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噶瑪蘭ㄟ古厝」民宿餐廳。 |
|
提到宜蘭,總是讓人想起遍地青翠的綠色,這裡沒有污染的工業,可以找到美味而具有在地特色的鴨賞、卜肉、牛舌餅;更有知名的礁溪溫泉,走在那條充滿日式風情的街上,彷彿就像真的置身於日本的溫泉鄉;善飲者更無法忘情在國際上屢得大獎的「噶瑪蘭威士忌」,正是取用宜蘭的好水釀造。 而提到「噶瑪蘭」這個名稱,其實是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的一支,族人如今隱身市井之中,或許在宜蘭街頭與你擦身而過的那個人,正是噶瑪蘭族的後裔,只是因為教育使然,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罷了。 ■隱身阡陌水域間的世外桃源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與幾個同行的友人驅車前往宜蘭,按圖索驥尋找噶瑪蘭族人現今僅存、並且據說保存最完整的聚落「流流社」。那裡有一間由當地族人經營的「噶瑪蘭ㄟ古厝」民宿,不僅可以開放民眾遊賞,更默默守護著漸漸流失的噶瑪蘭文化。 隨著導航系統引導,車子駛進寧靜的聚落,我們被眼前的水澤迷惑,沿著水澤間猶如田埂阡陌般的小路前進,開始擔心起是否真的能夠順利找到傳說中的流流社。正當我們因為遍尋不著而逐漸感到惶恐的時刻,幸運地碰到一位正在與孩童嬉戲的少婦,經過她的指引,我們循著「噶瑪蘭ㄟ古厝」路牌,果然找到了傳說中的流流社,就這麼遺世獨立的矗立在水澤間,宛若世外桃源。 順著蜿蜒的道路駛進停車場,放眼望去是一座巨大的樹屋,周遭盡是手工細心布置的裝飾品,還有一座百年的古井。我們走進這片莊園的大門,幾個客人正在一旁的咖啡廳悠閒地享用著早餐。我們晃晃悠悠地到訪,把周遭裡裡外外都逛了一圈,依然不見老闆的身影。此時方才吃飯的客人已用餐完畢來到門廊下乘涼,我們忍不住怯生生地問道:「請問老闆在家嗎?」 ■馬偕種下的大葉山欖 老闆娘聽到呼喚,這才出來招呼我們,她笑稱我們來得不巧!因為這一天民宿裡的員工一早都前往附近的利澤簡長老教會聚會,只剩她一人留守。然而這無損於我們遊賞的興致,老闆娘也立刻熱情地介紹起流流社的特色。 老闆娘說,噶瑪蘭族較為知名的有36社,然而實際上的聚落數目更多。早年馬偕來到宜蘭宣教,很快就在此地建立了34間教會,經過百多年來的興衰起落,如今僅剩利澤簡教會依然穩定聚會。雖然因為人口外流,利澤簡教會聚會人數僅約20人,但這間教會可以說是當年馬偕宣教的重要遺跡,族人亦用心維持這間具有歷史意義的教會。 「看見門口那棵巨大的大葉山欖嗎?族人自古以來都說那是馬偕當年親手栽種的哦!」老闆娘驕傲地說,這棵樹木也已成為宜蘭縣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樹,更被族人視為精神的象徵。「雖然樹齡的鑑定好像更老……」正當我們忍不住要對眼前這棵巨木肅然起敬的時候,老闆娘又誠實地補上這一句話:「不過我們也不知道馬偕當年種下是多大的樹呀!對不對?」 ■鴨母船舊河道尋古 在閒聊中,老闆娘向我們介紹咖啡廳裡布置的照片,以及幾年前噶瑪蘭文化復振的成果,她說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典型的噶瑪蘭人,有高高的顴骨以及高大的身材。照片中還有噶瑪蘭的茅草家屋,以及在水道裡航行的鴨母船。老闆娘此時指了指外面馬路旁的水澤說:「鴨母船的碼頭就在那邊,你們可以去看看!」 來到這簡易的小碼頭,發現它已經呈現半荒廢狀,然而遠景的山嵐雲霧依然讓這裡瀰漫一股迷人的風采。老闆娘說,鴨母船已經被妥善收置,「其實非常可惜,未來會爭取讓遊客體驗水道航行的樂趣!」老闆娘解釋,噶瑪蘭人早年是過著漁獵的生活,眼前這幾條冬山河的舊水道,就是當年族人的獵場。 臨別前老闆娘感嘆,文化復振的運動推行不易,現在這裡人口外移嚴重, 剩下的都是老人,各式各樣的文物目前由不同單位保管、有些甚至逐漸荒廢, 她非常期盼更多人能夠來這裡走走,看看馬偕的樹、也能夠體驗噶瑪蘭人的生活,同時也能促進產業的活絡,讓這裡再現榮景。 ■翻開一頁血淚滄桑史:加禮宛事件 離開流流社返家之後忍不住上網搜尋,意外發現原來「噶瑪蘭」的意思就是「平原的人」,他們原本在平地安居樂業,漢人來了之後卻使一切都變了調。當時前來屯墾的漢人在頭城建立據點,以武力攻擊噶瑪蘭人,噶瑪蘭人因為不敵火器而潰敗;漢人甚至在田地裡丟棄貓狗的死屍,藉此讓噶瑪蘭人認為此地已是不祥之地而遠走他鄉。 隨著清國「開山撫番」政策的推行, 族人的不滿達到臨界點,「加禮宛事件」終於爆發,噶瑪蘭族人聯合撒奇萊雅族人抗清。噶瑪蘭人被擊潰之後,清軍火攻撒奇萊雅人,甚至將撒奇萊雅的大頭目和他的妻子凌遲致死,兩族幾乎滅絕。從此噶瑪蘭人向花蓮遷徙,並且隱藏自己的語言文化,隱身於阿美族人及市井之中,最終連後裔也不認得自己的祖先。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