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姐妹開步走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0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看見面對災害的婦女
作者 / 林偉聯

馬利亞帶著耶穌跟著夫婿逃往埃及,躲避來自希律的政治追殺(馬太福音二章13-15節);拿俄米與路得躲避饑荒投靠波阿斯的過程;以利亞在旱災之後得到撒勒法寡婦的供養(列王紀上十七章8-16節),這幾個聖經故事中都提到婦女在面對災難時的作為。雖然很難在短短的經文中歸納出婦女面對災難的法則,卻讓我們看到婦女們勇於面對與承擔的角色。災難不遠,就在咫尺。敘利亞難民正像〈出埃及記〉的以色列人一樣,企圖脫離法老高壓統治,尋求美好生活。台灣處於天災複合地帶,地震、颱風不斷,每年也造成居民必須離開家園,等待災害過去回到故鄉,如同拿俄米一般。即使到了今日也一樣,不論性別、年齡、國籍,都可能遇到災難。我們要從災害中學習經驗,也發揮互助精神。

■共食站凝聚組織

2015年八月蘇迪勒颱風帶來強風豪雨,重創北台灣,許多路樹倒塌,也造成生命財產及道路嚴重損害,尤其以台北烏來地區最為嚴重。連日大雨造成土石滑落,使南勢溪水位暴漲,許多家戶淹水,新店通往烏來的新烏路上多處落石坍方,無法對外聯繫,該區域一夕變成孤島,電力及通信都中斷,飲用水也變得混濁。而內部幾個泰雅部落自動形成Qutux niqan(共食團)的組織,因應突然造成的巨大災難。

Qutux niqan是什麼?依據歐蜜‧偉浪牧師在自由時報言論廣場的投書,清楚說明泰雅語詞裡Qutux是「一」的意思,Niqan是「爐灶」,整句是「一起吃飯」的意思。共食組織是泰雅族傳統社會最能夠凝聚組織力量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中,不限於單一親屬組織,它的成員包括所有認同部落、土地及組織團體者。我們在這次救災過程中,看到泰雅爾中會福山、信賢、忠治等教會自動在教會或活動中心設立共食站,成為此次風災中一個特殊情況,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正是教會的婦女。

共食過程也有一些要素需要族人共同配合才行,首先,部落族人紛紛將各住戶收藏的糧食集中在一起,共同分享,這對已經習慣私有財產文化的我們是一個挑戰。或許正是面對災難,加上這是泰雅爾傳統文化的精神,大家共同配合並不覺得勉強或奇怪。一看到這情景,不由得令人聯想到耶穌行五餅二魚神蹟的畫面,同時也活出如同〈使徒行傳〉第二章信徒凡物公用的精神。這可說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信仰見證,對救災運送物資的人來說,也是一大學習,過去物資挨家挨戶去送,災民還會反映不公平,現在集中運送不僅更為迅速、方便,也免除自私囤積的行為。而在這段期間內,部落男士們則協助部落用水、便道及接應外部資源等工作,充分呈現一個部落自我管理的能力。

■溫暖可靠的女性特質

以忠治教會為例,共同食堂機制一共實施了十天,部落各家庭的食物送至教會,由婦女協助煮食三餐,部落族人共同享用。下盆教會因地處河流交會處,淹水情形更為嚴重,因此區公所將部落老弱婦孺撤離到新店大豐教社館,Yukuy Watan傳道師和福山教會Riri Yubay師母在此陪伴會友。許多時候政府所選定的安置場所像是禮堂、教室,只有簡單的桌椅,較難提供如同家屋的隱蔽環境,有時還有身分未確認的分子出入,根本是毫無隱私又不安全。所幸世界展望會社工人員也來協助照顧兒童,許多教會及善心團體亦前來慰問。安置所的災民無法像軍隊一樣做行軍管理,可以就地起居歇息,大家在生活上也有許多不方便,紛紛吵著要回家。在這樣的處境當中,女性帶來的溫暖、可靠特質便顯得格外重要,例如將安置所營造成如同家居式的環境,男性或許覺得沒有差別,但當我們看見婦女們將床單、大毛巾掛起來,做出簡易的遮蔽,出門時也因為習慣細心照料家人,因此避難時所攜帶的隨身行李可說相當實用,在這段短時間的克難生活中,不難看出女性真的是家庭的核心,總能體貼地照顧一家老小。

從一個天災中,看見面對災害的婦女,安頓家人、齊心服事,或許這些舉動並不會特別被報導,但是看在同為救災人員的眼裡,依然是偉大、令人動容、實踐愛的力量的具體見證。婦女不只是出於本能地照顧家人,同時也參與在群體的工作中,值得眾人給予最大的敬意。

文章出處:<女宣雜誌>第412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婦女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