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00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電影《背馬鞍的男孩》
暴君的奴僕
作者 / 許君蕙

吉亞蜷縮在地上,長釘穿過馬蹄鐵,一點點釘進他的腳心,他撕心裂肺地哭喊著。他意識到痛苦本能地反抗著,卻終成了畜類──兩條腿的馬。

■兩條腿的馬

2008年,由伊朗女性導演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Samira Makhmalbaf)執導的電影《背馬鞍的男孩》(Two-Legged Horse)上映。30多年以來,伊朗時局動盪,社會的貧富、信仰、政治、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構成的張力不斷撕扯整個國家,但他們的電影反而綻放著熠耀的光輝。

《背馬鞍的男孩》原片名意思為「兩條腿的馬」,影片講述一個富人家的男孩,在戰爭中失去了雙腿。管家帶他在市場裡,以一天一個伊朗幣代價,雇一個貧窮且智能不足的男孩吉亞當馬騎。

吉亞每天駝著小雇主上學,在馬棚裡等他下課,為他洗澡、做事,駝著他與其他騎著馬的學生比賽。當吉亞走向馬棚呆滯地坐在草木堆上時,一旁的馬嘶鳴著,導演反覆將鏡頭在馬與吉亞之間切換。

但殘疾的小雇主並不滿足,他內心深處渴望著有匹真馬,就想一點點將吉亞改造成兩條腿的馬。小雇主給他帶上籠嘴,餵他吃草料,吉亞不吃,就讓他假裝吃,又命令他背上馬鞍。最後,還是不滿足,就將長釘穿過馬蹄鐵,一點點釘進吉亞的腳心。吉亞蜷縮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喊著。

吉亞本能地反抗著,最終失敗了。電影的最後,吉亞背著小雇主拚命地跑、拚命地跑,導演再一次將吉亞的鏡頭與狂奔的馬反覆切換。那張漲紅的臉,喘著粗氣,馬蹄鐵聲聲,吉亞彷彿變成了真的馬。

影片不可否認在表達個人、社會與極權主義的關係,瑪克瑪爾巴夫說:「在我面前的是『兩條腿的馬』理論,探討著人類如何演化成動物。」但不僅僅如此,電影同樣在隱喻著人性的幽暗角落。我是否敢正視這幽暗的角落?

■欲望暴君

影片中小雇主儼然成了極權的象徵,吉亞則是被如同畜類對待的奴隸。在一個看似現代其實仍原始的社會裡,德國哲學家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年)敏銳地看到現代倫理必然會導致的現代社會痼疾:極端的個人主義和極權的集體主義這兩個極端──這恰是當今世界的現實處境。

支配我們的極權是什麼?近代以來的人本主義,帶給我們的是欲望,是暫時的滿足與轉瞬的不滿足。背馬鞍的男孩吉亞是我們,而小雇主隱喻著我們的欲望。悲劇的誕生是無限膨脹的欲望成了暴君奴隸著我們,我們是一隻兩條腿的馬或牛或其他畜類。

小雇主的殘酷幾次加深,原因是不滿足。吉亞被小雇主轄制,但自始至終都沒發現,那殘酷的小雇主是無力的、一觸即潰的殘疾人。吉亞容忍主人的錯誤,造成的惡性循環是:越討好小雇主,越聽從順服他,換來越多的痛苦。直到長釘穿過馬蹄鐵,一點點釘進他的腳心,鮮血染滿布鞋時,他意識到了痛苦,開始本能地反抗,卻已無法逃脫,淪為暴君奴隸,到死為止。

影片中吉亞腳下傳來的馬蹄鐵聲,撼動著觀眾的心。

■罪的奴僕

從個體的角度來單純地評判,電影中吉亞是好人嗎?小雇主是壞人嗎?在導演訪談中,有人這樣問她:「您之前的電影角色都沒有正反派,看起來他們就像在演自己。即使是在《蘋果》一片中,囚禁女兒長達11年的父親也沒被定罪。那這部片呢?有所謂好人或壞人嗎?」

瑪克瑪爾巴夫回答說:「沒有所謂的好人或壞人。電影開始我們只有兩個薄弱的人。」這回答像羅馬書所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有的只是兩個罪人。我們也是,是暴君的奴隸,更是罪的奴隸。

作為欲望的奴隸,吉亞能夠分辨是非,卻一再被引誘。吉亞起先拒絕學馬吃草料,接著假裝吃,最後以草料為食。他的認知從「小雇主只是讓我模仿馬,來討他開心」到「我就是吃草料的」,從自我勸慰到自我混亂不能自制。

人從知識層面基本可以判斷罪惡與否,好比人說姦淫是罪,姦淫者也是如此認為。但姦淫者認為自己犯姦淫是合理的,是可以被諒解。這樣的自我安慰實則是自欺,人的無知就在於此。

古希臘先哲亞里斯多德說:「當人不能自制時,人混亂的情緒或情欲壓制了他的知識,以至於他無法在自己的罪中辨別在他人相同的罪中所能清楚知道的惡,當他的情緒恢復時,就立刻因自己的惡行懊悔。」而懊悔的痛苦是影片裡那長釘被釘進腳心的哀嚎。

在懊悔痛苦中的吉亞曾生氣地扔下小雇主。小雇主哭喊著,一會兒乞求,一會兒恐嚇。當他發現兩者都無用時,拖著自己殘疾的身體,爬到吉亞腳下,爬到他背上,牢牢抓住,淚痕中發誓再也不讓他走了。吉亞最終沒能掙脫他。

耶和華對該隱說:「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

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奧古斯丁呼喊:「除了罪之外,我們一無所有。」私欲在人心裡永無止境,血液裡的敗壞就如一條永不止息的河流。以至於加爾文在討論人的本性時說:人已從頭到腳被罪淹沒,甚至沒有一部分不受罪的影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罪。

這個比擬讓我想到20世紀詩歌巨匠—特朗斯特羅姆的一句詩:「我的岸很低,只要死亡上漲兩公分,我就會被淹沒。」讀到時十分的悲傷,海水淹沒過心臟的絕望。因為我們是罪的奴隸,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耶穌基督的買贖

奴隸一詞,意味著最卑賤的,無任何地位、權利、自由的人,可以被主人任意殺死或買賣。作為「兩條腿的馬」的吉亞,引起許多孩童的興趣,他們想要出錢買這匹新奇的馬。小雇主不賣,但把吉亞租給他們。吉亞如同一樣玩具,駝著孩子奔跑一圈又一圈,停下來換客人,繼續跑,疲累到幾乎要死。

人幽暗的內心被罪惡壓垮,發出絕望的呼喊:「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人離棄上帝,便不復為人,僅僅是高等動物,不復有人的價值。東西方世界中都有目可見:人們被現代倫理引入一個血肉模糊的境遇,純然不知耶穌說:「你們是我重價買贖來的。」買贖的重價是基督的寶血,我們不再是罪的奴僕,而是義的奴僕,是基督的奴僕。

這意味著什麼?山內(Edwin M. Yamauchi)在《上帝奴僕》(Slaves of God)說:「它意味著我們一直都是被俘、被擊敗、被奴役的,但現在突然發現俘虜我們的竟然是充滿了慈愛、憐憫。而且作祂的奴僕既不被惡待、也不覺卑屈。」這也提醒我們,為了將我們從另一個主人贖出而付出的昂貴代價。買贖我們的代價,既不是所有富麗堂皇宮殿價值的總和,亦不是因為我們好看的外表,更不是因我們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相反地,我們一點也不可愛,一無所長,心存叛逆,但是主以祂自己的寶血買贖了我們。因此,我們即是被基督買贖,就是完全屬於祂了。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83期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http://www.atmovies.com.tw/home/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