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曾於去年表示,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1961年成立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 WFP)榮獲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主因也是:它讓糧食成為和平的工具。然而,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城市面積倍增,及人類物資消費需求急速增加,也逐漸加劇了全球氣候的變遷,更對環境極為敏感的生態體系造成衝擊,甚至使生物多樣性遭受大規模的破壞、引發糧食危機等問題。綜觀其因,人類依賴來自少數農作物、家禽、牲畜和水產養殖等物種的「集約農業」(註)、過度捕撈、偏向肉類和加工食品的食性轉換,以及過度飲食和食物浪費等現象都難辭其咎。 ■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的關鍵 生物多樣性就像一個複雜且相互平衡的網絡,與地球的存亡息息相關,所有物種在整個生態體系內各司其職,用之有無以及害之大小的分別在此並不具意義。生態體系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生態體系就較不會因為少數物種的變動而產生重大改變,因此,維持生物多樣性,便可維持生態體系的穩定及平衡。 但是,任何一個物種的消失,都可能影響整個生態體系,而使彼此失去連結,人類及其他被造物賴以為生的資源體系也將受到損害。形形色色的物種、物種個體的基因多樣性和生態體系層面的生物多樣性,對於提升糧食生產的韌性、改善生計以及促進糧食和營養安全等方面都至關重要。例如,世界上很多重要的作物物種都得依賴昆蟲或是其他動物來授粉;無數無脊椎動物和微生物物種也對作物、畜牧和林業生產所依賴的土壤肥力極其重要。 ■全球種原庫──保存糧食的挪亞方舟 科學家估計,目前地球有100萬個物種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然而,目前人類所栽培的作物物種的基因多樣性,以及可供人類糧食的成千上萬野生或鮮少栽培的物種,也面臨同樣的壓力。為了確保人類未來糧食和營養的安全,糧食作物種原保存被視為是未雨綢繆的重要策略。設於挪威本土與北極中間的群島(北緯78.2度,東經15.5度)、2008年開始運作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原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與世界設有作物種原庫的國家 (包括台灣)和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合作,目前已蒐集達100萬份世界各地多樣化糧食作物的種原,貯存於攝氏零下18度,並預期將可蒐集貯存450萬份種原、25億粒種子。將種子嚴密妥善保存,目的是要保存世界各地糧食作物的基因多樣性,當氣候變遷、天災、甚至人為的大規模災難發生時,希望能成為人類糧食作物的「挪亞方舟」(創世記6章14節)。 ■全球隱性飢餓危機 熱量(卡路里)和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導致飢餓,然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最少應攝取240克(煮熟後約一碗半飯碗量)的蔬菜、160克(兩個拳頭大)的水果,才能滿足每天所需的微量營養素(包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增進健康,預防有些非傳染性疾病及增強免疫系統。儘管蔬果對人體大有裨益,全球有不少人仍因食物取得困難、無法負擔或缺乏健康知識,每天蔬果攝取量遠低於400克。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由於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所引起的「隱性飢餓」,造成全球近1億6000萬五歲以下的兒童發育遲緩、5億育齡婦女貧血,以及19億成人超重或肥胖(其中60%來自於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又2019年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與非政府組織「Eat Forum」合作設計了一套《地球健康飲食指南》(EAT-Lancet Commission on Food, Planet, Health),甚至建議成人每天應攝取600克多樣化的蔬菜,並削減肉類食品的攝取。而目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的持續蔓延,也將加劇全球隱性飢餓的危機。 為了彰顯蔬菜和水果在人體營養、糧食安全以及生態環境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號召全球傾注資源和心力,推廣多元、平衡和健康的飲食方式,增進永續生產、減少浪費,聯合國將2021年訂為國際蔬果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藉此推動聯合國2015年通過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例如於2030年前讓所有國家都可終結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目標2),並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祉(目標3),以及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目標12)。同時,SDGs強調「絕不拋棄任何人」以及「首先盡力幫助那些最為底層的人」。SDGs努力的方向也反映出基督對「使萬物更新」(參閱啟示錄21章5節)的諾言。 ■食物十誡珍惜上帝恩典 有關這方面努力,普世教會協會(WCC)十年前曾發動「生命之糧運動」(Food for Life Campaign),以人權為基礎、加強在地農糧體系,促進公義及永續性的糧食體系,並提供充足營養,以實現糧食公義並終結飢餓。WCC更訂立所謂「食物十誡」,提醒人們在日常飲食中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性」,並採取適當的個人及社群行動來回應上帝的豐盛恩典,因為今天的作為,將為明天做出改變。 第一誡:感謝上帝賞賜所要享受的食物。 第二誡:儘量食用在地或鄰近地區所生產的食物。 第三誡:盡力使所有人都能了解並取得負擔得起的營養食物。 第四誡:謹慎適量食用食物。 第五誡:不要浪費食物。 第六誡:感謝那些生產和準備餐桌上食物的人。 第七誡:支持農民、農移工和食品工的合理工資。 第八誡:減少糧食生產和食物體系對土地、水資源和空氣的環境破壞。 第九誡:保護種子、土壤、生態體系和糧食生產者文化的多樣性。 第十誡:與所有人歡喜分享上帝賜與的食物禮物。 註:集約農業又稱密集農業,是指在農業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取得最大限度產出的耕作方式,台灣農業多採用此種方式。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11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