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56期 愛及曠野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他是台灣聖經神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所參與的《聖經現代中文譯本》是華文世界裡聖經翻譯與詮釋的重大里程碑。
關鍵字:
作者/鄭仰恩 (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駱維仁博士是台灣教會界最資深也最受普世尊敬的聖經學者和聖經翻譯專家,他也是第一位獲得新約學博士的台灣人。正如他的夫人高天香博士被尊稱為「台灣婦女神學的開拓者和領航員」,他則是台灣聖經神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今年五月中,前普林斯頓神學院舊約學教授、現任凡德比大學神學院希伯來聖經傑出講座教授的蕭俊良博士前來台灣演講,在前往探視駱博士時,就親口對他說,去年全球華人聖經學者在香港舉行大會,會中全體尊崇駱博士為華人聖經神學研究的主要領航人之一。

※成長歷程及普林斯頓的歲月

駱維仁於1935年1月16日出生於台北淡水,因為當時父親駱先春在淡江中學教書,他就誕生在校園內馬偕墓園旁的紅磚房裡。1937年父親轉往三峽牧會,全家同往,1943年起他在三峽公學校就讀到四年級。二次大戰後的1946年,父親回到淡水中學服務,他也轉讀淡水小學,隔年更考上淡江中學。1947年,父親在孫雅各牧師的召喚下,隻身前往台東投入原住民(主要是阿美族)的宣教工作,不久,他也因思念親人而遷移到台東並就讀台東中學。

駱維仁從小熱愛運動,特別是籃球和足球。他也深愛音樂,自學彈琴並寫詩譜曲。他所創作的詩歌雖然不多,當然更不能和聞名國際、以聖樂為專業的弟弟駱維道博士相比,但他的詩歌意境深遠、雋永感人,例如因思念親人(特別是對母親的孺慕之情)所寫的《尚疼我阿母》、收在新聖詩421首的《黃昏臨到,暗瞑漸近》,以及在美國工作時,因心懸故鄉而寫的《為故鄉祈禱》等。

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從台東中學畢業後決志研讀神學,1952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在學期間,因受派到台北中山教會實習,認識了當時在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後來成為終身伴侶的高天香。駱維仁於1958年畢業後,曾在台北城中教會服務兩年,而高天香則於1959年先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研讀宗教文學碩士(M.R.E.)學位。1960年,駱維仁也前往普林斯頓深造,從基本學位神學士(B.D.)重新讀起,為學術研究打下深厚基礎。有趣的是,他們兩人在離開台灣前就已訂下婚約,卻要等到高天香獲得碩士學位那年(1962)才步入禮堂,當時的男儐相是謝穎男牧師,女儐相則是宋泉盛師母陳美滿女士。結婚隔日,兩人坐車到紐約,在曼哈頓找一間舊旅館住了二天,走走逛逛後再回到普林斯頓,口袋只剩五塊錢,這就是他們回味無窮的蜜月。

我的父親鄭連明和駱維仁、高天香兩人以及周聯華牧師於1960年時曾在普林斯頓共度一年。有趣的是,四個人在校的身份都不同。當時,駱、高兩人分別研讀神學士和宗教教育碩士學位,周聯華牧師則是訪問學者。我父親的身份比較特別,他在孫雅各牧師的協助下獲得兩年的全額獎學金,且已經在第一年完成哥倫比亞神學院的神學碩士學位,因此利用第二年的時間申請到普林斯頓成為「特別生」。那時駱、高兩人雖然還沒有結婚,卻已經展現出「好客」的精神,經常會邀集我父親和周牧師一起開伙、用餐,想當然是「吃飯配神學」了。在只有少數台灣人能夠出國讀書(特別是讀神學)的1960年代初期,他們之間自然存在著一種「同志」般的情誼。

後來,我父親回國後先後在台灣神學院及台北東門教會服事,因積勞成疾而罹患腎臟病,在與病魔搏鬥十年後於1977年底過世。告別禮拜當天,已經在香港的聯合聖經公會(UBS)擔任亞洲區翻譯總顧問的駱博士剛巧返台,趕來參加葬禮,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當時,他對我這個剛讀大三的小伙子卻是勉勵有加。想起來,這已經是將近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在艱困的戒嚴體制下返回台灣服務

駱維仁於1968年獲得哲學博士(Ph.D.)學位,主修新約學,論文是從提摩太後書2.11-13探討新約聖經中早期基督論的信條形式,這已經展現出他一生當中試圖從聖經研究來重新詮釋神學的努力。那一年,駱、高兩人回到台灣,隨即接到剛上任的陳皙宗院長邀請到台灣神學院教書,那是本地人開始接手北部神學教育的關鍵時刻,也是台灣在戒嚴體制下民主思想剛剛萌芽的階段。在接下來的三年當中,駱維仁擔任新約學副教授兼教務長,也接任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台灣區的主任,高天香則教授基督教教育課程,並兼教育系主任,一家人就住在教堂旁的老師宿舍裡。

在這段期間,駱維仁夫婦和同樣在台神教學的衛理公會宣教師唐培禮(Milo Thornberry)博士及夫人唐秋詩(Judith Thomas)成為一生的好友,並在後者因協助當時被國民政府軟禁在家的彭明敏教授逃離台灣而被情治單位強制遣送離境後,仍然繼續關心他們返回美國後的生活,互相支持、鼓勵。唐培禮及唐秋詩的感人故事到21世紀初才為人所知,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閱讀《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一書。

為了感念這兩位為台灣的民主、自由及人權犧牲奉獻的信仰前輩,台灣神學院也在今年(2016)六月的畢業典禮中分別授與榮譽神學及人文學的博士學位,可惜唐培禮因三年前中風無法前來,改由女兒唐美生(Katy)代表接受,唐秋詩則親自前來領取並發表感言。當天,彭明敏教授、謝聰敏先生,以及魏廷朝夫人張慶惠女士都出席觀禮。駱博士生前已經從我口中得知這個好消息,甚感欣慰,可惜沒有機會親身見證歷史時刻。

※加入聯合聖經公會並貢獻普世

1971年,在台灣緊張的政治局勢下,駱博士接受聯合聖經公會(UBS)聘請,擔任美國聖經公會(ABS)翻譯研究員,並主持《聖經– 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計劃。他們夫婦帶著二個孩子離開台灣,再度回到普林斯頓。1975年,高天香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文學研究所,主修日本文學,並於1986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這段期間,他們熱心接待從台灣來普林斯頓唸書的遊子,包括高金田、陳南州等。

1974年起,駱博士成為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的聖經翻譯顧問,1978年起更擔任亞太區的翻譯總顧問,駐在香港,是當時整個亞洲及大洋洲地區職位最高的翻譯指導者。1986年起至2000年,他轉而擔任亞洲特別事工發展部(Asia Opportunity)主任,在亞洲尚未成立聖經公會的地區(如寮國、越南、中國等)協助並指導聖經翻譯及推廣的工作。最特別的是,自1987年起,通過愛德基金會(Amity Foundation),他協助中國教會出版了第一本中文簡體字横排新舊約聖經(簡稱CUNPSS版),貢獻巨大,至今已印刷了七千四百多萬册。駱博士於2000年春天從該職位退休。

1999年8月10-11日,在駱博士榮退前,我們在台北三芝的富邦教育中心舉辦一場以「聖經、詮釋與實況」為主題的神學研討會,並發表了六篇有關聖經翻譯與文化詮釋、倫理實況與聖經詮釋、本土神學發展、神學教育本質、聖經詮釋與基督教神觀、婦女神學走向等主題的論文,與會者也享受了一場豐盛的神學饗宴。後來,這些論文以及駱博士的同工、好友及學生們所寫的文稿也收集成冊並並出版,也就是《聖經・詮釋・實況 –– 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一書。

長期以來,駱博士協助世界最著名的聖經翻譯專家奈達(Eugene Nida)博士從事聖經翻譯理論的建構以及實際的聖經翻譯計劃,深為奈達博士所賞識。他所撰述的《腓立比書研讀手冊》和《雅各書研讀手冊》更受到學術界高度推崇,他所主編的《新約希漢簡明字典》、《聖經簡明詞典》、《新約聖經並排版》也深受矚目。他的專文更被收集在《近代聖經翻譯潮流》、《翻譯專門詞典》、《牛津聖經手冊》等重要作品中。

1984年,駱博士在聯合聖經公會全球翻譯顧問的研討會中,發表論文探討出版《聖經研讀本》(Study Bible)的可能性,引起極大迴響,並改變了該會過去以聖經翻譯為主、不積極編撰研讀本的出版方針。從1980年代起,他也實際推動《中文聖經研讀本》的編寫計畫,並出版了《新約聖經研讀本》以及若干舊約的試讀本。在他指導下,我有機會和葉約翰、陳南州、張明佑、童春發、黃伯和、張德麟、梁重光等同仁一起工作,加上翻譯顧問歐可定和洪放的不定期參與,在充分自由討論的氣氛下激發出豐富的創意和想像力。

1990年起,駱維仁博士也被聯合聖經公會派回台灣,指導台灣原住民語言的聖經翻譯(阿美、布農、排灣、太魯閣、達悟等)工作,其中不少譯本已經完成,其中也包括2012年出版的《客語聖經:現代台灣客語譯本》。最為台灣教會所期待的,應該是他人生最後階段所主持的《聖經– 現代台語譯本》(TTV)的翻譯和審閱工作,目前新約已經出版,舊約仍在審閱中。這是駱博士到最後仍然掛念不已的工作。

※台灣的神學教育及神學的未來

在神學教育方面,駱博士雖僅於1968-1971年間直接參與台灣神學院的教學工作,然而神學教育卻是他一生所持續關心的課題。他一生中沒有接受封牧,也沒有「牧師」的頭銜,但他卻是許多台灣牧者最好的老師和指導者。事實上,自1980年代起,台灣神學院每逢尋覓新院長人選時,駱博士總是列於候選名單之首。可惜他總是無法答應,否則台灣的神學教育必然會有一個嶄新的面貌和格局。

1997年,在台灣神學院「雙連講座」擔任主講時,他以《聖經如何成為上帝的話?從經文到宣揚》為主題,鼓勵台灣牧者勇敢地從「特定的原始讀者」(original reader specific)轉向「特定的現代讀者」(present reader specific)的詮釋觀點,可以說深具創見。他指出,就聖經詮釋的歷史發展來看,自從歷史批判法於1970年代崩潰以後,聖經解釋的方法就走上「多元開展」的路徑,涵括了社會科學、讀者回應、意識形態批判、文化詮釋等不同嘗試。他也建議我們應以兼顧經文、傳統、實況的多元詮釋原則來讓「會錯誤」的人所寫的聖經成為上帝「不會錯誤」的話語。

回想起來,駱博士對台灣及華人教會的最大貢獻,應該是和周聯華博士及許牧世教授等學者所共同完成的《聖經– 現代中文譯本》(TCV)的翻譯及出版工作。該譯本於1979年出版全書,不但象徵了在華文世界裡聖經翻譯與詮釋的重大里程碑,也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展現了神學的新眼光和新視野,貢獻良多。可惜的是,該譯本後來被部分保守的福音派教會領導者「污名化」(斥之為「新派神學」),甚至刻意地加以「政治化」(最可笑的是說該譯本鼓吹「人權」甚至「台獨」思想),令人深感遺憾。

2012年,玉山神學院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給駱博士,他在感言中提到,他一生都是「在異端中做神學」。他如此說:「其實,異端不過是站在另外一邊,從不同角度看事情,來研究,來解釋,來了解上帝通過聖經要傳達給人的信息。不過,因為角度不同,詮釋出來的信息不同,結論可能是代表少數人的觀點,和傳統的觀點有所差別,又有創新。」坦白說,這正是改革宗神學傳統所強調:「懷疑」在學術研究上的價值所在,這也反映了當代聖經研究中「懷疑詮釋學」(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的重要貢獻和進路。

※駱博士所深愛的家人和故鄉台灣

前已提及,駱維仁師母高天香教授是台灣婦女神學、基督教教育及基督教藝術的領航者,在普世運動和亞洲婦女神學界也是貢獻良多,夫妻兩人恩愛互重、舐犢情深。他們育有一子一女,兒子信達(Ted)和女兒信惠(Grace)分別在泰國和美國成家立業,共有四位孫女。

令人感傷且不捨的是,信達(Ted)於2010年因腎臟病驟然過世,導致駱博士哀痛莫名、心情難以撫平。四年後(2014),因失智症已經歷十多年身心挑戰的愛妻高天香教授又回到主的懷抱,對他更是重大打擊。面對自身的病痛(長期糖尿病、心臟病、帕金森症),駱博士強忍悲傷,在親人好友的扶持下,積極關懷贊助孫女的教育,並持續關注聖經翻譯等工作,展現驚人的生命毅力和信仰勇氣,令人感佩。

駱博士深愛鄉土台灣,一生關注祖國的政治自由、民主人權及國家主權,雖行事低調,但早在1970年代就已積極參與「海外台灣人自決運動」,每每談及台灣島國的前途和命運,總是憂心重重、熱情感人。他一生也極力提攜後代,默默栽培人才,獲得他贊助、支持的後輩應該都感懷於心。他最後一批培養的學生包括曾昌發、秦明盛、邱淑嬪、蔡銘偉等人,可以說為台灣神學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他也追隨父親的精神,終生關注原住民族群的處境,最後更將他與高天香博士的珍貴藏書都捐贈給玉山神學院。

※結語

駱博士於2016年5月27日晚間11時10分安詳地離開世間,安息在上主的懷抱,享年82歲。他的過世,對深知他曾經歷過長期病痛的親友們來說並不意外,但他的離去卻也象徵著一個「神學巨擘時期」的逐漸隕落,令人感到淡淡的哀傷。沒想到,在他告別感恩禮拜中致慰詞並祝禱的周聯華博士,竟也在兩個多月後遽然辭世,更令人感慨不已。

個人無緣成為駱博士的學生,也不曾在神學院與他成為同工,誠屬人生最大憾事。然而,在我研習神學的信仰旅程當中,卻有幸能不斷地受到駱博士的提攜和指點。他可以說是我在神學思考和信仰人格的層面上最重要的啟蒙導師(mentor)。感謝駱博士在我神學旅程中的深刻影響,點滴在心頭,僅以此文感念他的厚愛。

【駱維仁小檔案】

1935 1月16日出生於台北淡水。

1952 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

1960 前往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深造。

1962 與高天香結婚。

1968 獲得哲學博士(Ph.D.)學位,主修新約學。

1968-1971任教於台灣神學院。

1971 進入聯合聖經公會工作。

1979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出版,此版本由駱維仁博士、周聯華博士及許牧世教授等學者所共同完成,

1986-2000  擔任聯合聖經公會亞洲特別事工發展部(Asia Opportunity)主任。

2012  玉山神學院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2014  妻高天香過世。

2016  5月27日安息主懷。

同作者相關文章: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第 183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第 182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第 181 期)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第 174 期)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第 169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64 期)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第 160 期)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第 156 期)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第 153 期)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第 146 期)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第 144 期)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第 141 期)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 137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35 期)
公共宗教與公民社會 (第 131 期)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第 125 期)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第 123 期)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第 121 期)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第 117 期)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第 110 期)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第 105 期)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第 97 期)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第 91 期)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第 89 期)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第 86 期)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第 85 期)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第 82 期)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第 75 期)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第 73 期)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第 70 期)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第 69 期)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第 68 期)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第 67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 66 期)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第 64 期)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 (第 60 期)
為什麼要「按手」﹖ (第 57 期)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第 56 期)
編者的話 (第 55 期)
歷史中的平信徒運動 (第 54 期)
何謂「千禧年」﹖ (第 53 期)
新眼光「新」在哪裡? (第 51 期)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第 49 期)
尼西亞信經簡介 (第 46 期)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第 45 期)
淺論聖餐 (第 44 期)
什麼是「拯救」? (第 43 期)
對台福教會來台灣開設教會的幾點觀察 (第 41 期)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第 37 期)
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6 期 愛及曠野 (30-3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6期  2016年  10月 愛及曠野 156
本期主題:愛及曠野
發行日期:2016/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愛及曠野
故事的居所,傳揚的百姓
從「被解聘的鄉下牧師」到「環境倫理學之父」
荒野地、野生動物與基督徒
看顧自然:從事實到價值,從尊敬到尊祟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健康之道——側寫羅斯頓教授訪彰化西南沿海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當美術館變成聖殿——安力․給怒的宗教藝術
泰澤東亞聚會分享
感謝主讓我們遇見彼此的差異
慈悲禧年的世界青年日
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的歷史記憶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關於愛滋,你到底恐懼什麼?
讀經筆記25─華語「初熟」,台語講「頭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 2 ─ 南中東門教會、潘道榮、淡水教會
關於資本主義和信仰的一些思考
溫柔的實踐:第53屆神研班心得
送聖誕特刊給需要的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