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26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平埔族宣教足跡-1
馬偕牧師的噶瑪蘭平埔情
作者 / 蘇文魁
馬偕乘坐由噶瑪蘭平埔族所操作的船,由蘇澳出海航向花蓮奇萊。

有關馬偕牧師對「熟番」的宣教,最早的是他在台灣建立的第三所教會,就是今日道卡斯族的「新港社教會」,新港社就是今日苗栗後龍鎮東側一千多人的大部落。馬偕在1872年10月到那裡時幾乎被村民逐出,但他藉著耐心和醫療服務,終於在翌年4月建立了教會也蓋了禮拜堂,還出了不少傳道人。可惜,這間教會後來沒落,以致消失到今日幾乎無跡可尋。

馬偕在宜蘭和花蓮所謂「平埔番」的宣教是一部美麗的史詩,其浪漫的宣教過程和傳奇性成果,不只振奮當時教會的士氣,帶動了海外宣教的熱潮,也成了今日反省對弱勢族群宣教政策的最佳素材。

■吹螺召人做禮拜的噶瑪蘭

宜蘭在馬偕時代叫做蛤仔蘭、甲子蘭、甲子年,住著馬偕叫「平埔番」的噶瑪蘭人。他們以蘭陽溪為界,分溪南、溪北36社。馬偕自1873年10月開始,進出蘭陽達26次,除了在這多雨的平原上設立了34所平埔教會,也和他們產生濃郁的人情,至今仍有不少動人的故事在那片土地上流傳。

馬偕對噶瑪蘭平埔族的宣教,是他在台灣後半期宣教的重點。自1883年設立第一所教會開始,翌年已有會堂14所,1888年已達34所。尤其1886年10天內為1138人施洗,1892年一年內入宜蘭四趟為高峰期。

他初到宜蘭和別的漢人地方一樣,也被村民所趕,叫他「紅毛番」「洋鬼」,還縱狗咬他,連露宿村頭都不給機會。但他不屈不撓直到1883年,靠海邊的番社頭有八寶良、烏面、夏介辣三個人請馬偕到村裡去講道; 他們給馬偕搭講台,吹海螺召全村的人來,第二天村民就決定信基督教動手蓋禮拜堂。蓋好教堂後每個晚上都吹螺召人來做禮拜唱詩歌,成了蘭陽開基教會。這樣一連七、八個禮拜,全村老老少少都快樂的唱詩。

另一個村子聽到後,也派人到番社頭來了解,馬偕留他們到晚上看看那兩百人在做禮拜唱詩歌的場面, 他們大受感動也邀馬偕到他們村社試試。馬偕就將番社頭村民組成一支詩班,走到鄰村唱進村頭,用歌聲征服了他們,也決定全社改教動手蓋教堂,當三百個村民在新教堂合唱「郇城」的聖歌時,馬偕感慨無量的說: 「這是上帝的啟示,令人感動痛快……」

■從馬偕姓的打馬煙

打馬煙(今烏石港附近)是噶瑪蘭教會中最大的教會,他的頭目叫阿督。阿督是條壯,漢人都怕他,馬偕初到打馬煙是下雨天,要向他借宿卻被無情的趕走,只得到頭城過夜。但馬偕還是每次都去找他,直到有一回他牙痛,十幾天吃不好睡不好,馬偕幫他拔牙止痛後態度大改。阿督不只讓馬偕在打馬煙蓋教堂,自己信主、全家信主、也把鴉片戒掉,後來當了長老。他們後來改漢姓時,都從馬偕的「偕」姓;今日「偕」姓是噶瑪蘭的大姓。

實際上,那時的噶瑪蘭族已經嚴重漢化而沒落,族民也受排擠而流離失所,部分人還冒險遠涉花蓮,這也引出一段台灣東部宣教史上的美麗篇章。

■後山的探險之旅

馬偕的足跡遍及全台,但到後山花蓮探險旅才是他的最大心願。1876年6月他曾搭英國軍艦Lapwing號到花蓮,因風浪過大無法靠岸,以及岸上原住民的敵意而無法如願,直到15年後才滿足他花蓮探險的心願。

一位曾在牛津學堂念書的廚師顏有年,跑到花蓮向由宜蘭遷離到此的噶瑪蘭平埔族鄉親傳福音,他們決定建立教會,將建蓋中的天公廟改成禮拜堂時,卻受到當地駐軍的阻撓,此事需要馬偕出面解決。

1890年9月3日下午,馬偕由宜蘭南方澳港坐著平埔族的船,沿著東海岸划向花蓮,第二天中午抵達當時叫奇萊的花蓮港,開始七天的花蓮行腳,他除了解決駐軍與建禮拜堂的問題,也宣慰了五間噶瑪蘭平埔族教會,並在最大的加禮宛社建立教會,同時也趁此到當時叫「南勢番」的阿美族七腳灣社等村落訪問,除了拔牙醫病、傳點福音外,也留下珍貴的影像和文字紀錄,特別是詳載九個年齡階層之部落組織。後來馬偕連續兩年共去了花蓮三次。

■馬偕與平埔番的情誼

至於對平埔番的評價,馬偕說:「雖然有許多缺點,總是比漢人較有熱情,所以在他們中間工作,總是很愉快的。」他們也真的是情誼深厚,1900年6月,馬偕最後一次巡視宜蘭回淡水時,教會在打馬煙碼頭唱詩相送,這些噶瑪蘭信徒竟然有人感動落淚。馬偕在病痛折磨後,1901年6月2日病逝淡水,噶瑪蘭信徒接到消息後趕了三天三夜,6月5日也是出殯的隔天趕到其墳前為他們所愛的牧者痛哭致哀,遺憾沒見到他最後一面。

可惜,今日這些當年馬偕引以為傲的噶瑪蘭教會已消失,現在宜蘭之教會都是漢人在日治時代後才建立的。除了流流社還有部分族裔在今天的利澤簡教會外,只剩下故事可說。遺憾的是,馬偕當時在宜蘭近似呼風喚雨的宣教,被認為基督教只是「平埔番」的宗教。

其實噶瑪蘭教會是建立在馬偕的宣教能力和個人魅力上,他異於常人的精力和體能,和對台灣人情互動的精準掌握,加上原住民社會宣教那立竿見影的亮麗成績所帶來的宣教資源,他獨斷而又有效掌握和應用才有此成果。雖然他當時已察覺「貪婪的漢人往往又來麻煩,以欺詐或爭吵等方法獲得立腳點,然後霸佔他們的土地。『平埔番』不識字,也不懂法律,差不多完全任憑漢人欺侮。」只可惜,他並沒有留意到去思考協助平埔文化的建立。馬偕過世後,後繼者無法和他相比,面對日本治台之後社會的急遽變化,噶瑪蘭教會隨著族群的沒落也逐漸消失,遠在花蓮的噶瑪蘭族群有些甚至被當地的原住民同化,他當年引以為傲的奇萊加禮苑教會今天只剩花蓮新城鄉那嘉里村的地名供人憑弔。

百餘年前基督教的台灣宣教,是以歐美白人基督教為主導的宣教史的一部分,馬偕在噶瑪蘭可說是異數。進入21世紀時基督教是以亞洲和第三世界為主流的時代,新的宣教形式正在摸索,馬偕獨特的經驗和亮麗成果,值得探討和借鏡。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0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