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06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宜蘭流流社
作者 / 陳逸凡
「噶瑪蘭ㄟ古厝」民宿餐廳。

提到宜蘭,總是讓人想起遍地青翠的綠色,這裡沒有污染的工業,可以找到美味而具有在地特色的鴨賞、卜肉、牛舌餅;更有知名的礁溪溫泉,走在那條充滿日式風情的街上,彷彿就像真的置身於日本的溫泉鄉;善飲者更無法忘情在國際上屢得大獎的「噶瑪蘭威士忌」,正是取用宜蘭的好水釀造。

而提到「噶瑪蘭」這個名稱,其實是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的一支,族人如今隱身市井之中,或許在宜蘭街頭與你擦身而過的那個人,正是噶瑪蘭族的後裔,只是因為教育使然,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罷了。

■隱身阡陌水域間的世外桃源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與幾個同行的友人驅車前往宜蘭,按圖索驥尋找噶瑪蘭族人現今僅存、並且據說保存最完整的聚落「流流社」。那裡有一間由當地族人經營的「噶瑪蘭ㄟ古厝」民宿,不僅可以開放民眾遊賞,更默默守護著漸漸流失的噶瑪蘭文化。

隨著導航系統引導,車子駛進寧靜的聚落,我們被眼前的水澤迷惑,沿著水澤間猶如田埂阡陌般的小路前進,開始擔心起是否真的能夠順利找到傳說中的流流社。正當我們因為遍尋不著而逐漸感到惶恐的時刻,幸運地碰到一位正在與孩童嬉戲的少婦,經過她的指引,我們循著「噶瑪蘭ㄟ古厝」路牌,果然找到了傳說中的流流社,就這麼遺世獨立的矗立在水澤間,宛若世外桃源。

順著蜿蜒的道路駛進停車場,放眼望去是一座巨大的樹屋,周遭盡是手工細心布置的裝飾品,還有一座百年的古井。我們走進這片莊園的大門,幾個客人正在一旁的咖啡廳悠閒地享用著早餐。我們晃晃悠悠地到訪,把周遭裡裡外外都逛了一圈,依然不見老闆的身影。此時方才吃飯的客人已用餐完畢來到門廊下乘涼,我們忍不住怯生生地問道:「請問老闆在家嗎?」

■馬偕種下的大葉山欖

老闆娘聽到呼喚,這才出來招呼我們,她笑稱我們來得不巧!因為這一天民宿裡的員工一早都前往附近的利澤簡長老教會聚會,只剩她一人留守。然而這無損於我們遊賞的興致,老闆娘也立刻熱情地介紹起流流社的特色。

老闆娘說,噶瑪蘭族較為知名的有36社,然而實際上的聚落數目更多。早年馬偕來到宜蘭宣教,很快就在此地建立了34間教會,經過百多年來的興衰起落,如今僅剩利澤簡教會依然穩定聚會。雖然因為人口外流,利澤簡教會聚會人數僅約20人,但這間教會可以說是當年馬偕宣教的重要遺跡,族人亦用心維持這間具有歷史意義的教會。

「看見門口那棵巨大的大葉山欖嗎?族人自古以來都說那是馬偕當年親手栽種的哦!」老闆娘驕傲地說,這棵樹木也已成為宜蘭縣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樹,更被族人視為精神的象徵。「雖然樹齡的鑑定好像更老……」正當我們忍不住要對眼前這棵巨木肅然起敬的時候,老闆娘又誠實地補上這一句話:「不過我們也不知道馬偕當年種下是多大的樹呀!對不對?」

■鴨母船舊河道尋古

在閒聊中,老闆娘向我們介紹咖啡廳裡布置的照片,以及幾年前噶瑪蘭文化復振的成果,她說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典型的噶瑪蘭人,有高高的顴骨以及高大的身材。照片中還有噶瑪蘭的茅草家屋,以及在水道裡航行的鴨母船。老闆娘此時指了指外面馬路旁的水澤說:「鴨母船的碼頭就在那邊,你們可以去看看!」

來到這簡易的小碼頭,發現它已經呈現半荒廢狀,然而遠景的山嵐雲霧依然讓這裡瀰漫一股迷人的風采。老闆娘說,鴨母船已經被妥善收置,「其實非常可惜,未來會爭取讓遊客體驗水道航行的樂趣!」老闆娘解釋,噶瑪蘭人早年是過著漁獵的生活,眼前這幾條冬山河的舊水道,就是當年族人的獵場。

臨別前老闆娘感嘆,文化復振的運動推行不易,現在這裡人口外移嚴重, 剩下的都是老人,各式各樣的文物目前由不同單位保管、有些甚至逐漸荒廢, 她非常期盼更多人能夠來這裡走走,看看馬偕的樹、也能夠體驗噶瑪蘭人的生活,同時也能促進產業的活絡,讓這裡再現榮景。

■翻開一頁血淚滄桑史:加禮宛事件

離開流流社返家之後忍不住上網搜尋,意外發現原來「噶瑪蘭」的意思就是「平原的人」,他們原本在平地安居樂業,漢人來了之後卻使一切都變了調。當時前來屯墾的漢人在頭城建立據點,以武力攻擊噶瑪蘭人,噶瑪蘭人因為不敵火器而潰敗;漢人甚至在田地裡丟棄貓狗的死屍,藉此讓噶瑪蘭人認為此地已是不祥之地而遠走他鄉。

隨著清國「開山撫番」政策的推行, 族人的不滿達到臨界點,「加禮宛事件」終於爆發,噶瑪蘭族人聯合撒奇萊雅族人抗清。噶瑪蘭人被擊潰之後,清軍火攻撒奇萊雅人,甚至將撒奇萊雅的大頭目和他的妻子凌遲致死,兩族幾乎滅絕。從此噶瑪蘭人向花蓮遷徙,並且隱藏自己的語言文化,隱身於阿美族人及市井之中,最終連後裔也不認得自己的祖先。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29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