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21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應許的實現
《馬利亞和以利沙伯》
作者 / 李佑生
卡爾.布洛赫

卡爾‧布洛赫(Carl Bloch,1834~1890年)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父母原期望他成為受人尊敬的海軍軍官,但他醉心的不是揚帆四海,而是揮灑畫布。他於丹麥皇家藝術學院(Det Kongelige Danske Kunstakademi)深造,師承丹麥繪畫黃金時期畫家威廉‧馬斯特蘭德(Nicolai Wilhelm Marstrand,1810~1873年),投身藝術領域。

■信仰入畫

對藝術的熱中,促使布洛赫1859至1866年間至義大利學習,此前其作品多以農村為主題。學習之旅途中行經荷蘭,接觸到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年)的畫作,影響他之後的藝術生涯。他的作品開始涉及歷史題材,尤其以基督教為主題創作。

1865年作品《普羅米修斯的解放》(Prometheus’ Befrielse)展出成功,讓布洛赫嶄露頭角,奠定在藝壇的立足點,有生之年一直居於丹麥重要畫家之列。

丹麥文學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年)對他的畫作讚譽有加,這位以童話聞名於世的作家在1866年的賀詞中,肯定布洛赫作品的永恆性,有如「上帝在磐石上所建造」。布洛赫除了事業成功,家庭生活也堪稱美滿。1868年和在羅馬相識的阿爾瑪‧崔卡(Alma Trepka,1845~1886年)結縭,兩人感情甚篤,育有8名子女,並以基督信仰教育兒女。愛妻於1886年離世,對在畫壇顯赫一時的布洛赫打擊甚巨,悲痛欲絕的他4年後死於癌症,結束了地上的年歲。

今日布洛赫在藝術領域的影響力已然式微,但他畫筆下的耶穌容易觸發人們的宗教情感,因而在宗教領域仍影響深遠。眾多流傳於世的作品中,有一個系列是23幅以基督生活為主題的畫作,乃是他受委託為腓特烈堡宮(Frederiksborg Castle)國王禮拜堂所創作,被大量複製,散見於丹麥許多教堂。除此之外,布洛赫的影響也飛越大西洋,以美國猶他州為發源地的摩門教,其教堂建築、印刷媒體廣泛地使用布洛赫的作品。在布洛赫為數可觀的宗教畫中,不少環繞著耶穌,根據路加福音創作的《馬利亞和以利沙伯》(Mary and Elizabeth),描繪兩位身懷六甲女子的相逢。此時耶穌仍在馬利亞腹中,但她們的互動已預示舊約先知所得的默示即將應驗。

■古今並蓄

四福音書的寫作風格或探討主軸各異其趣,並非互有衝突、矛盾,乃是反映基督的豐富性,需要四卷福音書方能全備。

若偏廢其中一面,難免失真偏頗,有礙於我們認識基督的真貌。相對於馬太記載耶穌出生前,約瑟和馬利亞面對天使報信的反應,路加則把焦點放在馬利亞身上,並交代施洗約翰的來歷,包括兩位看似不可能懷孕的女子相會時的種種。這段記載的專有名稱是「聖母訪親」(Visitation),至今東正教等仍重視此事件,甚至列於教會曆(註)。

畫中的老婦以利沙伯腹部微凸,喜形於色、雙臂大開,歡然迎接少女馬利亞的到訪。馬利亞則頭披一襲薄紗,正邁步踏上石階,迎向以利沙伯,容貌雖不明顯,頭上卻有淡淡光環,暗示她不尋常的身分。周圍尚有其他女子圍觀,似乎在呼應以利沙伯的高呼:「妳在婦女中是有福的!妳所懷的胎也是有福的!」(路加福音1章42節)周圍雄偉的廊柱,使人聯想到殿宇,亦即以利沙伯丈夫、祭司撒迦利亞事奉之處。

這幅作品的特殊在於創作的年代。以聖母訪親為主題的作品,多見於宗教改革、甚至是文藝復興之前,而後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洗禮,歐洲藝術、信仰內涵已有所更迭,在布洛赫所處的時代,此一主題已非創作者所關注。

技巧上,畫中兩位女子形成高低錯落的構圖,互動的姿態也充滿動感,是中世紀相關作品罕有。強調以利沙伯而非馬利亞,也是中世紀同一主題作品少有的思維。畫作中,以利沙伯全身完整呈現,馬利亞卻以背示人,故此若隱若現、難窺全貌,讓馬利亞仰望以利沙伯,更是中世紀畫家難以想像的安排,若在當時堪稱驚世駭俗。布洛赫這幅畫作既有古老的主題,又有現代寫實、透視法技巧及不同視角的詮釋,極為特殊。

這些特點在在說明布洛赫作畫的初衷與中世紀畫家不同,並非為了聖母崇拜,而是自有他對聖經記載的看法。

■候主頌歌

我們回歸聖經,可以感受到路加福音1章滿溢了歡悅之情。以利沙伯老來得子,不僅除去她的羞恥,更預告以色列長久忍耐等候的憐憫與拯救即將來臨,叫人喜出望外。

路加福音以頌歌拉開帷幕,不只以利沙伯欣喜若狂,馬利亞也順服稱頌:「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祢的話成就在我身上。」(38節)「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47節)接著以利沙伯祝福,撒迦利亞讚美:「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78~79節)在在優美而使人神往。

緊接在後是天使在曠野的讚美:「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2章13~14節)詞藻動人雋永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信息表明了仇敵將被趕逐,至高者仍然記念祂所起的誓言、所立的聖約:「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念祂的聖約,就是祂對我們祖先亞伯拉罕所起的誓。」(1章72~73節)

■基督降卑

無論是耶穌、施洗約翰的出生,抑或以利沙伯、撒迦利亞、馬利亞所說的話,都源於聖靈的工作,為的是見證神照著祂所說的成就應許。

路加見證預備主來、為基督開路的計畫,雖然有人的信從順服,關鍵仍是主的工作。即或期間撒迦利亞曾經不信,也只是造成他個人的虧損,因而喑啞,神的旨意卻不被攔阻。

值得深思的是,路加為何以此事件鋪陳救主到來?探究原文,撒迦利亞的意思是「耶和華記念」(הָיְרַכְז;Ζαχαρίας),以利沙伯的意思是「誓約的神」(הָיְרַכְז;Ζαχαρίας),約翰的意思則是「耶和華已赦免」(ןָנָחֹוי;Ἰωάννης),三人的名字敘述上帝救贖的信息,表明以色列雖然敗壞,萬軍之主仍守約施慈愛。

正如人之所以得救,並非因人有義,乃是神主動賜下恩典。路加福音優美的頌讚詩章層層堆疊之後,迎接的不是榮美的殿宇,卻是寒酸的馬槽。人看為卑微的角落,成了成就主恩的濫觴,正如神子從至高之處跌落泥沼人間。這編排著實出人意表,無怪乎許許多多以色列人拒絕道成肉身、經受苦難的彌賽亞,仍執著等待復興國家榮耀的彌賽亞。

君不見神的道路高於人的道路,罪人得赦之路始於基督降卑:「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章7~8節)

※註:各教派所定的聖母訪親日期不同,如天主教、信義宗、聖公會為7月2日,東正教則是3月30日。

※原文資料參考:

(G2197)Ζαχαρίας(H2148)זְכַרְיָה,撒迦利亞,「耶和華紀念」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G2197&t=KJV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H2148&t=KJV

(G1665)Ἐλισάβετ(H0472)אֱלִישֶׁבַע,以利沙伯,「誓約的神」(與亞倫妻同名,出6:23)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G1665&t=KJV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H472&t=KJV

(G3137)Μαρία(H4813)מִרְיָם,馬利亞(舊約中譯:米利暗),「背叛」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G3137&t=KJV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H4813&t=KJV

(G2491)Ἰωάννης(H3110)יוֹחָנָן,約翰(舊約中譯:約哈難),「耶和華已赦免」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G2491&t=KJV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H3110&t=KJV

(G2243)Ἠλίας(H0452)אֵלִיָּה,以利亞,「耶和華是神」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G2243&t=KJV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H452&t=KJV

(G2424)Ἰησοῦς(H3091)יְהוֹשׁוּעַ,耶穌(舊約中譯:約書亞),「耶和華拯救」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G2424&t=KJV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Strongs=H3091&t=KJV

※資料來源:

https://www.carlbloch.org/Mary-And-Elizabeth.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sitation_(Christianity)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48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Bloch,2021.01.19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