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01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仰般?當好!(上)
新竹北埔姜阿新洋樓
作者 / 何玫玲

毋敢兜仔,仰知日光無好擇?
m gamˊ deuˋ er, ngiongˊ diˋ ngid gongˋ mo hoˊ togˋ?
(不冒險,怎麼知道日光沒有選擇?)
*取自YouTube「茶金」頻道

2021年台劇《茶金》創下各大平台的收視佳績,帶動故事場景「姜阿新洋樓」躍身為新竹北埔老街的重要地標。事實上,我沒有追這部劇,但直接追了故事的場景。

姜阿新洋樓這棟兩層樓的仿巴洛克式建築,訴說著台灣20世紀中期高潮迭起的歷史。透過姜阿新第三代孫女婿吳錫斌先生詳細又幽默的導覽,我彷彿走過一甲子的時光,看見她興建時的榮景,看見她易主的落寞,最後回到現今,看見她重回舊主懷抱的喜悅。

>>>茶虎起屋<<<

姜阿新到底是誰呢?他出身自新竹客庄北埔望族,生於日治時期的明治34年(1901年),31歲開始經營茶葉,以紅茶為主。他成立了永光茶葉,研製的「膨風茶」可說是遠近馳名。當時台灣茶葉外銷多達60多個國家,年產量近200萬噸,而永光出口的茶葉占了台三線出口量的60%,姜阿新因此博得「茶虎」的稱號。

膨風茶即烏龍茶,別名香檳烏龍、白毫烏龍,今泛稱東方美人茶。早期種茶未灑農藥,茶葉常被浮塵子(小綠葉蟬)叮咬,有茶農勉強把被叮咬的茶葉挑去販售,沒想到因濃郁的蜜果香獲洋人高價收購,一舉打開客家茶外銷市場。此說被認為是茶農吹牛,客語叫「膨風」,故而名「膨風茶」。

姜阿新洋樓建於1946年,費時三年完工,除了作為住宅,也是姜阿新招待貴賓的場所。這棟建築外觀乍看採洋式,細觀其實是洋、日、中合併,一磚一瓦之考究,儘管不懂建築的人也可窺見其用心。

根據姜阿新洋樓官網資料,姜阿新洋樓的圍牆由採自北投的唭哩岸石砌成,洋樓建築採用多種高難度且精巧的泥作工法,半圓拱、凸窗等古典建築技法與裝飾紋樣則來自歐洲傳統。洋樓內部有大量木頭結構,包括烏心石木、檜木、樟木、櫸木、香杉,多取自姜阿新自營林場。不僅建材講究,裝潢巧思更俯拾即是,精緻的雕刻常融入東方文化追求福祿壽喜的寓意。

>>>東西之美<<<

有趣的是,姜阿新洋樓裡看不到廚房及餐廳,原來,早期他們吃飯時間就要移步到北邊比鄰的三合院「橫屋」,又稱「老伙房屋」,即今天的天水堂,是祖輩姜紹祖起造的故居。洋樓、天水堂、金廣福公館和慈天宮連成一線,彰顯姜氏家族影響力,形成北埔特殊的人文風景。

印象深刻的是,姜阿新洋樓面積約100坪,裡裡外外採光及隔間的加起來竟共有100多扇窗,且玻璃有各種不同花色,很難想像,姜阿新心思竟如此細膩。吳錫斌說,當初設計這棟樓有三個主要考量,就是風、光及水,100多扇窗戶透風、透光,正符合祖父開放、海派的個性。我事後查資料發現,玻璃的使用也有其專業,半多個世紀前,姜阿新就知道這麼多不同種類玻璃的功能,讓我讚嘆不已。

「用灰泥拉線版,師傅做時工法要一氣呵成,光是樓下天花版就半年……木工分三組,梁柱結構是大木作,沒有結合處(看起來像石頭,其實是木作),卡榫的好處是不怕地震……」吳錫斌認真地解說著。我仔細感受姜阿新洋樓的建築工藝美學,那種視覺的衝擊筆墨無法完全形容,唯有親臨現場才得以感同身受。

我好奇地詢問吳錫斌,為何姜阿新對建築有如此獨到的眼光?是他的個性特質,還是學有專攻?他回應說:「祖父時常接待遠渡重洋而來的客人。」言下之意,姜阿新因著經商,長時間與國外有文化的交流,薰陶出藝術家的品味。我想著,姜阿新興建洋樓時的1946年,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啊,百業待舉中要完成這棟造價不菲的洋樓,豈是易事?但他本是家財萬貫環境中成長的獨子,30歲出頭開始經營茶葉,15年後已有「茶虎」之稱,即使不是富可敵國,也是富甲一方,自有供他冒險嘗試的資源。

我端詳建築物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小角落,美得各有千秋,放在一起卻互不抵觸,東西融合之美一覽無遺。(待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54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