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95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葫蘆墩的教會──豐原教會
■豐原緣起
豐原舊稱葫蘆墩《註一》,位處台中盆地北端,襟帶大甲溪南岸,廣袤十餘里,東西略寬,呈樹葉狀,風和日暖鳥語花香,山環水抱沃野千里,向以盛產「葫蘆墩米」而聞名遐邇。古為平埔族「拍宰海」(Pazeh或Pazzehe)族岸裡社(Rahodopuru)群盤踞之地,其附近有樸仔籬社(Poaly)、翁仔社(Barlafon)、葫蘆墩(Fuluton)、烏牛欄(Auran)、阿里史社(Alisay)等,皆屬岸裡社管轄(故稱『岸裡大社』;一九○三年起改稱大社庄)。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來台,見此地風景秀麗阡陌縱橫,乃有「富春鄉」之稱,或稱之為「小蘇州」。其後臺灣縣知縣葉意深將保甲局(聯保局)遷駐葫蘆墩街,因而逐漸取代岸裡大社之繁華。到了主後一九二○年(大正九年)日本人以此地既富庶,又是「葫蘆墩米」的產地,乃將此地改名為「豐原」。

■福音初臨
臺灣孤懸海嶠,古本荒蕪,鴻蒙未啟,盜匪猖獗,自明清以還,遷徙日眾,唯民智未開,人心沉溺迷信,膜拜偶像,未知有創造宇宙之主與基督救贖之福音。幸蒙上主憐憫,差遣英國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師馬雅各醫生《註二》帶主救贖之福音於主後一八六五年(清同治四年)五月廿九日進入臺灣《註三》,六年後(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福音傳至岸裡大社,並在此設立教會《註四》。

岸裡大社教會創設之後,果然不負主所託付,不但衷心敬拜上帝,更熱心宣揚福音信息。直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宣教師常偕岸裡大社教會長老潘德成、潘達章、潘永安及執事潘銘新、潘敦德、潘清華、潘智與數位弟兄姐妹至葫蘆墩街向街上行人佈道,勸人歸主。

其間有位行商呂天來先生《註五》,常常往返葫蘆墩街與岸裡大社之間,幸得機緣,在岸裡大社教會悔改得救,並受聖靈感動,熱心領人分享福音;當中如李水《註六》、陳清泉《註七》及張進福《註八》等人即蒙其帶領,常常前往岸裡大社教會禮拜聽道,並帶領其家眷親友一同前去信耶穌。

■葫蘆墩福音堂
主後一九○○年(清光緒廿六年,日明治卅三年)三月十八日,母會岸裡大社教會在葫蘆墩頂街租屋設立葫蘆墩福音堂為其支會《註九》。隔年(一九○一年)三月初黃川國傳道師至岸裡大社教會赴任,致力推展葫蘆墩福音堂之聖工,可惜黃傳道履任未及一年即於次年(一九○二年)二月十七日離任,致母會岸裡大社教會頓失牧者駐堂牧會,其與葫蘆墩福音堂之主日崇拜乃改由長執輪流負責主理《註十》。其後信徒日增教勢漸長,直至主後一九○五年,由英籍宣教師梅監霧牧師設立長老與執事各一名《註十一》。翌年(一九○六年)年初(農曆乙巳年年底),因葫蘆墩頂街福音堂之房屋租約到期,乃改租葫蘆墩下街廖桶先生的店舖為禮拜堂《註十二》。當時教會之庶務、行政、經濟等均統歸大社母會攝理,僅有福音堂之會計部份,自一九○六年春節後委由陳清泉執事負責辦理。

隨著日子的增長,慕道者亦日漸增多,可惜的是該年六月十九日,因鄰屋祝融肆虐,十餘間店舖付之一炬,教會也慘遭池魚之殃,頓失敬拜聚會之處,因而被迫遷回母會大社教會聚會,徒增諸多不便(信徒中有遠途跋涉者);另外也因為在葫蘆墩地區若沒有教會,有違原先在葫蘆墩設立福音堂之美意,故急需再在葫蘆墩街另行租屋或覓地建堂以作為禮拜之用。《註十三》

■首次購地建堂
英國宣教師梅監霧牧師《註十四》及彰化醫館(彰化基督教醫院前身)蘭大衛醫生《註十五》有鑑於此,乃奉獻基金,以七百七十日圓在葫蘆墩下街七一○號番地《註十六》購地《註十七》,並募款建築土墼造(土造砌牆)之禮拜堂,耗資將近七百日圓,於該年十一月峻工,十一日啟用《註十八》。自此,葫蘆墩福音堂才開始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禮拜堂。

主後一九○八年年末,主日崇拜人數已增加到九十人左右,當時有人提議建築『小厝』,以供遠途弟兄作為午間歇息之用,於是商請梅監霧牧師代為募款,弟兄中亦有多人踴躍捐獻,更獲得教士會及善心人士之贊助,工程於一九○九年二月峻工,工程費約兩百餘日圓《註十九》。

■初代信徒
以當時的風俗民情,若有信耶穌者,必遭鄰里故舊之譏笑漫罵、親朋好友之鄙視逼迫,所以凡是敢公然來信主的都要有相當的勇氣與信心,如當時的周木生(一九一五年受洗,其後曾任本會長老)、廖繼周(一九一八年受洗,其後曾任本會長老)與林清火(一九一九年受洗,其後曾任本會長老)等人皆是。其志可佩,實足為我輩之典範!

據周木生長老孫媳周廖愛惠姐妹所述:木生長老原為一手藝精巧之木工師傅,專精於紅木床、神桌及傢俱之製作。時值大社教會前來葫蘆墩佈道,因好奇而前往聆聽並參與討論,多次對聖經所記載之事實提出質疑,結果深受聖靈感動而全家歸主,並放棄民間信仰器具之製作。當時本會有一口英國製造之大銅鐘,因戰爭之故被日本政府徵收後破裂毀損,木生長老乃圖另覓一銅鐘獻為教會所用,奈因當時技術之所限,乃改以鑄鐵製作,現該口鐘仍吊掛於教會尖塔之中。
據廖繼周長老女公子廖信長老口述:其父廖繼周長老在未信主之前,即飽受符咒之害,致遭喪子之痛,其後因得林慈長老帶領,參加梅監霧牧師之佈道會,經梅監霧牧師再三勉勵及蒙李水長老之一再鼓勵,因而勇敢到教會聽道而信主。信主之後,因邪魔符咒再無能為害而得享福樂。

又據林清火長老女公子林月英長老口述:其父林清火長老十二歲失怙,婚後某一年,其五歲長子與二歲次子同時罹患流行性感冒,但因聽信江湖術士之言,服用寺廟所出丹方而相繼夭折;又據相士斷言其命中無子,內心愁腸百轉張惶失措;絕望之餘,一日行經橫街仔橋頭《註二十》,適有佈道團在此宣揚福音信息,勸人悔改歸主,聽後欣喜若狂毅然決然信主基督,信主之後,子孫滿堂福慧雙修,枯莖朽骨不攻自破。

■早期傳道師
據本會文獻記載,本會於升格堂會之前,有傳道師黃對(作邦)、蘇生(育才)、蕭德明(清春)、楊世註、劉有正、胡紹芳(再亨)、陳秋澄(一作秋亭;大社兼)、劉通(達儒;大社兼)等人駐會牧養戮力開拓,教勢大有進展,主後一九二二年(大正十一年)經南部中會秋季中會通過本會升格一案,於該年十月廿九日正式升格為豐原堂會。

前述傳道師之中有蘇育才傳道師(後為牧師)之資料可供稽考:蘇傳道於任職期間常至鄰近鄉村傳講福音信息;一九○九年二月十八日北渡大甲溪,至大甲馬鳴埔一帶探訪佈道,有一位受僱為傭工名字叫作「郁仔」的慕道友介紹蘇傳道去探視其雇主,其主人終日吸食鴉片,致鳩形鵠面萎靡不振、神志頹唐面貌烏黑,經蘇育才傳道悉心勸導,方漸醒悟,後來果然悔改信主,成為愛主愛鄰舍的熱心信徒,他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名牧陳瓊瑤牧師之尊翁陳其祥長老!《註廿一》

■籌建新堂(第二次建堂)
本會升格堂會之初,首任傳道師為黃仁壽,當時長老為李水與周木生,執事是廖繼周、林清火等人,信徒共計廿四戶,當中成人會員廿九名,小兒會員五名及廿餘名慕道友。那年(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廿八日起一連四天舉行佈道大會,由高金聲、阮韞玉、劉達儒、蘇育才、陳瓊玖、張明道等人擔任講員,效果斐然。主後一九二三年六月三日由梅監霧牧師主持增設黃仁壽(傳道師兼)、潘日祥為長老,張邱林桂妹與潘張阿絨為執事。七月因教勢日增,長執會提議改建禮拜堂,經全體會友一致決議:即日起開始著手準備禮拜堂改建事宜,改建工程預定於一九二五年九月動工,全體會友盡力為建堂奉獻,奉獻款項則訂於每年之二月及八月分五次繳獻。在此同時,母會岸裡大社教會因在大雅分設福音堂,經費短絀,向本會請求資助,本會予以捐獻七日圓及五張椅條(長板凳)。

當時本會經濟拮据,經常費每年不足,必須長執多方奔走努力籌措以補缺額;再加上經濟不景氣,所以為建堂奉獻之款項因而被迫延期繳獻。雖然在經濟上捉襟見肘,但聖工之推展則仍夙夜匪懈,不敢稍有懈怠:每週二、五舉行佈道會,星期天晚上舉行家庭禮拜。主後一九二四年三月廿日起,配合母會岸裡大社教會舉辦傳道講習會之便,擴大舉辦佈道會:計在豐原禮拜堂三夜,潭子兩夜及石岡兩夜,盡力為主宣揚福音,其後更常設佈道團(開始時由廖繼周為團長,後來改由廖繼成擔任),以期廣傳福音訊息、萬民共沐主恩。

聖堂改建事宜,於一九二四年八月三日委派林清火長老為建堂專任委員,主管一切建堂要務。建築經費因本堂實無法獨力承擔,乃稟請南部中會建築部准予向外募款,承蒙南部中會建築部同意,黃仁壽傳道師乃大力奔走,四處勸募,本會主日崇拜則由長執輪流擔任主理。(可惜募款所得金額之明細資料付之厥如,無由稽考)

一九二四年年末,黃仁壽傳道師有意離任,但因正積極推動建堂籌備事宜,故本會提請南部中會傳道部予以挽留。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七日,禮拜堂就地拆舊築新,改建為磚造蓋瓦之禮拜堂。由黃仁壽、潘日祥、潘敦德、李水、周木生、廖繼周、林清火、林慶用、張邱林桂妹等人擔任建築委員,翌年(一九二六年)五月廿八日峻工,總工程費三千四百六十五日圓。因當時所奉獻之金額不足一千日圓,故由潘日祥、潘敦德、林清火、李水、廖繼周、林慶用、周木生等七人無息貸款給教會《註廿二》,以先支付工程費用,建築債務直至一九二八年年初始清償完畢。禮拜堂內所需用之長椅,則由大社母會、台中、彰化、員林、鹿港、草屯、霧峰、南投、大甲、清水等教會捐獻。新禮拜堂於六月六日正式啟用,並制定在會堂內不得吐痰《註廿三》、抽煙、喧嘩、躺臥、非為宣道不得上台演講等規則。第一週請楊世註牧師主理勸勉。
一九二六年十月,黃仁壽傳道師離任;十二月,莊辛茂傳道師蒞任。一九二八年三月莊辛茂傳道師離職,四月一日賴鐵羊(仁聲)牧師到任,當晚設茶餅會慶祝復活節並歡迎賴鐵羊牧師到任。賴鐵羊牧師在任期間,創辦聖經研究會,造就信徒靈命。本會原擬於七月上旬舉行賴鐵羊牧師就任典禮,但因當時正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實施憲法,聘請賴鐵羊牧師一事因未先經南部中會同意,故無法在本會舉行就任典禮,賴鐵羊牧師也因而於同年九月間離職,任期僅五個月。

教會所擁有之土地,其所有權原本均登記在豐原教會名下,主後一九三三年二月廿五日之長執會議決:將教會所擁有之土地改登記於財團法人名下,以利於管理。

■墩仔腳大地震
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四月廿一日是復活節,當日上午六點○二分及廿七分,中部地區連續發生兩次六點六級之大地震,霎時天旋地轉,到處頓成斷垣殘壁滿目瘡痍,人員死傷慘重哀鴻遍野。禮拜堂建物亦難倖免,受創嚴重,會友中亦有房舍損壞者,所幸會內兄姐無人傷亡,實屬不幸中之大幸。五月初得南部大會之賑災金一百九十日圓,本會依損失之輕重,轉賑受災會友。

一九三五年六月,因災後豐原街市區重劃,道路拓寬迫近禮拜堂(當時教會靠近今中正路之部份土地被徵收),車輛往來喧嚷之聲不絕於耳,實無法肅靜禮拜,且禮拜堂受損部份之修繕費用高達二千日圓無法籌措,乃稟請台中中會與財團法人,得蒙允許將一九二六年建築完成之禮拜堂與其地基出售,同時另覓適當地點建設教會。禮拜堂與其地基出售之前,因屋頂漏水,故先暫行以鐵皮翻修,修繕費用三百四十一日圓。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八日,禮拜堂建物與其地基以一萬零三百四十一日圓售予豐州醫院陳銓先生,雙方議定於十二月卅日前辦妥過戶手續。另一方面,在豐原街西勢八二五之一番地購買六分六厘九毛四糸之土地(即現址),價格為七千日圓。由於該處之都市計劃尚未定案,故不敢貿然大興土木,僅先行建造一座木造房屋以作為臨時聖殿及宿舍,供信徒聚會敬拜與牧者居所之用。工程自十二月開工,隔年(一九三六年)七月峻工。建築費共約一千三百餘日圓。工程期間約八個多月,則暫借豐原街七二九番地(鹽館巷)林阿周長老府上作為禮拜堂與牧者宿舍。十月起將建築所餘之田地租給佃農耕作,田租充作教會經常費之用。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對英美之敵意與日俱增,各地排英、抗美之運動也日益劇烈;南部教士會因日人之逼迫日甚,決定出售台南新樓醫院,而與彰化醫院合併。南部大會為了新樓醫院昔日的光榮歷史,乃籌募台灣銀行券四萬日圓打算予以收購;因需款孔急,乃四處告貸,派遣復興建築部黃俟命牧師與本會接洽,在經和會同意後將餘款一千八百日圓貸予南部大會,年息五分,沒想到此筆款項經十三年後(一九四八年)因貨幣貶值,致價值損失近半,真是可惜!

一九三六年(昭和十一年)二月,台中中會為紀念梅監霧牧師為主辛勞,對臺灣教會之偉大貢獻,特籌製銀犁一具、臺灣模型一座及臺灣設教七十週年紀念寫真集(相簿)一冊託蘭大衛醫生退休返國時轉贈。本會為此奉獻廿日圓,於二月十九日託吳天賜牧師轉送,請台中中會統籌辦理。

■創設信愛幼稚園
一九五二年(民國四十一年)九月廿八日,倡議開辦幼稚園,希望藉由幼稚園為橋樑傳播福音。當時決議聘請李明意、廖繼成、林阿周、詹金水、張炳松、廖述林、羅安、陳任環、何永、林漢忠、林三等為董事;陳水潭、林有德為顧問。一九五三年因幼稚園須向台中縣政府辦理立案,故改聘廖繼成為董事長,李明意為常董,董事有詹金水、林國欽、廖述演、張炳松、林阿周、羅坤松、洪振輝《註廿八》、廖述林、及詹子霈等人,幼稚園名稱定為「私立豐原幼稚園」《註廿九》。李明意牧師、詹金水長老及張炳松長老並擔任幼稚園董事會章程之起草委員;同時打算以收回原租予佃農之農地作為創設幼稚園之用地。一九五三年(民國四十二年)十月,利用收回的土地創設幼稚園,十二月廿二日舉行開園典禮《註卅》,由李明意牧師擔任園長,高碧華女士為主任,周朔琴老師為教員,積極推展兒童宗教教育,首開豐原地區兒童教育風氣之先。第一年有園童一百名,分兩班上課;第二年增加到一百廿名;第三年更增加到一百七十名,分成四班上課,即上下午各兩班。

■耕者有其田
一九五三年(民國四十二年)三月,因為豐原瑞穗國小新建校區(遷校),徵收本會土地九厘九毛六糸,收入金額為新台幣四千三百八十三元。

一九五三年(民國四十二年)五月一日,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其中有『凡宗教團體出租之耕地,一律由政府徵收,再轉放現耕佃農』之規定,本會之田地三分九厘六毛四糸,因租予佃農,故亦被列為徵收範圍。經李明意牧師與長執之努力奔走並向有關機關陳情,方得解除徵收;感謝主。因此與佃農協議,於八月間付給佃農退耕補償金新台幣一萬二千元,以保全教會土地之完整。

一九五三年七月廿日至廿五日,在豐原齒科醫院前面之走廊舉行佈道大會,由劉振芳牧師及施圖長老主講;早上之祈禱會則由青年團契輪流主理。

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三日,潘慶章長老提議:為使參加禮拜的人數可以突破一百五十名,於九月廿四日全日及廿五日和廿六日兩天之上午,由長執組織訪問隊探訪各家庭,期能提高會友之出席率。

■開拓石岡佈道所
一九五三年(民國四十二年)年中,中國佈道會台中聖經學院派遣學生到石岡佈道,每個禮拜天在陳李玉長老《註卅一》家中聚會,敬拜上帝,人數大約廿人。隔年(一九五四年;民國四十三年),中國佈道會台中聖經學院建請本會接辦,本會為響應南部大會設教一百週年倍加運動(P.K.U.),乃接納其建議,於十一月一日在石岡分設佈道所。首任傳道師為許宏仁傳道《註卅二》,肇建之初仍借用陳李玉長老府上聚會,可惜教勢始終無法有所進展。

一九五五年六月起,佈道所聚會的地方改租石岡街七十六號,九月十九日舉行開幕典禮。一九五七年傳道師陳棟先生到東勢教會任職,率先提議石岡佈道所自行新建禮拜堂,在本會的協助下,到一九六五年石岡佈道所新建禮拜堂終於完成;在這幾年當中,雖然經過多位傳道師前往主持所務,只可惜教勢依然陷於膠著,未能有所突破。

■積極拓展建設
一九五五年四月間,由向佃農收回的土地中賣出一六○多坪,得款新台幣四萬三千多元,用以興建四間合格的木造教室,面積約五十坪,工程費用新台幣四萬零九百元。新建工程由李明意牧師、廖述林、詹金水及林阿周等人擔任建築委員,辦理建築事宜;高清波先生承包,至六月間竣工。
一九五六年一月,再出售土地一厘一毛一糸(卅二.五七六坪)予陳水松弟兄,得款新台幣一萬三千零廿六元五角六分,以作為廁所與庭園的建設費。

一九五六年八月廿一日至廿三日,長執全體動員探訪所有會友家庭。

一九五七年十月,豐原鎮豐榮里大火災,十月十日本會以基督教國際救濟會之救濟品賑助受災戶,共六十九戶之多《註卅三》。另由會友介紹之貧戶一○七戶與本會會友八十七戶均於受賑之列;由本會長執詹金水、詹子霈、蔡坤玉、林阿周、紀春完、紀許粉(負責上午)與張炳松、廖述林、蔡春綢、林廖信、張清月(負責下午)代為發放。

一九六九年春,為慶祝設教七十週年,興建一幢建坪廿六坪的平房作為牧師館,就是現在本會的牧師館,設於原址上之簡陋木造「小厝」則予以拆除,總工程費新臺幣十萬元,於年底完工。

一九七○年八月廿九日,舉行設教七十週年慶典,同時舉行新建牧師館奉獻典禮。

一九七二年,因會議室及青年活動中心之需孔急,經考量建造地點及經費來源等問題,乃決定與本會所附設之信愛幼稚園教室一併興建,於是年十二月起破土動工,新建一棟建坪一、二樓各四十坪的鋼筋混凝土樓房,一樓分成兩間作為幼稚園教室,二樓則作為青年活動中心、會議室及客房之用,總工程費新臺幣廿九萬五千元。

一九七七年十月卅一日,本會成立圖書室,並開放供會友免費借閱屬靈書刊,圖書室備有藏書一百卅六冊及兩種期刊,其後並依計畫陸續添購藏書及期刊,委由當時青年團契陳惠娟、詹翠娟、梁惠麟、詹翠芬等人負責圖書室各項事宜。

■興建教育館
一九八四年,即有興建現代化教育館的提議,至一九八五年七月,由陳復富牧師提議拆除木造舊禮拜堂(一九三六年完工,當時已成一棟危屋),本會同意先由信愛幼稚園撥款新台幣七十萬元存入郵局,作為建築基金並開始募款。新教育館由台中市蕭淵暉建築師設計及監造,工程則由聖堡工程公司承包,工程期約定為二百四十個工作天,總工程費新台幣六百一十二萬二千三百二十元。

一九八六年三月廿三日,主日禮拜後,舉行新建教育館開工禮拜。

一九八六年四月廿八日,新教育館開始動工興建。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九日,舉行教育館峻工落成感恩禮拜。興建之初,由於經費問題,本會向會友貸款,並鼓勵會友踴躍認捐館內設備。當時會友多慷慨解囊踴躍捐輸,諸如館內之牧師辦公桌、會議桌、鋼琴、客房寢具、儲櫃、聚會用桌椅、電扇......不勝枚舉,足見會友愛主愛教會之熱心。其中詹子霈執事為紀念其先室魏夢月姐妹,特別奉獻平台鋼琴一架,作為主日崇拜之用(即現今禮拜堂內那架鋼琴)。新建教育館一樓作為牧師辦公室及信愛幼稚園辦公室;二樓及三樓作為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婦女團契等使用;會議室及客房則設於三樓《註四十三》。自此,教育館便成為豐原教會行政與宗教教育推展的中心。

■九二一大地震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午夜一點四十七分,來自中部地區九份二山一股又一股石破天驚的強勁晃動向四方無情的撕裂大地,一道又一道駭人心弦的劇烈抖動漫無目的的向八方絕情地劈斬飛竄;其所到之處,山崩地裂路頃樓塌,百姓在睡夢中驚慌失措心膽俱裂;這場震驚中外,令人家破人亡的「九二一大地震」,讓中部地區頓時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從竹山、名間、中寮、埔里、霧峰、太平、豐原、石岡、東勢直至中橫山區,地牛翻騰所到之處,盡是破敗的家園及痛哭親人罹難的哀號。隔天起來自四方的救濟物資紛紛湧進災區,總會為統籌賑災物質之發放作業,指派本會為中部災區賑災物質之轉運站,並負責協助東勢地區九二一關懷站之作業。本會在翁啟恩牧師的運籌帷幄下,長執、婦女團契、青少年團契及多位熱心的會友隨即放下自身的工作,全心全力投入救災;在險惡的交通條件下,周偉立弟兄更率領青少年團契黃建凱、潘俊男、周青谷、謝東勳等人以機車深入東勢山區載送民生必須品至車輛無法通行的災區,以舒解當地原住民民生問題之燃眉之急。會友不辭辛勞、不分彼此,盡已之所能加入救災,只是希望讓痛失家園與親人的生還者,心中能得到一丁點的安慰,也盼望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愛讓失去生存意志的生還者,心中能有重生的力量!災後迄今已逾年餘,當各宗教團體與慈善機構紛紛離開漸為人們所遺忘的災區,婦女團契仍在前後任會長廖愛惠姐妹、林麗芳姐妹的帶領下,每週固定前往石岡組合屋作心靈重建的工作,她們所求的,不是鎂光燈的焦點,不是沽名釣譽浪得的虛名,她們所做的,只是盡她們的本份去作基督徒應盡的本份而已;我們豈不也彷彿聽見主的聲音說:「好撒瑪利亞人,我的好僕人!」。

■百週年紀念鐘
主後二○○○年,為慶祝教會設教百週年,長執會特委由周偉碩長老、梁朝長老、許安賜長老等三人組成百週年紀念鐘製作小組,負責百週年紀念鐘之設計與製作、經周偉碩長老與廠商聯繫、接洽,重達三百五十公斤之百週年紀念鐘終於於二○○一年六月製作完成。腳架部份委由紀念鐘製作小組協同王君義執事設計,並由周偉碩長老接洽製造廠商,在經費考量及兼顧美觀造型與結構安全的前題之下,經數次商議研討,變更設計樣式與材質,終於在二○○二年四月製作完成,組裝吊掛完畢。

■結語
這幾年來,翁啟恩牧師以其極有系統性的講道內容,將信仰與生活相結合,讓我們在信仰上有更新的心得與體認;同時也透過主題性的證道方式,讓我們對聖經有更深入的了解。每個人在靈性上越來越受造就,聚會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各團契在上帝的祝福及每位契友的努力下,也越來越進步:聖歌隊在每年的八月,以詩歌搭配演戲的方式舉辦音樂見證會,闡揚上帝的恩典,帶領會友用不同的崇拜方式來敬拜讚美;主日學在一九九九年三月成立兒童才藝班,辦得有聲有色,人數幾近破百;婦女團契成立路得小組,吸引年輕媽媽的參與,給婦女團契注入一批新血,讓婦女團契越來越活潑;青少年團契也開始學習參與主日崇拜獻詩的事工,他們用熱情的心、震撼的曲風表達對上帝的讚美,將他們的恩賜獻在祭壇上,帶給我們另外一種不同的悸動。一百年的歷史已經成就,自今起則又是另一個百年的開始,回想早期信仰先輩在受人漫罵,讓人看作邪教異端被人恥笑之時,仍能用火熱的心去追求信仰,反倒我們身處順境之中卻反而不冷不熱,面對社會價值觀的變遷,是非渾沌風氣敗壞的今天,我們更當用基督的心作心,穿戴基督精兵全副的軍裝,高舉十架作光作鹽認真作工,使我們教會成為豐原地區的信仰中心,使基督的信仰成為百姓生活的準繩,使基督愛的鐘聲響遍豐原的每一個角落。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中豐原教會

相關網站: 台中豐原教會

資料提供單位:台中中會豐原教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