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84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散步愛河玫瑰聖母堂
作者 / 陳逸凡

漫步愛河畔,徐徐涼風與粼粼波光,佐以愛侶纏綿的身影,彷彿連空氣中都飄散著粉紅色的香氣。這條河流柔美浪漫的名字,就像早已存在幾個世紀之久,其實它是在1950年代,因有情侶在河中殉情才陰錯陽差得名,之後更有政客為了拍蔣氏獨裁者的馬屁,取「仁民愛物」之意將「愛河」改名為「仁愛河」,所幸民間不吃官爺這套,1992年終於得以恢復愛河舊名。若想一窺莊嚴恢宏的台灣天主教發祥地「高雄教區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簡稱「玫瑰聖母堂」),則跨越馬路就可抵達。

台灣各地街道往往千篇一律,高雄卻是個異數,它就像是一個異次元的存在。曾有台北朋友到訪時大嘆相見恨晚:「此生未曾來過高雄,竟不知這裡充滿異國般的魔幻魅力!」而愛河畔的玫瑰聖母堂正好體現了這句註解,它以仿羅馬式(Romanesque)的建築隱身在車水馬龍的五福路旁,典雅的教堂建築與城市的天際線融為一體,若只是路過而不特別瞧上兩眼,甚至會以為它只是一棵原生的植物自由地在路旁伸展。

在白天的開放時間裡,遊人可以盡情放膽踏入玫瑰聖母堂的圍牆內,「神愛世人」在這裡不只是口號,天主的信徒十分樂意與人分享上主的恩典,導覽志工會熱切地遞上簡介單張,若遊人的手裡抓台相機,他們更會熱心地指點應該窩在哪個角落、或者站上哪層台階,才能拍出教堂最美麗的姿態。

到訪當天,導覽的志工是個年過七十的老伯,他從兒時就在這裡成長,對教堂的上上下下瞭若指掌,「牆上是玫瑰窗組,鑲的是進口絕版彩色玻璃,內外顏色不一樣,這是1863年從西班牙運來的聖母像,上面圓拱是再也找不到的巨大台灣檜木……」老伯迫不及待想把滿腹這輩子吸收來的知識與我們分享。

老伯說天主教道明會的神父1859年就在打狗(平埔族舊稱,今高雄)登陸,來台已將近160年,早年也曾受到在地人的排斥,後來終於穩固根基在此傳養。現今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教堂則是在1929年興建,當年這裡的地勢低窪,需要填土,碰巧愛河正在清淤,神父便與政府接洽將挖出的土石拿來填充地基,當時的信徒分工合作,一個家戶認領一定面積,合力將地基填至一定高度,終於建立起這座宏偉的教堂。

由於到訪者多非天主教徒,老伯特地補充,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座經由梵諦岡承認的「聖堂」,唯有聖堂能夠懸掛教宗的牧徽,上有象徵教宗權力的三重冕,而台灣唯一的聖堂就是玫瑰天主堂。此外,玫瑰聖母堂上方的「天主堂」及「奉旨」兩塊石匾,更是由清國皇帝親賜,當年官兵路過見此「奉旨」牌就如皇帝親臨,都須下馬行禮!

老伯說早年台灣這種歐式建築的天主堂共有三座,其中兩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美軍炸毀,獨留這間歷史最悠久的玫瑰聖母堂。當時有個傳聞,據說美軍接獲情報,得知日軍佔領天主堂作為軍事指揮中心,因此派空軍前來轟炸,然而帶隊的美國隊長發現轟炸的目標竟是一間教堂,於是心生不忍,故意「技術犯規」將炸彈投歪,因此這間教堂才得以保全。

早些時候教堂內原是允許拍照的,可惜後來參訪遊客日多,無法謹守參訪的分際與尊重,後來經神父與信徒討論,如今已禁止遊客在教堂內拍照,關於裡頭典雅堅固的石柱、高懸的拱頂、大理石的祭台桌以及1863年來台的聖母像,只能留待看倌親自到訪見證了。

此行若是時間充裕,還可以順遊駁二藝術特區、鐵道文化園區,更可以路過同樣古典優雅的鹽埕長老教會,甚至前往西子灣、旗津一探。來一趟玫瑰聖母堂,可遊歷眾美景,還可吃遍隱身於巷弄中的阿婆冰、米糕城、鴨肉飯等眾美食,保證值回票價!

高雄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五福三路151號

為「台灣天主教會發祥地」,1859年天主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及洪保祿率領中國傳教員抵達高雄,同年12月於海岸邊建立臨時傳教所,隔年以土角磚砌成小教堂,並命名「聖母堂」;現今的教堂則為1929年李安斯擔任神父時開始興建,於1931年完工。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0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