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5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說不完的故事,永不死的聖愛
作者 / 林淑芬

拜台灣媒體之賜,不管願意或不願意,前陣子大概都聽過或看過〈補教人生〉。其實,不管是〈補教人生〉、〈夜市人生〉、〈天下父母心〉,還是後來逐漸走調的〈礦工人生〉,其中有些或許誇張,但卻某種程度反映了社會的現實面、生命的實況。這些現實面或許是負面教材,但不可否認地,它真實地存在我們的社會中。

■在欲愛與聖愛之間

對於「人生」這個字眼,一直有著親切感。記得小時候,常聽爸、媽帶著無奈又無力的口吻說:「這就是人生啦……」,那時候,「人生」對我而言,是接受、是認命,直到接觸基督教信仰後,才深刻地了解到,人生原來可以有不同的面貌。

台灣人是擅於認命的,認命可以是消極地自我棄絕,拒絕改變,也可以是接受命運的安排,勇敢地面對它、、超越它,創造出新的價值。無論是不是基督徒都必須承認,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會面對怎樣的未來,並非自己所能決定。非基督徒認為這是出於偶然的命運,基督徒則相信這是出於上帝的安排。雖然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與死亡,但他能夠決定自己生命的品質。上帝在創造中,讓人有不同於其他受造物的靈魂功能,除了理性之外,還有一個被初代教父奧古斯丁乃至於中世紀哲學家所強調的功能 — 意志。意志使人具有開始新事物,改變世界的能力。所以,對基督徒而言,雖然上帝的旨意不可知,但自造物初始,上帝就在我們身上安設了改變、創新的能力。然而,意志要發揮功能必須取決於人類生活中一種更強大的力量 — 愛。《懺悔錄》是奧古斯丁自述如何由悖逆而歸信的尋道歷程,說該書是生命之書一點也不為過,直到今日,《懺悔錄》仍在向尋道者說話:「我的重量即是我的愛。愛帶我到哪裡,我便到哪裡。」奧古斯丁旨在告訴他的讀者,若有合序的愛(奧古斯丁稱之為「聖愛」)作為基礎,意志就能生發改變世界、改寫命運的行動力,反之,若是意志受制於不合於秩序的愛(欲愛),則會產生破壞力和殺傷力。

什麼是愛?或許,這是上帝要我們花一生的時間去體會的功課。

人生來具有愛的傾向,我們「愛」某個對象,才會對之採取行動。當仰慕一個人時,會想要接近他/她,但「知道」一個人,卻不會想採取什麼行動;我們「愛」美的事物,便會想與之接近,這是很自然的。「知」善並不能行善,只有「愛」善,才能行善。因此,當我們看見善行,會很自然地被感染,會想要仿效,所以奧古斯丁說:「我們被感動,不是出於可鄙的欲望,而是可讚的仁德。」人之所以能行動是出於靈魂中意志的功能,但意志若是受到驕傲、自我中心之類失序或錯誤的愛的影響,就會趨向佔有、支配;反之,當意志在合序的愛的基礎上,就會帶來向上提升的動力。所以,可鄙的欲望會將我們引至驕傲、自我中心的深淵,但可讚的仁德卻使我們向上提升,讓我們經歷到更深邃的愛,即謙卑、虛己、成全,而這正是救贖與恩典的本質。

■傳福音需要愛的典範

因此,我們需要仁德,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看見正確的愛。當出於正確的愛的仁德、善行被看見時,我們會想要仿效;如此,我們的生命便得以被引導、被提升,而經歷轉化,新的價值、新的高度才會出現。那麼,「認命」就不再是消極的,而能成為轉化命運的勇者。陳樹菊阿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自小失學,母親生病,卻因家貧無法獲得妥善醫療而過世,她可以說一生都在與貧病搏鬥,卻靠著在市場賣菜的微薄所得樂善好施。她的第一筆捐款是捐給她的母校,因為母校曾在她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而她的義行經報導後,在那段期間,許多非營利機構的小額捐款明顯增加。仁德引出仁德,善行帶出善行。救贖與恩典透過行動被體現,耶穌正是行動的最佳典範。基督徒要傳揚救贖的福音,說理是不夠的,只有透過典範,才能生發力量,打動人心。

我們的社會充滿太多扭曲的實況,過度缺乏提升與超越。對此,基督徒有責任提供能夠更多典範,我們需要更多願意模仿基督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左手做的不要讓右手知道」,為善者的動機確實不該是為了要獲取別人的讚許,但善行卻必須被看見,因為當善行被看見時,才具有感染力,才能激發人們愛善之心。

從事文字工作多年,對我而言,文字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感染力無遠弗屆,歷久而彌新。每看過一篇動人故事,就彷彿參與了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跟著哭、跟著笑,跟著受苦,也跟著提升。這幾年來,參與新使者聖誕特刊的編輯工作,感受尤其深刻。從愛滋寶寶、街頭遊民,到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雨林咖啡吳子鈺……,這些人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關懷毫無關係的他人、弱者,乃至於土地、環境,是出於什麼樣的一種力量?每個人物都在挑戰自己的價值觀、每個故事都在開闊自己的視野:原來有人可以這樣活。每當閱讀這些故事都像在經歷一種自我發問: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我想,這就是愛吧。愛使他們願意付出,愛使他們願意俯身看見週遭的需要,願意倒空自己,為他人設想,願意改變自己原來的生命規劃與步調,不做他求。這要經歷怎樣一種「捨」的過程啊。捨,並不容易。就像聖經中那位有錢的財主一樣,我們很難放棄所擁有的,但這些故事卻觸發著上帝原來在我們心中所放置的那一份愛。

■虛己的愛才是王道

今年新使者聖誕特刊照例讓我看到三校還掉眼淚,蔡茂堂牧師分享蘭大弼醫師(小蘭醫師)夫婦如何在他成長過程中給予無私的關懷,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蘭醫師經常騎著一台28吋的腳踏車到他家拜訪,原來是為了偷偷塞錢給他父親,幫助他完成學業,又囑咐他父親不可告訴別人,這是怎樣一種人生的態度呢?〈愛在癌症攻擊時〉則是分享一個平凡卻感人的愛情故事,與癌症搏鬥的夫妻如何願意為對方改變原有的習慣,這是何等真實的愛!歐蜜‧偉浪牧師分享比亞外這個小部落如何因著一群人願意付出而改頭換面,盧俊義牧師則分享一群來自瑞士的修女如何無怨無悔一生奉獻在台灣後山的故事。

從這些故事當中,我們看見虛己的愛,不是佔有、不是支配,而是付出與成全。不論是對朋友、伴侶、他人,或是土地,都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傳遞這樣一份愛,如果我們能讓這樣的愛被看見,〈補教人生〉還有觀眾嗎?

(作者為新使者2010聖誕特刊編輯)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063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