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陳牧師專欄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3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促進多元共榮、落實上帝公義
申命記三十三章;彌迦書六章6~8節;羅馬書一章14~16節
作者 / 張德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 2006年開始以「認同、委身、成長」持續十年的宣教總目標,而今、明兩年,更以「促進多元共榮、落實上帝公義」為年度主題,希望眾教會在致力宣教的同時,能清楚基督徒的使命與角色。面對多元的世界、全球化思潮以及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在講求彼此尊重、包容之前,能先「認同、委身」於我們所信的,了解公義的內涵,將福音的本質傳揚出去,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在多元中榮耀上帝、落實上帝公義。

福音的本質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一16)保羅在此說明基督信仰的內涵以及基督徒的使命與角色。「我不以福音為恥」,闡明他對基督認同與委身的生命態度,他堅信所傳的福音,是「上帝的大能」。保羅親身經歷主耶穌基督更新他思想、翻轉他生命的大能;所以他以確信且火熱的心志,切切渴望向世界上各種人宣揚基督的福音。 保羅認為福音不應只停留在自己身上,舉凡「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羅一 14),都有權利知道:基督為世上所有人犧牲的愛,死在十字架成就了人與上帝、與自己、與他人的和好。耶穌的「義」取代了世上所有人的不義,世人「只要相信」它,就能得著基督的救恩。這福音打破了文化與種族的優越性,推翻了各群體形成的貴賤與不公義,更啟示了傳福音的多元與彼此接納;沒有人比其他人優越,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三23)公義的內涵
自從亞當和夏娃違反上帝的話語之後,罪就進入了世界,人破壞了跟上帝原有的和諧、美好關係。然而因著恩典,「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林後五21)無罪的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擔負世人的罪過,叫信祂的人得以稱為義。耶穌基督不只帶給世上「和好」,更是打破與更新人類的想法。在祂的「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中(太廿1-16),園主給工資的方式,若從人的角度來看是不公平的,因為那工作一個小時的人,竟然跟辛苦工作十二個小時的人相同,領了一千元的工資,這是明顯的不同工卻同酬的不公平。但是耶穌在此顯明了祂的公平、公義與慈愛,因為耶穌知道工人們,並不是偷懶不去尋找工作,而是他們都願意工作,只是沒有人雇用他們;這批從早上六點一直到傍晚五點,在烈日當空等待的人,是何等的信心與心情?耶穌憐憫他們,認為不管你做多少小時的工,只要認真盡責,你就可以和其它人一樣得到生活的基本權利,這就是上帝國的公平、公義。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第一批進葡萄園工作的人,雖然整天勞苦,冒著炎熱的天氣殷勤工作,但是他們從第一個小時就被選上,也就不用擔心今天沒錢買食物,這是園主的愛與恩典;因此,園主並沒有虧待第一批進去的人,因為園主給了他們講好的工錢。同樣的,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人一樣,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有些人一出生就生長在很有錢的家庭或國家,有些人生長在貧窮的家庭或國家,雖有不同的境遇,但我們都屬同一個天父,在上帝的眼中,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基本的生存權利,這就是公平公義。
在多元世界中創造新的價值 全世界目前約有63億人,族群及語言豐富且多元,還沒得到福音的人有多少呢?日本作家池田香代子女士,在她的著作《如果世界是100人村》這本小繪本中提到,如果將世界縮小成只有100人的村子,其中有61人是亞洲人,13人是非洲人,13人來自南美和北美,12人是歐洲人,剩下的是南太平洋地區的人;因此在語言上,更是豐富多元。而這100人中有33人是基督教徒,亦即還有67人是其它宗教;然而在台灣,基督徒比率還不到4%,這提醒我們要加緊傳福音的腳步。

該書中也提到,這100人的地球村中,只有52人免於被逮捕、被恐嚇或死亡的恐懼,也就是說100人當中有48人,無法照著自己的信念和自我意識來行動和發言。更不平安的是,100人中有20人生活在武裝襲擊、地雷等殺戮和綁架的恐懼害怕之中。100人中有25人缺乏食物、也沒有地方可以遮風避雨。而這25人中有17人喝不到乾淨、安全的水。這群受苦的人就是我們要去傳福音、散播愛,帶給他們耶穌基督公義和平安的地方,這更是每個基督徒的角色與使命;因為耶穌的福音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四18)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裏最後一段,「要使人從罪中得釋放,使受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裏成為新創造的人,使世界成為祂的國度,充滿公義、平安與喜樂。」我們相信上帝要使人從罪惡中得釋放,使受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然而「相信」帶出責任,責任帶出行動力,這需要通過你我積極付出愛、為他人行動,從個人私利轉向社會公義,才能在多元的世界中創造出新的價值,引領眾人與上帝同行,成為公義、和平的根基。

生活中與上帝同行、落實公義
我們知道要從個人私利轉向社會公義,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因為自從亞當夏娃犯罪後,人不斷在欺騙、驕傲、懶惰、自大、嫉妒、貪心、偏行己路、自私自利…等等罪性中生活,無法得到內心真正的平安與國家的和諧。

先知彌迦所處的時代,有錢人剝削窮人,商人用不公平的秤和詭詐的法碼,法官判案決定於誰的出價高….(彌六10-12)。生活在這種混亂險惡的時代,「誰能像耶和華?」(這是「彌迦」的希伯來文意思)我們看到先知彌迦反映出社會大眾的痛苦,他站在人民的立場說公義的話,他所看到的社會不公義,就好像自己是一個飢餓的人,滿懷希望的進入一座果園,渴望從無花果樹上找到果子,但是園中沒有半個水果,所有的葡萄和無花果全被人摘光了,連剩下的也沒有;那應該結滿公義和平安的果子,已經早就被摘光了,彌迦失望痛心地哭倒在地。那是一個人性墮落的社會景象,因為人民早已不遵守摩西的律法,將田邊角落或是掉在地上的麥穗,和葡萄園中的葡萄,留下一些供給窮人或是過路的人食用(利廿三22;申廿三24)。除了謀算之外,找不到一個誠實正直、憐憫、謙卑「與上帝同行」的人,每一個人都剝削別人及窮人的基本權利。先知彌迦說得對,「誰能像耶和華?」若我們不進入悲傷的心靈,怎能知道如何為這世代痛悔、行出公義呢?

先知彌迦向人民耳提面命:「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主同行。」(彌六8)上主喜悅的不是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彌六7),更不要人民炫耀自己所獻的;祂要的是百姓的良善、悔改的心,更重要的是要回到上帝的約。這約不是任何物質形式的獻祭可以替代,就好像我們以為只要殷勤參加聚會、固定靈修禱告、守十一奉獻就足夠;其實上帝更要我們活出「與祂同行」三個內涵的生命: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我們要改變自己早已敗壞的內心,在扭曲的世代,謙卑自己,去看見人群的需要、憐憫人、照顧窮人、實行公義;否則人將無法生存,因為得不到上帝的同在(彌六9-16)。

在更新中達成整全的宣教
近年來我們持續差派宣教師到海外宣教,也支援世界各國的災難;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更以「一領一」成為宣教行動,包括信徒的一人領一人信主;有能力的教會能和小型教會彼此成為夥伴教會;以及一間教會領一間學校,進行生命教育的福音預工等等。特別是在社區關懷與宣教方面,除了急難救助以及與受苦的同胞一同受苦之外,近四年來,我們更是積極推動生命教育,至今至少已舉行培訓 68 場,訓練3850 名志工;今年,為配合總會的主題,也在兒童生命教育營會的教材上,特別出版《Shalom傳奇》,目的是要將耶穌為世人犧牲的愛與公義之內涵,傳揚給社區的小朋友,讓教會從成人到小孩都了解我們的宣教目標,也從教會到社區,能領受平安且致力成為「使人和睦的人」(太五9)。然而,這些宣教行動都還不夠,我們還要更深地尋求上帝在台灣的旨意,持續在教會呼召弟兄姊妹。「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4~5)在捨己中謙卑與上帝同行,積極進入人群,看見鄰舍的需要、服事他們,讓社會的「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24)

有一個故事說到:在一座廣大的森林裡,有一棵小樹常往地面瞧,望著那些比他矮小的小花小草之後,便洋洋自得的說:「你們看,我長得多麼高!離地好遠啊!」然而在森林中有一棵高大的古松,他舉目仰視穹蒼,謙卑地說:「我是何等渺小啊!離廣闊的天空好遠,還要多少年,我才碰得到天上的雲彩呢?」從這兩棵樹的對話,我們看到謙卑虛己的品格與生命。雖然長老教會強調整全的宣教,但我們必須先虛己,而不是成為自以為義的人,才能更深的認識人和上帝,在信靠中不斷更新宣教策略,成為一個真正行上帝公義的人。就好像這高大的松樹謙卑地說:「我們所做的是何等渺小啊!在上帝國裡還有好多好多地方需要去付出行動;幾時才能看到上帝公義和平國度的來到呢?」

上帝是祝福的上帝
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我們,就像上帝祝福以色列12支派一樣,每一個都可以得到摩西的祝福,因為我們都是祂從埃及、曠野中帶領出來的子民,更是摩西各按每支派的獨特性所得到的不同祝福。上帝希望每個民族都有他的特色和獨特的發展,在差異中彼此欣賞、尊重與接納,付出愛與關懷,使這個村子不因私利與暴行而分裂。上帝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上帝國更立基於我們在地球上所建立之多元與和平的世界,不靠強迫、剝削和不平等來維持。特別是在台灣,上帝祝福我們有這麼多元的族群與新住民,也供應我們多樣化的生物、美麗的大自然、多元的動植物與豐富的蔬果;教會及基督徒更應該不分種族、膚色、<

資料提供單位:總幹事室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