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00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星空下的嘆息
作者 / 陳郁屏

數週前,我與益仁老師一起陪同「洛桑─世界福音聯盟」關愛受造網絡負責人,來自美國的艾德布朗牧師走訪新竹後山。站在海拔1500公尺高的泰崗部落,我們的視線不約而同望向頭頂上的繁星點點,以及都市裡難得一見的夢幻銀河。不知道是出於即興隨想,或是長久以來的深慮,布朗牧師輕嘆道:「如果夜空中的星辰一年中只出現一次,世人會不會因此而熄燈、停步、屏息以待?」

認真思索這個假設性問題,我的答案是:恐怕不會。那種萬眾矚目的浪漫,應該只會出現在電影,或跨年煙火秀上。娛樂性、速效與流行,最好再符合「認真就輸了」這種小丑哲學(why so serious)的反叛思維,才是主流社會引領潮流的焦點。因此,問題的核心並非星空太普遍或太少見,關鍵在於眾人對自然的無知與無感。

布朗牧師的問題背後有個推論,是關於尊崇與關懷。上帝的創造固然豐盛精采,人們卻不再看重曾經俯拾即是的恩典記號,那是習以為常的漠不關心,亦是文明與自然的距離。「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數千年前寫下動人詩篇的大衛,應該怎麼也料想不到,有一天,滿天星斗會被城市之光吞噬,成為專屬於高山與地極的奢侈。

西方科學文明400年以來的濫觴,使人們擺脫長久以來與土地的羈絆,那種揉合受苦與依賴的親密關係,轉而投向對科技的崇拜,及對物質的迷戀。於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不再是代代相傳的智慧,而成為少數人的專業,包括自然學家、生態學家、環保人士,以及與掠食者一同失去獵場的昔日獵人,這使得鍾情野地成為一種反社會、非主流的價值。自然之美的短暫與稀少性,並不足以讓人們的思緒停留;天地間亙古綿延的生命長河,也不再引發人們的尊敬與頌讚。

然而,這並不代表人們對曠野失去了好奇心,事實上,現代人經常把僅存的自然野地視為奇觀,特別規劃行程。著名聖地如美國黃石公園、大峽谷、非洲莽原的動物大遷徙、南太平洋的遺世小島,或是冰島的極光,每年都吸引眾多遠道而來的訪客。逐年攀升的國際觀光產業,甚至已危及許多地區的自然地景與人文風貌,成為聯合國啟動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議程(Agenda 30)的工作重點,並將2017年訂為國際永續觀光發展年,希望全球能逐漸轉向生態健康、社會正義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發展。

期待我們時常記得駐足抬頭,欣賞星光燦爛、尋思千萬年來的生命故事。更期待我們以實際行動承擔上帝所託付的管家使命,使人與萬物的關係獲得修復,使大地重拾創世之初的永續生機。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64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