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姐妹開步走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22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作者 / 王昭文

■宗教改革的遺產

五百年前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在威登堡教堂大門貼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The 95 Theses),批判當時天主教盛行的贖罪券,要求公開辯論,開啟被後世稱為「宗教改革」的時代。

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早就有宗教改革運動,例如英國的威克理夫(John Wyclif,1320-1384),捷克的胡斯(Jan Hus,1371-1415),他們的主張和路德大同小異,甚至比路德更加激進,但所處的政治經濟條件未能充分支持他們的宗教改革,強大的天主教會逼迫之下,胡斯遭到火刑殉道,威克理夫死後多年被挖出來焚燒、揚灰河中。

宗教改革是一個累積出來的成果,時代氛圍的轉變。勇敢的神學家前仆後繼,提出對當時教會的批判,重新省思什麼是基督教信仰最核心的價值,怎樣才能更加了解上帝的話語?信仰如何擺脫固有形式而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產生影響力?宗教改革的成果之一,是打破天主教會壟斷聖經詮釋、人人都可以自己讀聖經,可以有自己的信仰體會,基督教信仰不再是一言堂。由此也確認「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宗教改革成為「現代文明」的先聲,隱含一個新的世界,但這新世界,還需經過一番考驗才能誕生。

宗教改革其實開啟一個腥風血雨的時代。太過腐敗的天主教會遭到挑戰,但仍有許多忠實信徒為保衛傳統價值而奮戰;新教的陣營,則是一波比一波更加激進、訴求也很多元的宗教改革運動,各自爭取政治勢力的支持。長達百多年的時間,各地都有宗教戰爭,處處都有對不同信仰主張者的迫害,許多人被殺,或被迫離鄉背井。最終最終,人們學到了歐洲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寬容」。政權之間,訂立條約和平相處;新教與舊教雙方,知道無法徹底消滅對方,必須承認對方的存在。和你再不一樣的人,也有生存的權利,也有追求自己信仰的權利。信仰真理,並不需要消滅不同想法的人;寬容以對,以愛感化,這才是基督的精神。這是漫長痛苦的戰爭教訓換來的,「寬容」的果實無比珍貴。

■不斷改革中的教會

今日回顧宗教改革的歷史,感念改教運動者勇敢打破威權禁忌,解放真理帶來自由,基督教信仰從此變得更加多元繽紛。另一方面也必須認識到,宗教改革不只是歷史事件,而是不斷進行中的運動。

宗教改革不是在真空狀態下進行的,相關的物質條件(如印刷術發達得以讓聖經普及)、經濟條件(工商階級的興起)、政治條件(民族國家的形成)、思潮背景(人文主義),衝擊原有的宗教生活和信仰方式,提供改革環境。在往後的世代,教會也不可能一成不變。教會隨時要面對的新問題,在各種不同處境中,一定有需要調整之處。只是,改革朝向何方?必須不斷回到聖經,再度發掘慘痛歷史中學習到的寬容,立基在教會最核心的價值:愛。

以性別議題來看,宗教改革雖然發揚了人人平等的概念,但那個時代的「人」似乎沒把女性包含在內,她們無法帶領教會,只能做為幫手,所有貢獻往往被忽略、貶抑。宗教改革對女性地位的提升影響有限,但還是有像齊爾夫人(Katharina Zell,1497-1562)這樣的女性,以利筆為宗教改革、為自己的選擇辯護,一次又一次注意到弱勢者的需求,與他們站在一起,也包容信仰觀念不同而遭迫害的人。她突破時代限制,實踐真正的宗教改革精神,落實愛與平等。之後,許多孤單的女性,繼續在她的時代發聲,雖不被主流社會接納,但為後世點了明燈。

■性別走向平權

「平等」是宗教改革所強調的重要概念,也是構成現代文明的重要因素。但平等的實踐,卻是漫漫長路。貴族、教士和平民的身分差異,歷經多次革命才逐漸消弭。蓄奴制度、種族隔離,一關過了還有一關,平權路漫長。佔盡優勢的人總覺得一切都那麼理所當然,有人「天生」就該被奴役,可以找出千百種理由說他們就是差一級。在男性主宰的文化中,女性長期被視為較弱的、附屬的、不能做決定的……,無法與男性站在同一水平。

十九世紀中葉,歐美國家開始出現爭取男女平等的女權運動,以爭取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權和參政權為主要訴求。很難想像,老牌民主國家、人權思想起源地的英國和法國,爭取女性參政權的過程血淚斑斑、困難重重。在「婦女社會政治聯盟」許多成員被捕、絕食,遭到不人道的強制灌食,甚至有人犧牲生命之後,英國才在1918年有條件准許30歲以上女性投票,再過10年,才有和男性完全平等的投票權。法國則遲至1944年女性才有投票權。

除了教育、政治方面的權利,更多女性關心的是經濟上面的不平等(同工不同酬),婚姻生活中缺乏保障,身體自主權等等。現代民主國家多賦予女性和男性平等的人格權,但在繼承、生育、兒女監護權、家務勞動等方面,至今還有許多實質的不平等。各國的婦女,為此持續奮鬥,也出現愈來愈多元的理論和運動路線。

台灣社會是後進的現代國家,較幸運的是,歐美女性奮鬥過的議題,如教育、參政上的平等,已經成為普世共識,雖然社會上因為傳統文化等因素仍有不少歧視女性之處,但法制上對女性有基本的保障。只是,真要落實聯合國婦女人權公約中強調的「消除對婦女的一切形式歧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性別平權的議題不曾缺席,長老教會也曾扮演重要角色。最早注意到原住民少女被迫從娼現象、並倡議解決方案的,就是長老教會婦女事工的幹部。1985年之後,長老教會成立婦女關懷機構,如關懷不幸少女的彩虹事工中心、為二度就業的女性設立的婦女展業中心,支援勵馨基金會,並在許多婦女議題上,和民間婦女社團站在同一陣線,互相聲援。

蘇素貞牧師擔任總會婦女事工幹事時(1986-1990),積極提倡兩性平權概念,響應普世教協的「眾教會與婦女團結十年運動」,在女宣的活動中帶進平權思想。後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委員會推出「兩性平權十年運動」(1999-2008)。1999年兩性平權教育講座,參會者共同聲明:「傳道委員會差派傳道時,應一體適用,不應有性別的排除條款。」在2002年由總會研發中心發行的《對兩性平權議題態度調查報告》指出,有高達79.3%的傳道人認為,教會內外依然充斥著兩性不平權的事實。針對此一事實,同年第48屆總會通常會議通過了「女性參與總會決策至少五分之一」的條款;此舉使部分事業單位多了女性董、理事。2008年,長老教會通過〈兩性夥伴信仰宣言〉。這是長老教會走過的平權努力。

今日,性別平等的議題,在台灣社會、在教會中,仍需要更多的關注。如果我們願意成為不斷改革中的教會,就必須對性別議題採取更加開放、謙卑學習的態度。秉持宗教改革以來珍貴的核心價值:平等、愛、寬容,來回應多變社會。

文章來源:女宣雜誌第42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婦女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