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7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尊重不同聲音無懼提出叩問
作者 / 口述◎保羅‧烏爾德

報導◎張原境

拉丁美洲聖公會聯盟區域主持人暨神學顧問保羅‧烏爾德(Paulo Ueti)透過5場專講,和與會者分享如何用新眼光閱讀聖經。保羅表示,現行源自殖民統治時期的教育制度具壓迫性,擁有高學歷不代表具有權威地位告知正確答案。他鼓勵眾人,以無懼精神持續提問。此外,團契亦是詮釋過程中重要場域,藉由彼此眼光能產生更豐富的角度,面對不同立場者,要以開放且尊重彼此的態度用心聆聽。

烏爾德認為,強調「處境」的神學沒有必要,因為每種神學都是在一種脈絡下產生,具有政治性,詮釋的過程也是一種選擇。他說,聖經裡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一致,但有些彼此衝突,這些留在聖經裡面的事件或行為是在提醒閱讀者不要去重複它,而非一昧地遵循。

聖經詮釋的過程可分為「歷史當場」「記憶與口述」「書寫」及「閱讀」4個層次,烏爾德說明,書寫者的動機、讀者的處境與背景都會使文本產生不同解讀,聖經經卷編纂的選擇過程中也具有政治意涵。
烏爾德建議以「警醒」「辨識」與「行動」三階段幫助讀者進行詮釋。「警醒」指以謹慎的態度,回到歷史現場審視場域與文化背景;「辨識」則是使用聖經學者提供的關鍵字,緩慢緊密地重複閱讀經文,並與不同夥伴一起讀經,分享彼此的見解;「批判性儀式」亦在此階段進行,在閱讀前,觀看文本的符號、描述,思考文本想要表達的主題,而後潛入文本閱讀,透過己身的文學知識,以文學批判角度詮釋經文,思考作者為什麼用這種文學方法書寫。接著從歷史、作者、讀者三種角度閱讀文本,最後才回到文本前。

烏爾德指出,上述的讀經思辨方式是一個永不停止的循環過程,藉此產出回應當代的「行動」,而他身為聖經學者,認為自己的角色是幫助社會昌盛,鼓勵更多元聲的能夠出現,並透過自身經驗舉列了許多聖經詮釋的不同角度。

以雅歌1章5節為例,「我雖然黝黑,卻是秀美」與「我雖然黝黑,而且秀美」,前後翻譯對於皮膚黝黑展現出的態度截然不同,而這樣的覺察源自烏爾德於與一群黑人女性查經時悟出。他強調,僅靠在社會結構相對優勢的白人男性身分,無法察覺這個連接詞的變化,由此也道出翻譯對於不同性別或種族讀者的意義。

烏爾德舉例,以弗所書5章21~33節常用於婚禮,教導女性順服,某次他參與朋友婚禮,那位丈母娘因不喜歡女婿,在台上朗誦至25節時突然提高音量,並且態度轉趨嚴厲,促使他重新審視這段經文的結構。他指出,標題是編者的選擇,容易誤導讀者。此外,只選擇性教導22~24節,跳過21節及25節以降的經文,實非原先文本的本意。他表示,這段經文是指夫妻彼此具有平等地位,應相互負責,提醒丈夫對待妻子應當像對待自己一樣,在女性地位如同財產的當時是具有革命性的教導,也展現了公民不服從的態度,敦促男性對抗羅馬的殖民統治文化。

面對難纏固執或犯罪的人,許多教會經常使用馬太福音18章15~17節,甚至將該段類推到教會法規。然而烏爾德指出,若縱覽18章,會發現到這是關於同行與饒恕的故事,讀者應該思考耶穌如何對待外邦人或稅棍,這段經文其實是教導教會領袖,即使擁有切斷關係的權力,也要努力建立關係。他表示,必須閱讀整篇章節,才能了解經文真正要表達的意涵,詮釋是非常政治性的行動,而耶穌的目的就是讓世界變得更適合居住。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3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