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2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蔥仔開花(中):若是沒有她,馬偕的事工不會那麼順遂
作曲李哲藝專訪
作者 / 採訪@李佑生

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曾多次與曾慧誠、梁越玲合作,彼此有良好默契。李哲藝表示,《蔥仔開花》自發想開始,經過編導與作曲的激盪、演員的排練與磨合,乃至於登上舞台接受公評,著實困難重重。雖然此前他對張聰明所知有限,但音樂是他的專長,在他看來,台北市立國樂團以台語、國樂呈現張聰明的事蹟,恰好切合那個時代的語言與音樂形式,是極具創意的做法。「在現代音樂進入台灣前,南管、北管等國樂即為台灣音樂的主要形式。」李哲藝說。

█音樂與戲劇

李哲藝表示,國樂台語歌劇是跨領域藝術合理的結合,並不違和。源於義大利的歌劇,在西方發展淵遠流長,已是成熟的表演形式。台語固然有其特性,融入歌劇並不難,畢竟也有德語、英語等各種語言歌劇。
李哲藝細數歌劇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表示,早期引入歌劇時,多是使用原文,譬如以俄語演出歌劇《弄臣》,再輔以字幕讓觀眾了解劇情。然而,語言的差異難免產生情感的隔閡,一般台灣人不易理解、接受,導致歌劇在台灣發展受限。為突破限制,亦有人嘗試翻譯為華語上演,但又產生另一個問題,即原作本身非以華語創作,另一種語言不易完整呈現原作的情感,歌詞和旋律也很難結合,反倒折損了作品的品質。

李哲藝表示,基於以上認知,當魏德聖和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決定以國樂台語歌劇的方式演出張聰明的生命故事時,「主軸仍是我們的故事,只是運用了歌劇這種表演方式。」他的創作理念,主要是讓觀眾聽得懂,並讓觀眾在現場深刻體會歌劇這種表演形式的魅力。

談及《蔥仔開花》以國樂台語歌劇形式演出的困難,李哲藝指出,一般歌劇通常只有五、六個角色,七、八個角色已經算很多,但《蔥仔開花》卻足足有16個角色,僅是張聰明一角就動用了兩位聲樂家飾演,堪稱台灣同類型演出中規模最大。此外,這些聲樂家多數在國外學習聲樂,而且全都不諳台語,所以遭遇極大挑戰。

李哲藝表示,幸而,這些表演者願意投注更多時間在揣摩台詞上,有的甚至自己找台語老師練習,所以語言使用上仍達相當準確度。雖然現階段熟稔台語的表演藝術者不多,但是李哲藝抱持樂觀態度,「至少此次演出《蔥仔開花》的聲樂家們已體會到台語的美,未來有類似演出時,也會更有參與意願。」

█女性與時代

雖然李哲藝沒有參與前期的劇本創作,僅是大致了解導演與編劇討論劇情主軸的過程,但戲劇與教科書、史書、紀錄片有不同訴求與目標,在不違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基於藝術創作考量取捨在所難免。

李哲藝坦言,越深入了解張聰明的一生,他越深感她在台灣發展歷史中有其代表性,也越覺得她的角色對馬偕的工作極其重要,「若無張聰明,馬偕的事工不會那麼順遂。」他表示,張聰明本地人的身分,誠然發揮銜接馬偕與台灣的作用,讓當時的台灣人更能夠接受馬偕宣講的福音。

在平權發展方面,李哲藝也說張聰明深具代表性。尤其張聰明沒有裹小腳,可說走在當時傳統社會的前端。她不僅自我成長,也提升其他女子受教育的權利,在建立淡水女學堂一事上多方出力。

在國際方面,相比於林獻堂於1927至1928年環遊世界、蔣宋美齡於1943年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張聰明其實更早接觸國際舞台。早在1880年,張聰明即隨馬偕遠渡重洋,侃侃而談台灣女性當時的處境,並對加拿大的宣教事工提出建言。李哲藝感嘆,這些事蹟在當時應該是影響重大的事件,對後世的平權、民主及自由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卻很少被台灣人提及,所以他很期盼藉著《蔥仔開花》與人們分享這些故事。

李哲藝指出,在角色刻畫上,相較於傳統戲劇容易歌功頌德、神化劇中人物,現代表演藝術傾向真實呈現人物有血有肉、受限制與受挫的面貌,藉此引發觀眾共鳴,「這些角色與我們相同,之所以能成就這些事,是因著他們有堅強的信念。」也因此,現代表演藝術中的角色,往往比較容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李哲藝仔細思量張聰明的故事,認為她身處那個封閉的社會,一直想突破現狀,顯示她強大的意志力與心理素質。嫁給馬偕、隨他宣教,乃至與他一同周遊列國,均為張聰明內在特質的表徵。此外,從她與人互動的紀錄,可知她待人處事有智慧、溝通有技巧,尤其在馬偕過世後接續事工,更看出她過去學習成果的累積。

馬偕和張聰明對台灣的情感,深深觸動李哲藝,他重新譜曲〈最後的住家〉,在馬偕戲中退場時響起,表達他們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心意。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86期

圖片提供:台北市立國樂團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