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37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拿起鋤頭去宣教4-3
農使團成員蔡志峰
作者 / 口述@蔡志峰
「奇萊美地」已成為東部有機生態的戶外教學場域。

【編按】座落在花蓮奇萊山下、木瓜溪附近,有座農場名叫「奇萊美地」,足足60公頃的土地,原本是立川漁場為了擴大黃金蜆產量而進行的大面積圈地。怎知地圈了,正打算開挖水池時,業主接到通知:這塊地是有機農業預定地,只能種植不能養殖!台語有句俗語:「頭都洗落去矣,無剃袂使得。」面對這個難題,身為立川漁場總經理的蔡志峰只好硬著頭皮面對……。

整理◎林曉盈

十年前,我一頭栽進有機農業這個領域,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大學時念的是畜牧,家族事業是水產,我從來沒有種過菜,而且一下子要做有機,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首先,我們去了解什麼是有機。不是不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就可以了,而是尊重生命。有機是來自生命,也回歸生命,所以必須注重生態。了解之後,才發現這是未來的趨勢,不僅對土地好、對環境好,對消費者的健康也好,既然這麼好,那就勇敢去做吧!

■土壤、設備、市場,關關難過關關過

奇萊山下那塊地是砂礫地,剛開始種不出任何東西。我們請教專家,專家給我們的建議是先種綠肥,比如油菜花、波斯菊,結果連綠肥都種不起來!我們只能去外面買有機土和有機質來鋪在地上,鋪了以後總算長出點東西,但是長得不怎麼樣,因為我們是一包包買來鋪,那個量實在太少了。之後我們改用大型搬運車一卡車、一卡車去載回來,結果光是鋪地養地就花了好幾千萬。

沒多久作物長出來了,但還要跟蟲鳥對分,好慘!所以我們開始蓋溫室、網室,隔開牠們與作物,才保住了收成。我們的溫、網室跟一般不同,是強化再強化的設施,因為颱風來時,花蓮常首當其衝,風特別強,所以溫、網室要特別堅固,針對17級以上強風設計,必須颱風過境後還站得住。到西部的溫、網室參觀時,我抓著他們的柱子搖搖看,整個溫室都在動;我們自己的則是用地錨固定,搖了也文風不動,這筆又花了不少錢。

好不容易菜種出來,要賣去哪裡?這是另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花蓮人口少、市場小,有機蔬菜必須賣到外縣市,撇開運費不說,當地的產銷體系早已形成,我們進場勢必受排擠。比如一開始我們沒辦法銷進全聯,去年因為南部颱風造成水災,原來的菜商受到影響,才向我們調貨。後來據全聯的店長轉述,消費者看到我們的菜包裝上寫來自花蓮,他們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我們的品質本來就很不錯,消費者也願意給我們機會,加上自然環境的優勢,所以現在變成設有小農有機專櫃的全聯旗艦店及很多賣場的固定供應商。

■齊來美地,重返天地人和諧

奇萊美地從一開始投入到五、六年後收成,這段期間一直燒錢,有時候甚至入不敷出。今年邁入第十年,應該可以轉虧為盈了。說真的,如果沒有信仰支撐,我大概沒有辦法走過來。

其實起初我就知道這條路不好走,但還是傻傻一直往前行,因為我知道我走在一條對的路上。要圈一塊10公頃的地不容易,20公頃連在一起更困難,更何況這個農場有60公頃,必須好幾十個人願意讓我們承租,從這當中我感受到上帝的心意。我相信,合乎上帝心意的路會越走越寬,做上帝喜悅的事,遲早都會成功。

農場取名「奇萊美地」,一方面是因為位在奇萊山下,一方面是音譯自日語「kirei」,意思是美麗,所以「奇萊」就是「美地」,就是伊甸園。「奇萊美地」的諧音是「齊來美地」,就是呼喚人重返伊甸園,回到創造起初的美好,恢復自然有機,回歸造物主的心意──與天和好、與人和睦、與地和善的天地人和諧關係。

人家說一回生、兩回熟,雖然我不是農業科班出身,但植物很單純,只要給需要的養分,依照節氣按部就班關心,就會得到豐碩的回報。像今年山苦瓜比往年都要豐收,就是我們用心學習、不斷改善的結果。

最近,我們著手進行另一個重點計畫有機農場──零廢棄。除了使用農場的樹枝、葉菜、稻梗,更運用環保局提供的廚餘製作堆肥。我們使用油水分離技術,經過破碎、擠壓後做液態發酵,變成液態肥。固體的渣一部分進入快速發酵的堆肥系統,約12小時就能完成,另一部分走氣化分解,變成一氧化碳和氫氣,然後進入儲氣槽。氣體燃燒後產生的熱度,可以直接用來烘山苦瓜與果乾之類,也可以拿來發電,電力可以用在農場的照明與冷藏設備,如果還有多出來的電,還可以賣給台電。過程中,會產生生物碳、木醋液,都是農場需要的防治資材。另外有一些廚餘,我們拿來養黑水虻,牠們的幼蟲可以餵魚,排泄物也是很好的有機肥。透過規劃,整個農場充分循環利用,奇萊美地成為循環經濟的實證農場,也是目前台灣有機認證面積排名很前面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們也著手環境教育,透過口耳相傳,已經有很多學校來這邊進行戶外教學。

■為主得人,教導外籍學生農業技術

身為農使團會員,我希望以農業幫助偏遠地區人們改善生活。目前農場約有十多位來自印尼、東非等地的外籍工讀生,是附近東華大學的學生,有的經農使團介紹,有的來自教會。他們不僅學土壤、養分、病蟲害防治等相關知識,二級產業加工處理也跟著做,因為未來我們會發展酒、酢、酵素,因此安排他們在不同場域輪調。

除了教導農務,有機會的話,我更希望能帶領他們認識造物主,為主得人,就像16歲那年我從宣教師身上聞到屬靈的香氣,進而認識上帝。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短暫的過客,我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委託我管理,我只是盡力利用它們創造最高的價值。這些都不是我的,我只是一個代管的僕人,時間到了就要走,但是走之前,我希望這個平台因著我變得更好,為主多得一些人。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76期

相片提供:蔡志峰、張山蔚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