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82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讓勞苦擔重擔的客家人就近耶穌
作者 / 邱志仁
住棚節大地遊戲。

1998年我從神學院畢業,因為我是客家人,所以自願受派到客庄,隨即被分派到三義教會,至今已21年。感謝上帝恩典,分享這些年服事中得到的許多領受和學習,期盼大家有機會向客家人傳福音時,更能知己知彼、命中靶心。

■客庄宣教的困境

剛到三義時,這裡是只有十幾位中老年兄姊的小教會,因此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藉外展事工接觸社區。幾年後,發現客家鄉親還是很難走進教會,探究之後,我認為原因如下:

1.客庄鄉親對基督信仰的陌生:客家人在台灣幾個族群中信主比例最低。大部分客家人個性保守,鄉下又更保守,不容易接受外來事物;個性開放的客家人都到都會、甚至國外闖蕩。

2.三義獨特的木雕產業:三義以木雕產業聞名,與偶像崇拜有很大關聯性。雖然三義木雕多用於觀賞,非神桌供奉的偶像,但若改信基督,勢必面對許多衝突,因此成為信主的障礙。

3.黑暗權勢的謊言:教會過去歷史成為仇敵攻擊的破口,如某位長老生意失敗,在教會內外有許多借貸;信主兄姊家中有早逝、自殺、精神疾病、身障等一般家庭也有的問題,但信主家庭會被放大檢視,歸因於沒有拜祖先。小地方一傳十、十傳百,老一輩人人皆知。因此,許多鄉親連踏進教會都充滿恐懼,更遑論信耶穌了。

■恐懼形塑客家人民族性

起初的宣教困境下,我們真是不知如何突破,但人的盡頭就是神工作的開始,我們在困境中尋求神,聖靈就開始一波復興的工作。數年後回顧來時路,發現形塑客家人民族性的根源原來是恐懼。

1.對改變、變動的恐懼:因為歷史上遷徙、逃難,客家人渴望安定。這點可從藍營政黨選舉時打安定牌,對客家人效果最好,以及苗栗縣是唯一從未被綠營政黨輪替的縣市看出來。

2.對貧窮、缺乏的恐懼:同樣因為歷史因素,客家人很恐懼貧窮、缺乏,所以讓人感覺吝嗇,拿不出來、給不出去。苗栗縣的儲蓄率在各縣市名列前茅,也是一個佐證。

3.對長輩、權柄的恐懼:過去客家人家庭氛圍多權威、高壓,許多人對長輩敬而遠之。

4.對衝突、意見不同的恐懼:因為家庭氛圍權威、高壓,許多家庭維持表面和諧的假象,害怕衝突,不容許不同的意見存在,但這種和諧往往是犧牲真理換來的。

綜合以上,我轉向外地嫁進來的非客家籍媳婦傳福音。外來的媳婦對權威、高壓氛圍陌生、不適應,最被壓制、渴望改變,也最需要福音,所以傳福音果效最明顯。2003年開始有年輕媽媽信主,帶著孩子來教會。媽媽來教會,孩子自然跟著來,教會就多了兒童、青少年啦!

■客家人的行為導向

「以賽亞指著以色列人喊著說: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羅馬書9章27節)保羅這句話也可以套用在客家人身上。隨著在客庄服事的年日越久,我發現行為導向深深影響著客家同胞。

客家家庭氛圍權威、高壓,反映在父母的教養模式上,就是督責孩子做對做好、聽話照做。許多客家父母盡力督責孩子成為優秀卓越的人,這樣的想法沒錯,問題是缺少愛的表達,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愛之深,責之切」的愛,而是嚴厲、掌控、高壓,行為表現好,才會受肯定、被愛。因此,許多客家人相信的是「我的價值是根據我的行為表現」,這就是行為導向。

1.因往日傷害而遠離父親:「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羅馬書9章31~32節)同樣的,我發現客家人信主的絆腳石是追求行為的義,也就是行為導向。

原本父母應該給孩子引導、肯定,但客家人多責罵、處罰、否定,讓孩子感到羞辱和無用。很多客家弟兄感覺自己不像兒子,而是奴僕,像大兒子一樣做得要死,卻對父親充滿苦毒。許多人從長輩口中聽過這樣的話:「話不用講那麼多,做得到的人才是了不起!」所以很多客家人是工作狂、勞碌命,或變成另一個極端。

過去,客家人真的不太會表達愛,不講心也不會談心,因為沒有人在意,漸漸自己也不在意。當一個人不懂得在意自己的心,也不會在意別人的心,就會只看行為。這樣的人表面上雖然孝順父母,因為孝順是華人高舉的美德,行為導向的客家人裝也要裝出孝順的樣子,盡諸般的義,但心卻與父母很疏離。遠離地上父親,自然難親近天上的父親。

2.用外在標準看耶穌:因為行為導向,所以用外貌認人、論斷人。客家人的家庭聚會,談街坊鄰居、同事、同學、政治時事、八卦消息……,就是不敢觸碰彼此的心。

既然客家人習慣用外貌認人,用外貌論斷人,自然也用外在標準看耶穌;如果用外在標準論斷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自然就會認為祂是軟弱、羞辱、不光彩的神。但是客家人想要的,是一位大有能力、靈驗、讓人風光、驕傲、抬得起頭來的神。

3.行為導向導致恐懼,無法因信稱義:行為導向的人害怕做錯事、失控、失去肯定和支持、失敗、丟臉沒面子……,信耶穌得面對這些生命深層的恐懼,無法用信心跟隨,無法經歷因信稱義的恩典。

4.不在意心,就缺少真實的連結、真實的敬拜、真實的祭壇:心是真實的連結、真實的敬拜、真實的祭壇發生的地方。當我們輕忽我們的心時,我們和神、和人不會有真實的連結,也不會有真實的敬拜。

如果不在意心,就會如同以賽亞所說:「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以賽亞書29章13節)敬拜只流於形式。加上傳統信仰認為「有拜有保庇」,重要的是有沒有敬拜的行為,不在意有沒有敬拜的心,更加強了這樣不真實的傾向。既然沒有真實的敬拜,就沒有生命降服在前的祭壇,因為真實的祭壇就是我們的心。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29節)耶穌這句話,也讓我想到客家人!

客家人在行為導向的壓制下,只看到人的行為,卻看不到自己和對方的心。教會只能站在至近親屬、君尊祭司的地位上,代表客家親友呼求神的憐憫,讓他們把受不了、扛不起的勞苦重擔帶到主耶穌面前,求主憐憫,求主赦免,使客家百姓的心能夠在祂裡面得著安慰、安息。

我相信當神的子民自卑、禱告、尋求祂的面,轉離行為導向的惡行,祂必從天上垂聽,赦免客家百姓的罪,醫治客庄的土地。讓我們一起為客家百姓的得救、轉化齊心努力!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32期

圖片來源: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