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90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牢獄見光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作者 / 李佑生

今日的台北不若百年之前,以淡水沿岸為發展重心,諸多重要政經設施、商業辦公室皆已東移。作為一座有歷史的城市,過去榮景如並稱「三市街」的艋舺、大稻埕、台北城仍留下不少舊貌,昂然面對時代浪潮的衝擊。

█衙門今昔

在大稻埕北端,寧夏路與錦西街交叉口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褐色典雅建築,靜靜地座落在街角。1932年開工、翌年竣工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目前展示著台灣近百年前萌芽於本土的文化運動等相關文物。由於當年大稻埕為台北發展的核心地帶,故不少推動文化運動的要角如蔣渭水等人,足跡也遍布大稻埕一帶,今時紀念館一一呈現他們活躍的痕跡,亦頗合乎地緣關係。

不過在蔣渭水等人生活的時代,這座建築扮演的角色並不親民。當時此處為日本政府的台北北警察署,主要負責大稻埕一帶的治安,雄偉氣派的西式建築讓人們望之卻步,制服筆挺的警察流露的肅殺氣質亦讓人望而生畏。

國民政府遷台後,北警察署依舊供警察駐守辦公,即大同分局,只是外牆改為紅色。幾經更迭,如今大同分局遷至隔壁的新大樓,老建築經過修復,已回復興建之初的褐色磚牆,並於2018年重新開館。過去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衙門,如今已不再是使人恐懼的權力行使者,而是以紀念館的樣貌成為敘事者,述說曾經發生的文史。

█細數雅樓

走進紀念館,在大廳正前方迎接的是一座延伸至二樓的樓梯。一樓原為一般事務所,以樓梯中心分隔的兩側空間,左側規劃為咖啡廳,供人坐下小憩,享受古典、文藝氛圍;右側則有新文化運動的常設展,緬懷那些成長於殖民時代、生活在日本文化的青年,他們曾藉由辦講座、表演戲劇、發行雜誌等藝文活動,塑造、滋養以台灣為土壤的文化。展區羅列他們使用的打字機及電話、發行的刊物及撰寫的著作,亦有多媒體互動,借科技讓參觀者融入當年情境。

二樓過去為訓示室、署長室及刑事室,如今則規劃作為特展場地。瀏覽紀念館官網關於特展的紀錄,基本上是以新文化運動為主軸,主題式策劃一些相關議題展覽。從這些展覽,可略略感受近百年來台灣思想、文化方面的激盪,隨時代不斷推陳出新的價值觀,充盈在教育體制、報章雜誌等文化場域。讓我為之側目的是,2020年6月推出的展覽《小太陽的養成計畫──同化不童話》,當中固然有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的政治意圖,但西式教育也提供那個世代的台灣青年思想的出口、覺醒的契機。

█囹圄一隅

紀念館一角有個不起眼的小門,小門內空間之陰冷、簡陋,與紀念館的堂皇、雅緻形成強烈對比。小房間內還有一扇鐵閘門,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囚籠,提醒人們此處建設之初本不是紀念功能的建物,而是供警察使用的辦公處所,而羈押疑犯的拘留室正是公務所需。對於多數奉公守法的人而言,監獄是陌生的地方,紀念館內的拘留室設置也和現代拘留室不盡相同。其中有兩個明顯差異,其一便是七間拘留室呈扇形結構,為目前台灣少有,中心有監視台,只要設置一位看守員警,即可同時監視七間拘留室。遊客可以自由進出拘留室,淺嘗身陷囹圄的艱難。

若說今日拘留室仍存,只是與昔日形式有所差異,那麼紀念館中另一個設施可能就是難以再見的絕響了,那即是水牢。水牢的位置在監視台正後方,換言之,執行水刑的時候,對其他被拘禁的人應有殺雞儆猴之效。水牢最低到最高處僅有120公分高,除非體形特殊,否則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囚犯能在牢中直立。現場雖未明說使用方式,但聯想小說及戲劇作品中的描述,讓人毛骨悚然。

█罪的桎梏

紀念館保存了拘留室的歷史紀錄,供人回顧過往,正視社會與人性的陰暗。無論是曾經發生過的政治壓迫,或是作奸犯科者被捕,公權力的行使總代表著罪的萌生,不會讓人感到舒服愉快。

聖經中有許多事件發生在牢獄之中,無論約瑟在監獄的晦暗歲月,抑或信徒因信仰的緣故被禁錮,甚至保羅在監獄中寫下偉大的書信造就教會。整體而言,聖經中多數關於監牢的記載屬於受迫害的冤獄,但若從信仰角度來看,人更多時候不是遭受冤屈而坐困牢籠,而是因罪的桎梏而斷絕希望。我們若被罪和死的律轄管而不得自由,實在不算冤枉,但軟弱無助如我們仍蒙恩典,在聖經中、在基督裡看到極大的盼望與安慰。那顧念壓傷蘆葦、將殘燈火的彌賽亞,開瞎子的眼、領被囚者出牢獄,賜下釋放與救贖的恩典(以賽亞書42章1~7節)。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臺北北警察署
https://tncmmm.gov.taipei/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80325000005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30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