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彰輝牧師是戰後台南神學院的重要奠基者,他最大的貢獻是奠基台灣處境化神學教育。日治被殖民「呣甘願」的感受,孕育成他作為上帝依其形像所創造之子民的台灣人,尋找身為台灣人和基督徒的意義。這種融合「台灣意識」與「耶穌是主」而委身於斯土斯人的精神,正是日後南神神學教育之核心。 因此,當1950年代金陵基金會的史丹利、史密斯博士建議台南神學院從台語教學改為「國語」教學,且可提供學校財務援助時,黃彰輝牧師斷然拒絕。他的自我理解是:這是「處境化」的選擇,世界上不知道有幾百萬像我這樣的人,渴望被人知道是台灣人,也有很多人努力禁止我們稱自己是台灣人! 黃彰輝牧師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時,學院百廢待舉。他上任後提出三個神學教育經營方針:一是師資需充實,二是設備與校舍要建立,三是經濟要能確立自主。於是短短16年間,他致力培育優秀師資,強化教授陣容,提高學生素質。另外,為了配合教會事工發展,更開辦基督教教育、社會服務、音樂等學系課程,並與台灣聖公會、衛理公會及信義會合作,培育其教派傳教者。 黃牧師認為神學院好比一輛車的輪子,第一輪是教會親愛的兄姊,第二輪是英國長老教會,也就是南部長老教會的母會,第三輪是金陵基金董事會,第四輪是台南神學院董事會所領導的教職員、學生。這四個輪子都好的話,就會跑得快與順利。 儘管如此,黃牧師還是深謀遠慮考量學院未來的經濟支柱,不能永遠靠著外來幫助,台灣教會及眾信徒最終必須肩負起自己神學教育的擔子,這也是處境化神學教育的一大挑戰。他提出五種方式:第一是增加滿雄才牧師基金,由此增加其利息收入。第二是增加感恩奉獻。第三是召募100位神學院之友,每人每月一口10元以上奉獻。第四是台南神學院的紀念主日,教會將奉獻作為南神神學教育用途。第五是主日學學生每月一個禮拜的奉獻。南部設教得助於英國長老教會主日學學生的奉獻,所以黃彰輝牧師特別效法其精神,支持神學教育。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50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人光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