘(just forgotten),而是需要公正的遺忘(a just forgetting)。不論是對於戰爭的贏家或輸家,遺忘的挑戰總是與寬恕緊密相連,而真誠的寬恕──對他者也對自己──是實現公正遺忘的鑰匙,深層的怨恨才得以逐漸消解,進而形塑自我更新的敘事視野,讓新生命的素質得以展開,這對個人和社群均具重要意義。

■真誠寬恕:深刻的慰藉之源

在重建關係的過程中,尋求信任與學習付出,是踏出原諒的重要一步,也是實現公正的記憶和公正的遺忘的引導。也要以共觀的角度,看待存在於歷史痛處破口同時期的內外因素,從中更認清台灣在各重要關鍵的時代處境,並將其灌注在自我主體性新建構的體質中。需要記得,創殤與悲傷的治癒不僅關乎事件本身,更關乎人、人性。事件和故事,雖然重要,如前述,但會被以不同的角度,由不同身分的人重複講述。出於對共同人性基礎的關懷,陪伴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是實現療癒的方略。當台灣的故事可以被娓娓道來,傾吐這塊土地過往人與事的情感及其人生的付出時,台灣就走進了社會療癒的歷程。

想對戰亂做完整視角、涵蓋各層面地描述與記錄,現實上恐怕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透過更人性化或從個人經驗,去同理那些遭逢戰亂禍害(直接或間接)、承受深刻心理創殤的身家個人,並探索其意義和尋求撫慰,這是不可或缺的療癒因素。必須了解,戰亂與仇恨之非彼即此的衝突二元性,往往是同一個事實的不同面向,雙方其實不一定真的只有對立角度。每個涉入暴虐衝突的人,就其人性面本質都已受到戕害。在弔詭的歷史背景時代下,被情勢帶入衝突的眾多個人,往往不是真的在人性上對立,而是處在當時現實的不同方。經過時代的變遷和沖刷,人們需要面對生命珍貴的本質,拋下過去桎梏的意識框架,尋設人性共通面的重新敘事。而新的敘事不再被怨恨或仇恨所推動,而是透過純然的寬恕,不僅是為了他方,也是為了自己。這樣才能進入公正的遺忘,達成外在和平和內心的安息。療癒過去的創殤,遂可期可待。

要療癒創殤,可以採取多種可行的行動,包括已經在進行或有所成就的行動,也可以建構系列來承認每個參與方的敘事與教訓,不論是被認為的加害者、旁觀者或受害者及其家屬。此外,可以鼓勵公民社會自由表達每個人對過去經歷、感受、甚至異議的看法,並引導彼此真誠(而不受他方指責)地互相道歉等。這種深刻的慰藉,乃在真誠的寬恕中存蓄。

■卸下動亂沉疴,療癒安息融和

時光的區隔,地理區域的分野,使得台灣的不同族群承受著各自的戰爭動亂,這些直接或間接的殤慟,沉潛於個人或群體長久未曾療癒的記憶魅魘。流竄其生命且浸潤形塑安身立命的隱藏意識,則造成認同分歧的暗流。因此,社會需要嘗試以共通情感的人性平台,尋求相互諒解和寬容。相信台灣社會在經歷多少代人的哀怨、創殤、鬱沉、悲憤之後,可獲得彼此同理,促成轉型正義,導進公正的記憶,默然達成公正的遺忘,創殤的心靈得以療癒,族群的和解與更深廣的融和乃可實現。

烽火煙硝雖消散,創殤哀慟卻常遺留。基督信仰帶進更新的能力,領受基督的愛與寬恕,這種純粹的寬恕,可成為個人與社群公正遺忘的終極範式。在公正的遺忘,既是透過公正記憶之導入而發生的結果,也使生命得以卸下戰亂和不公既往的時代悲痛,懷抱得到釋放的心靈安息。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05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